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卷
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十頁:
甲二、依標廣釋分(分十:乙一所知依分; 乙二所知相分; 乙叁入所知相分;乙四彼入因果分; 乙五彼因果修差別分;乙六增上戒學; 乙七增上心學; 乙八增上慧學; 乙九彼果斷分; 乙十彼果智分)
第五卷
我們前一科是「總標綱要分」,無著菩薩他在整個修行大乘的法要當中,列出了十種的殊勝法門。這十種法門,前面一科是一個綱要性的說明;這以下就是各別「廣」泛的來解「釋」。這當中有十科:第一科是「所知依分」,第二是「所知相分」,第叁是「入所知相分」,第四是「彼入因果分」,第五是「彼因果修差別分」,第六是「增上戒學」,第七是「增上心學」,第八是「增上慧學」,第九「彼果斷分」,第十「彼果智分」。這十科,前面二科是講到甚深見,講到我們修學佛法應該要建立的知見;第叁到第八是廣大行,講到六波羅蜜自利利他的妙行;第九跟第十是究竟果,大乘的二種果報。現在我們先看第一科的「乙一、所知依分」。
乙一、所知依分(分二:丙一牒前出體;丙二六門分別) 丙一、牒前出體
在講這一科之前,我們先作一個簡單綱要性的說明。大乘佛法在觀察生命,從經典上的開導,佛陀是引導我們從二個方向來觀察這個生命。第一個是所謂的生滅門。這個生滅門,就是觀察相對的差別生命。這種差別的生命現象,在經論當中提出叁種:第一個是生滅相的差別。就是說有些法它本來沒有,後來因爲我們的造作,而出現了,這叫做「生」;生起以後,經過一段時間,從有變成沒有,這叫做「滅」:第一個是生滅相的差別。第二個是增減相的差別。這個法它生起以後,假設我們隨順它,一次一次的隨順,這種勢力就會增加;假設我們用對治的方式來抗拒它,它就會減損:所以生滅門的第二個觀察,就是它有增減的相貌差別。第叁個它有垢淨相的差別。這個法它生起以後,有的法是隨順于我們清淨本性的,這個是一種清淨的力量;有的法是違背我們清淨本性的,它所代表的就是一種雜染的力量:所以第叁種有一種垢淨相的差別。因爲我們的整個差別生命當中,有生滅相、有增減相、有垢淨相,就構成了我們一個錯綜複雜的生命了。在這麼複雜當中,佛陀告訴我們可以分成二類:第一種是清淨力量的生起跟增長,能夠招感安樂果報的;第二種是一種雜染力量的生起跟增長,是招感痛苦的果報。所以生滅門基本上就講到我們在人生當中,雜染力量跟清淨力量的一種生滅,跟它的一個增滅的情況。這樣子的觀察,是一種對立的觀察,叫做生滅門。第二種觀察,就是把這種對立的差別相,以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把這些如夢如幻相對的相貌都撥開來以後,就看到了我們生命的清淨本性。這個時候,我們看到的本性是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的,它是一個絕待平等的相貌,這叫做真如門。也就是說大乘佛法觀察生命,基本上是以二門:一者生滅門,二者真如門來觀察。在次第當中,龍樹菩薩的《中觀論》上說:「若不依俗谛,不得第一義。」所以我們剛開始應該從世俗谛的生滅門,先了解它的差別相、它的對立相;然後才能夠悟入到無差別的勝義谛。
所以這個「所知依」,就是我們剛開始在觀察生命的時候,要先觀察它的差別相。這個「所知」,就是假藉因緣所生的這種雜染法跟清淨法。想要了解這二種法的生起跟還滅,我們先了解它的根源。這個「依」,就是它的依止處、它的根源。雜染法跟清淨法,這二個法有它的依止處,你要掌控這個生滅法,你就必須先掌控它的根源。所以在本科當中,無著菩薩引導我們去了解:這些雜染法跟清淨法是怎麼生起的、它是怎麼增加,乃至于怎麼消失的。就講這一個道理,叫做「所知依分」。這當中分二科:第一「牒前出體」,第二「六門分別」。先把所知依分的自體標出來;然後以六個角度,來詳細說的明所知依的相貌。先看第一科「牒前出體」,先連接前文,來指出所知依的自體。我們看論文:
此中最初,且說所知依,即阿賴耶識。
在整個大乘的十種殊勝法門當中,我們第一個所要去了解的是「所知依」,就是假藉因緣所生的這些雜染法跟清淨法,它的依止處是什麼?這個依止處簡單的說,就是「阿賴耶識」。這個地方是把所知依的自體,先把它作一個總標。這以下用六個角度,把所知依的相貌、功能,詳細的發揮出來。看「丙二」的「六門分別」:
丙二、六門分別(分六:丁一阿賴耶識句義;丁二阿賴耶識異門 ;丁叁阿賴耶識體相;丁四阿賴耶識決擇 ;丁五阿賴耶識差別;丁六阿賴耶識性攝)
這當中有六科:第一個「阿賴耶識句義」,第二是「阿賴耶識異門」,第叁「阿賴耶識體相」,第四「阿賴耶識決擇」,第五個「阿賴耶識差別」,第六「阿賴耶識的性攝」。我們先看第一個「阿賴耶識」的「句義」:
丁一、阿賴耶識句義(分二:戊一引教;戊二釋名) 戊一、引教(分二:己一問;己二答)
這個「句」就是它的名稱,這個「義」是它的義理,這阿賴耶識的名稱跟義理,是怎麼建立的?這個地方先把它作一個說明。這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「引教」,引聖言量;第二個「釋名」,根據它的義理來解釋。第一個是依止聖教量,第二個是依止它的義理,來建立阿賴耶識的存在。我們首先看「引教」,這當中有一個「問、答」,先看「問」:
己一、問
世尊何處說阿賴耶?名阿賴耶識?
