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思考。所以大乘的不二法門,什麼叫不二?就是:過失也是它,但是功德也是它。你把它破壞了,你二個都沒有,你沒有過失,也沒有功德,就是小乘。有善巧的人,你能夠善于扭轉,轉識成智,這個叫做「是最能引大菩提性」,這個地方很重要啊!你這句話懂,你後面的論文你就容易了解。「是最能引大菩提性,是善成立」,你依止這個菩提性來修行,就能夠證得一切智智了。這個地方是約「人」。我們這樣子的修行,能夠引生大菩提性,來說明它的殊勝。好,我們看「丁二」的「頌」,這當中有二科:一個是「標」,一個「顯」。我們先看「標」:
丁二、頌(分二:戊一標;戊二顯) 戊一、標
此中二頌: 所知依及所知相,彼入因果彼修異, 叁學彼果斷及智,最上乘攝是殊勝。
戊二、顯
此說此余見不見,由此最勝菩提因, 故許大乘真佛語,由說十處故殊勝。
第一個偈頌,我們一念就很清楚,就是把十種法門再重標出來。我們看第二段「此說此余見不見」。這個「此」,是講到大乘法門;這個「余」,是小乘法門。就是說這十種法門,只有在大乘法門當中所宣說、大乘法門所見,「此說、此見」,這「說」當然是言說,經過後代弟子把它用成文字以後叫做「見」。在小乘法門當中,是不說、不見的。所以我們知道,它是能夠引生「最勝」的「菩提因」,它能夠引生廣大菩提性。所以從這樣的殊勝因來說,我們相信「大乘」是「佛」說,因爲沒有人能夠宣說這樣的法門,所以「由說十處故殊勝」。這個地方,我們先建立大乘的信心。這以下「辨次第」,正式的說明大乘的修行法要,分叁科,第一個「問」:
丙二、辨次第(分叁:丁一問;丁二答;丁叁結) 丁一、問
複次,雲何如是次第,說此十處?
爲什麼一定要根據這「十」種的「次第」呢?這以下回答,看第一個「所知依」:
丁二、答(分七:戊一所知依; 戊二所知相;戊叁入所知相 ;戊四彼入因果;戊五彼因果修差別; 戊六叁學; 戊七二果) 戊一、所知依
謂諸菩薩,于諸法因要先善已,方于緣起應得善巧。
發了菩提心的「菩薩」,你修行之前要知道:雜染法跟清淨法生起的根源。你知道根源以後,你才知道應該如何的修行。所以蕅益大師說:「既從心起,還從心滅。」你要知道這個人爲什麼會做錯事?世間法說:他今天會犯罪,因爲他有遺傳,他父母親有這種遺傳。不是遺傳。遺傳的意思就是不能改變,因爲他的種姓就是這樣。大乘佛法是說:我們阿賴耶識本性是無自性,或者說清淨,因爲它以前有這種功能。既然是功能,它是因緣生,它也可以因緣滅。所以你要知道,一個人會有邪惡的功能、善良的功能,你要把它的根源找出來,這是第一個。
戊二、所知相
次後于緣所生諸法,應善其相,善能遠離增益、損減二邊過故。
第二個,我們應該要了解諸法的叁性。在修行過程當中,遠離凡夫的「增益」、也遠離二乘的「損減」。凡夫對生命過于樂觀,小乘的學者過于悲觀,我們必須從諸法的叁性當中,去抓到生命的中道,這個都是甚深見。
戊叁、入所知相
次後如是善修菩薩,應正通達善所取相,令從諸障心得解脫。
當然這個「菩薩」很重要,當你明白生命真相、這個真相生起的根源以後,你開始要去返妄歸真。我們前面說「研真窮妄,名之爲學」,先明白真妄的差別,開始「返妄歸真,名之爲修」,開始修唯識觀,從煩惱障、所知障得到解脫。就是一個菩薩,當你要去建立佛教、廣度衆生之前,請你先建立你內心的正念力,就是你自己要從你自己的「障」礙當中,得到「解脫」。依止這樣的正念力,你就有資格來修習六度法門。
戊四、彼入因果
次後通達所知相已,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,由證得故。應更成滿,增上意樂得清淨故。
當我們由唯識觀當中,「通達」諸法的叁性;在「加行位」當中,修習「六波羅多」,一方面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、曆事練心;這個時候,從加行位「證」圓成實性,到了通達位;依止通達位裏面無所得的智慧,再繼續的用功,來加強內心的「增上意樂」,使令這個增上意樂慢慢慢慢的「清淨」。就是說,這個增上意樂,就是一個菩薩的本願。凡位的菩薩也能夠發願:要誓斷一切惡、誓修一切善、誓度一切衆生。我們有這樣的增上意樂;但是我們的增上意樂是不清淨,就是我們在發這個願的時候,心中有一個我執跟法執來引導,就是有私心。有私心的時候,就容易造業。我們一個有私心的人,他的內心當中容易現出二種相貌:當這個榮耀表現在自身的時候,産生憍慢;當這個榮耀表現在別人的身上的時候,産生嫉妒。這二種狀態,不是憍慢,就是嫉妒。再嚴重一點,失控就造業了。所以我們凡位的菩薩,增上意樂是帶雜染的,所以我們應該把它淨化,靠六波羅蜜多來淨化。
