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須有染汙環境的刺激才有;但是第六意識,有時候到了叁寶的境界,它能夠聽聞佛法、如理思惟,诶,它也産生了清淨的心性,他也發起菩提心、持戒、念佛。第六意識,他這樣的一個清淨心,假設沒有第七意識的「不共無明」,這個時候,這個人就跟聖人一樣了。如果說我們心中的無明,只有「相應無明」的話,這樣子他在清淨的環境所栽培的清淨心識,就等同于聖人了,這樣子凡聖的區分就混濫了。也就是說,一定有一個微細的「不共無明」,不管你內心當中如何的清淨,這個俱生的煩惱──我執、我見永遠存在的,這跟外在的環境沒有關系。所以這個地方「不共無明」的建立,等于是作出了凡夫跟聖人一個明顯的判定標准。如果沒有不共無明,凡聖就沒有辦法判定了,這在修行當中,就是一個嚴重的過失了。所以一定有第七意識,才能夠建立不共無明。

  

  卯二、無五同法的過失(分二:辰一標過;辰二釋理) 辰一、標過

  

  這個「五同法」,就是五識共同法的過失,我們先看「標」出「過」失:

  

 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,成過失故。

  

  這個「五同法」,就是前五識它有五種共同的法:第

  

  一個、前五識俱依色根,前五識在了別的時候,它都是要依止一個有色法的根,有色根,就是四大所成的根,所以是俱依色根。第二個、俱緣色境,它所攀緣的境界,都是有質礙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的境界,所以是俱緣色境。第叁個、俱緣現在,前五識不能攀緣過去跟未來,它只能夠了別現在,你能夠了知過去跟未來,那都是你第六意識在打妄想,前五識只看到現在而已。第四、俱爲現量,前五識了別境界不帶名言,它不能帶名言都是現量的,它是直接了知的。當你帶名言的時候,那表示有第六意識的帶動,所以俱爲現量。第五、俱有間斷,前五識的了別是不能相續的,緣缺就不生了。這「五同法」當中,這個地方特別指出來的是「俱依色根」。就是說前五識的了別,一定有它所依止的根,眼識依止眼根、耳識依止耳根,乃至身識依止身根,它有它的不共所依。假設沒有第七意識,第六意識沒有根,第六意識跟前五識是互相合作來了別境界,第六意識沒有根,那前五識也沒有根,那「五同法」就不能建立,就産生嚴重「過失」了。我們看它的解釋道理:

  

  辰二、釋理

  

  所以者何?以五識身,必有眼等俱有依故。

  

  因爲前「五識」的了別境界,一定要「有眼等」五根來當作它不共所依,或者講「俱有依」,這個「俱有依」,就是它是同時存在的。既然前「五識」在了別境界的時候,有它所依止的根,那第六意識也要有依止的根。那你說第六意識依止誰呢?你說「第六意識依止第八識,這不可以」,因爲第八識是前五識共同依止的;這個根必須要不共的、它專有的,那只好說第七意識。所以第七意識不能建立,那第六意識就不能了別了;因爲第六意識的了別,要依止第七意識當根,它才能夠生起。這個地方是講到:如果沒有第七意識,第六意識的了別就不能生起了。

  

  卯叁、無訓釋詞過

  

  又訓釋詞亦不得有,成過失故。

  

  這個地方是說,這個「訓釋詞」,這解釋名詞,就不能存在了。我們這一段,看前面的第十四頁,佛陀講到我們的明了性,「如世尊說:心、意、識叁」。「心、意、識叁」,這個「心」是第八識,這個「識」是前六識。如果說沒有第七意識,那這個「意」是誰呢?這個誰,你就講不出來了,這個解釋名詞就有過失。說是佛陀明明講出有心、意、識叁種差別:心是第八識;識是前六識;那你沒有第七意識,這個意到底是誰?就沒辦法講了,就造成「訓詞」的「過失」──解釋名詞的過失。我們今天就到這個地方,因爲後面會比較多。

  

  這個「所知依」,它是很深層的來探討我們生命的根源。我經常有一個觀念就是:你要改造生命,你一定要先了解生命。你不了解生命,就算你能夠作部分的改造,到最後一定會錯損菩提。因爲你不知道什麼該斷、什麼該保留,等到以後,你一定會因爲你過去錯誤的修行,付出慘痛的代價。與其這樣子,我們倒不如剛開始起點的時候,就把內心詳細的分析:誰是過失點,誰是可以去帶動的,誰是可以依止它修行的,誰是一定要對治的,你要把你內心的狀態弄得很清楚,你要知道你在幹什麼。你這樣子,才能作出你內心整個生命的規劃。雖然你內心當中,有很多的過失要處理;但是你很清楚過失是哪些,你很清楚。你不能夠什麼都靠直覺,反正就是所有的念頭全部斷掉,這樣子不但是你本身的壓力很大,以後在成佛之道當中,也會引生很多很多負面的副作用。所以這個地方「所知依」就是說:無著菩薩引導我們,很深層的去探討我們內心的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,爲什麼會産生流轉的力量?爲什麼會有清淨的力量?等你了解以後,雖然我們一時半刻不能完全做到;但是你的方向清楚了,這就是我們講的「所知依」,一切的雜染法、清淨法的依止處。好,我們今天就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