這個地方等于是提出二個問題。身爲一個所知依,就是我們整個有情生命的一個根源。前面提到說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,那這個地方先提出問,就是佛陀在什麼地方、什麼經典當中,說明這個所知依的自體是存在的?到底什麼是所知依?生命當中真的有依止處嗎?問所知依的一個存在性。第二個「名阿賴耶識?」所知依如果存在,怎麼知道所知依就是「阿賴耶」呢?提出二個問題。第一個是問所知依的存在性,第二個是怎麼知道所知依就是阿賴耶?就提出這二個問題,以下就根據這個問題作一個回答。
己二、答(分二:庚一證爲所知依體;庚二證得阿賴耶名) 庚一、證爲所知依體
回答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「證爲所知依體」,第二個「證得阿賴耶識名」。第一個先證明這個所知依自體的存在,第二個是證明所知依就是阿賴耶。我們看第一科「證爲所知依體」。佛陀在經典當中,曾經明確的說明:有情衆生的生命,真實的有一個依止處。你要把那個根源找出來,否則你要扭轉生命是不可能的。好,我們看論文:
伽陀者,譯爲孤起頌。
謂薄伽梵于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伽陀中說: 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, 由此有諸趣,及涅槃證得。
這以下無著菩薩就根據「薄伽梵」,這「薄伽梵」就是世尊,世尊在「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」當中,講了一個「伽陀」(偈頌)。這個偈頌在唯識學是相當重要的,也可以說是相當有名氣的一個偈頌,很多的論典都喜歡引用這個偈頌。這個偈頌是:「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。」說明我們有情衆生的一個因相,因地的相貌。第二個「由此有諸趣,及涅槃證得。」這是有情衆生的一個果相,它所招感的果報。我們先看因相。「無始」,就是我們衆生的造因,是沒有開始的。就是它什麼時候開始造業的呢?沒有開始的。這無量劫來我們造了很多的業力,這個業力當造完以後,就變成了一種「界」,這個「界」就是種子,一種潛伏的功能,它沒有表現出來,但是它存在。這種功能、這種界,當它遇到環境刺激的時候,它就變成「一切法」,這個「一切法」是一個現行,可能是一個雜染的現行、也可能是一個清淨的現行。這樣子的因相,包括:種子生起現行,現行在活動時候,又熏習了另一類的種子。這就是唯識學所說的:有情衆生的業力之所以展轉增勝,來自于種子跟現行的展轉熏習──種現互熏。這個種現互熏,産生了一個強大的力量,它有一個依止處、它有一個依止處。比如說我們的因相(分析我們造業的力量,其實有二種:一種是雜染的因相,一種是清淨的因相。),你今天去拜一部《八十八佛》,這個《八十八佛》如果你從來沒有拜過,那你沒有這種功能,所以你剛開始拜會很困難。剛開始,不能拜要它拜,你仰仗對《八十八佛》清淨的信心,你相信它有滅除罪障的功能,強迫自己去拜。每一拜都很虔誠的歸依把它拜完,這個時候你的心中就産生一種「界」,一種功能。這種功能當遇到了因緣的刺激,它又會再表現出來,你又很想要去拜這《八十八佛》。你很想拜的時候,又産生了一個強大功能,這樣子就産生了一種清淨的展轉力量,在你的生命當中生起。反過來,比如說有時候我們生起一種貪欲,貪欲的煩惱它現起的時候,你有二個選擇:第一個你選擇隨順,第二個你對治。假設你隨順它,這樣子也是一樣「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」,它讓你隨順了以後,它每隨順一次的現行,你就又增加一種雜染的功能。所以說在我們有情衆生的生命當中,我們會有二種的力量:一種是雜染的力量,一種是清淨的力量。這二種力量都有一個依止處,有一個所知依的自體,都是先保存在這個依止處裏面。等到這樣的一個業力成熟的時候,依止處就會把這個業力釋放出來。「由此有諸趣,及涅槃證得。」由于有所知依這樣一種保存業力的功能,所以「由此」,這個「此」就是所知依的自體,因爲有它的保存,所以才有六道輪回痛苦的果報,也才有不生不滅涅槃安樂的果報出現。如果沒有所知依的自體,從因到果是不能建立的,沒辦法建立的。這個偈頌就講到有情衆生,不管你因地的造作、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