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思考。所以大乘的不二法门,什么叫不二?就是:过失也是它,但是功德也是它。你把它破坏了,你二个都没有,你没有过失,也没有功德,就是小乘。有善巧的人,你能够善于扭转,转识成智,这个叫做「是最能引大菩提性」,这个地方很重要啊!你这句话懂,你后面的论文你就容易了解。「是最能引大菩提性,是善成立」,你依止这个菩提性来修行,就能够证得一切智智了。这个地方是约「人」。我们这样子的修行,能够引生大菩提性,来说明它的殊胜。好,我们看「丁二」的「颂」,这当中有二科:一个是「标」,一个「显」。我们先看「标」:

  

  丁二、颂(分二:戊一标;戊二显) 戊一、标

  

  此中二颂: 所知依及所知相,彼入因果彼修异, 三学彼果断及智,最上乘摄是殊胜。

  

  戊二、显

  

  此说此余见不见,由此最胜菩提因, 故许大乘真佛语,由说十处故殊胜。

  

  第一个偈颂,我们一念就很清楚,就是把十种法门再重标出来。我们看第二段「此说此余见不见」。这个「此」,是讲到大乘法门;这个「余」,是小乘法门。就是说这十种法门,只有在大乘法门当中所宣说、大乘法门所见,「此说、此见」,这「说」当然是言说,经过后代弟子把它用成文字以后叫做「见」。在小乘法门当中,是不说、不见的。所以我们知道,它是能够引生「最胜」的「菩提因」,它能够引生广大菩提性。所以从这样的殊胜因来说,我们相信「大乘」是「佛」说,因为没有人能够宣说这样的法门,所以「由说十处故殊胜」。这个地方,我们先建立大乘的信心。这以下「辨次第」,正式的说明大乘的修行法要,分三科,第一个「问」:

  

  丙二、辨次第(分三:丁一问;丁二答;丁三结) 丁一、问

  

  复次,云何如是次第,说此十处?

  

  为什么一定要根据这「十」种的「次第」呢?这以下回答,看第一个「所知依」:

  

  丁二、答(分七:戊一所知依; 戊二所知相;戊三入所知相 ;戊四彼入因果;戊五彼因果修差别; 戊六三学; 戊七二果) 戊一、所知依

  

  谓诸菩萨,于诸法因要先善已,方于缘起应得善巧。

  

  发了菩提心的「菩萨」,你修行之前要知道:杂染法跟清净法生起的根源。你知道根源以后,你才知道应该如何的修行。所以蕅益大师说:「既从心起,还从心灭。」你要知道这个人为什么会做错事?世间法说:他今天会犯罪,因为他有遗传,他父母亲有这种遗传。不是遗传。遗传的意思就是不能改变,因为他的种姓就是这样。大乘佛法是说:我们阿赖耶识本性是无自性,或者说清净,因为它以前有这种功能。既然是功能,它是因缘生,它也可以因缘灭。所以你要知道,一个人会有邪恶的功能、善良的功能,你要把它的根源找出来,这是第一个。

  

  戊二、所知相

  

  次后于缘所生诸法,应善其相,善能远离增益、损减二边过故。

  

  第二个,我们应该要了解诸法的三性。在修行过程当中,远离凡夫的「增益」、也远离二乘的「损减」。凡夫对生命过于乐观,小乘的学者过于悲观,我们必须从诸法的三性当中,去抓到生命的中道,这个都是甚深见。

  

  戊三、入所知相

  

  次后如是善修菩萨,应正通达善所取相,令从诸障心得解脱。

  

  当然这个「菩萨」很重要,当你明白生命真相、这个真相生起的根源以后,你开始要去返妄归真。我们前面说「研真穷妄,名之为学」,先明白真妄的差别,开始「返妄归真,名之为修」,开始修唯识观,从烦恼障、所知障得到解脱。就是一个菩萨,当你要去建立佛教、广度众生之前,请你先建立你内心的正念力,就是你自己要从你自己的「障」碍当中,得到「解脱」。依止这样的正念力,你就有资格来修习六度法门。

  

  戊四、彼入因果

  

  次后通达所知相已,先加行位六波罗蜜多,由证得故。应更成满,增上意乐得清净故。

  