戊五、彼因果修差別
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,于十地中分分差別,應勤修習,謂要經叁無數大劫。
這個地方講果位,經過「六波羅蜜多」,從有漏的六波羅蜜多,到清淨的波羅蜜多,這個時候,經過「十地」,那麼地地的清淨,地地的圓滿,經過「叁大」阿僧祇劫的修學,完成六波羅蜜的圓滿。
戊六、叁學
次後于叁菩薩所學,應令圓滿。
前面的修行是六度,開展出六度、四攝的法門;這個地方把它合起來,就是「菩薩」的戒定慧,這是開合的不同。
戊七、二果
既圓滿已,彼果涅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,應現等證。
經過前面的甚深見、廣大行以後,菩薩的大般「涅槃」跟「無上菩提」,就當下的顯現,平等的成就。就是如是因、如是果嘛!你依止對立的心,來修習佛法,就成就阿羅漢;你依止中道的實相觀念,依不二的法門,有所破壞、有所建設,最後就成就大涅槃、大菩提,這個因果的道理是這樣子。
丁叁、結
故說十處如是次第。
這個「十」種法門的「次第」是這樣安排的,經由知見、到自利、到利他、到果位。看最後一段:
丙叁、顯能攝
又,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。
最後作一個總結。在本論當中,所說「大乘」十種的修學法門,是沒有欠缺的。你觀諸所有的經論,不離開整個大乘的境行果,都在本論裏面攝受。
這個地方「總標」,等于是在進入正文之前:第一個、我們要建立大乘的信心,大乘的一個不共的殊勝;第二個、就是把大乘的法要,先作一個扼要性的說明。這個等于是先把大乘的信解行證,作一個大綱的說明。下一科「依標廣釋分」,就各別各別詳細的解釋。我們今天的內容,先到這個地方。我簡單的回答一個問題:
問:在《唯識叁十頌》當中,是把唯識性判到「境」的部分;本論是把這個唯識性、入所知相判作「行」,這當中有什麼差別?
答:我們看第六頁的最後一行:「唯識性,說名入所知相體。」它這個地方的唯識性,事實上是悟入唯識性,要多一個「悟入」。《唯識叁十頌》的唯識性,它是把真如的相貌講出來,說「此諸法勝義,亦即是真如,常如其性故,即唯識實性。」它沒有說悟入的方法。所以它前面是講唯識相,這個地方講唯識性。在唯識性的時候,它講真如的相貌是什麼。所以它這個是屬于理論,判作唯識境是對的。但是本論的唯識性是悟入,是悟入的方法,所以這個地方是屬于修行。這個修行還滿重要的。如果說這個地方判作知見,那我們菩薩道的修行,剛開始就遇到六波羅蜜多,那這個菩薩就有危險了。就是說,你一個初學菩薩,你不先成就內心的正念力,就開始到人事的因緣去曆練;那你所造的業,可能就是功過參半,再嚴重一點是過多于功(哈──),會有這個問題。所以這個地方不但判作唯識行,還是滿重要的行。諸位看看所有曆代的祖師,都把這個第叁科判作唯識行,他就是提醒一個菩薩,你發了菩提心:第一個要先成就內心的正念力,然後再成就資糧力,這個次第不能混亂。你心中有正念力,你這一生當中,「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」,有因緣就弘法,沒有因緣就自修。起碼我內心當中,能夠返妄歸真,保持我臨終的正念,也就不錯了。所以這個地方的唯識行,倒是滿重要的。你一定有這樣一個正念的修習,才有後面的六波羅蜜多的曆練。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,它是一個修行,不是知見,它是開始去觀照了。我們這堂課先把這個「總標」作一個說明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