  当我们由唯识观当中,「通达」诸法的三性;在「加行位」当中,修习「六波罗多」,一方面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、历事练心;这个时候,从加行位「证」圆成实性,到了通达位;依止通达位里面无所得的智慧,再继续的用功,来加强内心的「增上意乐」,使令这个增上意乐慢慢慢慢的「清净」。就是说,这个增上意乐,就是一个菩萨的本愿。凡位的菩萨也能够发愿:要誓断一切恶、誓修一切善、誓度一切众生。我们有这样的增上意乐;但是我们的增上意乐是不清净,就是我们在发这个愿的时候,心中有一个我执跟法执来引导,就是有私心。有私心的时候,就容易造业。我们一个有私心的人,他的内心当中容易现出二种相貌:当这个荣耀表现在自身的时候,产生憍慢;当这个荣耀表现在别人的身上的时候,产生嫉妒。这二种状态,不是憍慢,就是嫉妒。再严重一点,失控就造业了。所以我们凡位的菩萨,增上意乐是带杂染的,所以我们应该把它净化,靠六波罗蜜多来净化。

  

  戊五、彼因果修差别

  

  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,于十地中分分差别,应勤修习,谓要经三无数大劫。

  

  这个地方讲果位,经过「六波罗蜜多」,从有漏的六波罗蜜多,到清净的波罗蜜多,这个时候,经过「十地」,那么地地的清净,地地的圆满,经过「三大」阿僧祇劫的修学,完成六波罗蜜的圆满。

  

  戊六、三学

  

  次后于三菩萨所学,应令圆满。

  

  前面的修行是六度,开展出六度、四摄的法门;这个地方把它合起来,就是「菩萨」的戒定慧,这是开合的不同。

  

  戊七、二果

  

  既圆满已,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,应现等证。

  

  经过前面的甚深见、广大行以后,菩萨的大般「涅槃」跟「无上菩提」,就当下的显现,平等的成就。就是如是因、如是果嘛!你依止对立的心,来修习佛法,就成就阿罗汉;你依止中道的实相观念,依不二的法门,有所破坏、有所建设,最后就成就大涅槃、大菩提,这个因果的道理是这样子。

  

  丁三、结

  

  故说十处如是次第。

  

  这个「十」种法门的「次第」是这样安排的,经由知见、到自利、到利他、到果位。看最后一段:

  

  丙三、显能摄

  

  又,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。

  

  最后作一个总结。在本论当中,所说「大乘」十种的修学法门,是没有欠缺的。你观诸所有的经论,不离开整个大乘的境行果,都在本论里面摄受。

  

  这个地方「总标」,等于是在进入正文之前:第一个、我们要建立大乘的信心,大乘的一个不共的殊胜;第二个、就是把大乘的法要,先作一个扼要性的说明。这个等于是先把大乘的信解行证,作一个大纲的说明。下一科「依标广释分」,就各别各别详细的解释。我们今天的内容,先到这个地方。我简单的回答一个问题:

  

  问:在《唯识三十颂》当中,是把唯识性判到「境」的部分;本论是把这个唯识性、入所知相判作「行」,这当中有什么差别?

  

  答:我们看第六页的最后一行:「唯识性,说名入所知相体。」它这个地方的唯识性,事实上是悟入唯识性,要多一个「悟入」。《唯识三十颂》的唯识性,它是把真如的相貌讲出来,说「此诸法胜义,亦即是真如,常如其性故,即唯识实性。」它没有说悟入的方法。所以它前面是讲唯识相,这个地方讲唯识性。在唯识性的时候,它讲真如的相貌是什么。所以它这个是属于理论,判作唯识境是对的。但是本论的唯识性是悟入,是悟入的方法,所以这个地方是属于修行。这个修行还满重要的。如果说这个地方判作知见,那我们菩萨道的修行,刚开始就遇到六波罗蜜多,那这个菩萨就有危险了。就是说,你一个初学菩萨,你不先成就内心的正念力,就开始到人事的因缘去历练;那你所造的业,可能就是功过参半,再严重一点是过多于功(哈──),会有这个问题。所以这个地方不但判作唯识行,还是满重要的行。诸位看看所有历代的祖师,都把这个第三科判作唯识行,他就是提醒一个菩萨,你发了菩提心:第一个要先成就内心的正念力,然后再成就资粮力,这个次第不能混乱。你心中有正念力,你这一生当中,「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」,有因缘就弘法,没有因缘就自修。起码我内心当中,能够返妄归真,保持我临终的正念,也就不错了。所以这个地方的唯识行,倒是满重要的。你一定有这样一个正念的修习,才有后面的六波罗蜜多的历练。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,它是一个修行,不是知见,它是开始去观照了。我们这堂课先把这个「总标」作一个说明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
  

  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