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,你好像对这个生死的害怕轻薄,但是你对它害怕轻薄,它还是存在。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要想一想这个生命的规划,你来生应该怎么办?既然有来生,你就应该作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抉择,你应该在秽土继续流转,或者到净土去比较好,这是你要面对的一个问题。
好,假设你决定求生净土,你认为这件事情对你非常重要──为菩提道,求生净土,我们从一个比较现实的角度,忆念弥陀的圣号是非常重要的。就是说一切法因缘生,你今天栽培什么因缘,它就得什么果报。当然真如三昧是成就大乘善根,那是一个非常长远的布局。但是就着来生求生净土的角度,你忆念弥陀的圣号,临终蒙佛的接引,这是你短期内要达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。所以到底我们应该偏重真如三昧,或偏修念佛三昧?这就是你应该把你的目标订出来,你才知道在你的有限生命当中,你要把比较多的精神体力放在哪里,就是说你是由目标来引导你的修行。反正你今生能够用的精神体力就这么多,你扣掉吃饭、睡觉、杂务,你的时间就这么多,你如何来规划你这些时间,来规划你长远的菩提道,这都是你自己要去规划的。当然生命就是一个抉择,你这样子抉择,你就承担你的抉择,我们很难说谁好谁坏。但是要想清楚你该怎么走,你再去做,这个是比较好的方法。
如果说我们害怕退转,来生真的是充满了不确定,我们应该先到净土去,这个时候你也可以兼修真如三昧,但是你要偏重在念佛三昧,因为这个感应道交,你一定要忆念圣号,才能够产生感应道交,这个不是单方面的。所以念佛三昧,临终的忆佛、念佛,要从平常的栽培,那这件事情你就不能忽略了。所以说你规划你今生的修学,你知道你来生要到哪里去,你就知道你今生应该要积集什么样的资粮,你这样子规划会比较完整。你成佛之道应该怎么走?你先规划完你再去走,那就知道你应该如何做取舍了,你有限的精神体力如何取舍。
怎样才能做到持戒清净?
“自责汝心生厌离”,诃责自己是很重要的。智者大师他很注重诃责法,我们修行人在我空智慧还未生起之前,所有的修行法门主要就是诃责,就是惭愧。
“崇重贤善,轻拒暴恶”,修行人这念惭愧心要经常存在,内心当中对于善法永远生起尊重之心,对于恶法永远生起轻贱之心。当内心恶法出现时,要诃责自己,为什么会起这个念头呢?烦恼经过诃责以后它就会淡薄了,淡薄了以后却还没有断,它会以一种种子功能的形态储存起来,这时再用无常无我空性的智慧来破除它,它就被破坏掉了。烦恼的现行主要是靠惭愧,而为什么会有惭愧心,是来自于自己对业果的深信,相信这样的恶法出现,会带给你的身心今生跟来生不可乐的果报。
深信因果是非常重要的。当然我们不要说不产生恶法,因为我们的习气很粗重,不是马上能控制住的。但是起码在你的身口意已经开始出现微细的恶法的时候,你第二个念头一定要生惭愧心;假设你的恶法已经出现一段时间,而你的惭愧心还一直没有生起,对你的恶法还一直没有诃责,那你就不是深信因果。你认为好像出现恶法无所谓,你认为这恶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功能,没有召感痛苦果报的功能,所以不会去呵责它。假设你能够知道,你起这样的恶法,已经开始在创造地狱刀山油锅的因时,你那时对恶法的诃责是很厉害的。我们现在是没有一个人见到真理,我们没有见到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我们也没有见到涅槃,也没有见到我空、法空,我们刚开始修行就是仰赖对业果的信心。内心当中永远抱着尊重善法轻贱恶法的心情,才有办法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
所以佛弟子的修善跟一般人不同,因为一般人他没有深信因果,他偶尔也会造善业,但是他不会持久的,他只是一时的起意,一时的因缘。而当我们的内心中建立一个坚固的正见以后,我们对于断恶修善是一种恒常相续的、尽形寿的实践。佛弟子的断恶修善跟外道不同,外道他们不一定有生命相续,业果相续的思想。有一种依止的正见那力量就是不一样。
有些在家人有烦恼,为什么不能克服呢?
在调伏烦恼过程中,“觅心了不可得”扮演非常重要的脚色。有些人的心很容易从杂染的功能转成清净的功能,但有些人就转不过来,即使修不净观也转不过来。有些人不修“觅心了不可得”的无生观,所以他就一直认为这念头是真实的,它有真实体性,那么要扭转这念头就有困难。只要你有一次经验,在打坐时能观察“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,不共不无因,是故名无生。”或是观察“未生无潜处,正生无住处,生已无去处。”依此法语来做观察,你会发觉邪念的本性是不存在的,若有这样一次的经验,这对你的修行有非常重大的意义。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。当你从清净本性的角度来观察这妄想,这时你要扭转它就比较容易。总之,若修从假入空观,观察它的无生,再从假观中观察它是不净,这样就能达到寂静。心若寂静,外境颠倒的诱惑就不存在,内心的欲望也随之消灭。释迦牟尼佛说,这是迦叶佛的传承,迦叶佛时代传承给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再传给弟子。
佛弟子对生命的因缘观与世俗人有所不同。假设没有受佛法思想的熏习,我们凡夫颠倒的心会认为“万法唯色”,认为生命的功能是由色法所创造,心法是由色法所创造出来的。医学上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聪明,因为他的脑细胞结构特别复杂,所以创造出聪明的心法。但佛法反对这种说法,佛法认为由心法创造色法,一个人的阿赖耶识有聪明的功能,所以他得果报时,脑细胞的结构就特别复杂,所以是由心法创造色法,心法主导色法。如果“万法唯色”,色法主导心法,这样会产生断灭见,因为色法毁灭,心法也随之消失,人生只有活一世,则皈依三宝,断恶修善就没有意义了。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是由心法主导色法,心法是相续的,色法只是暂时的。
在美国曾有几位医学博士做实验,找一个人做为实验对象,这个人的脑细胞由仪器来控制,叫这个人修慈悲观。刚开始修时,慈悲观在他心中比较生疏,这些脑细胞的活动比较少,但经过每天一次一次不断的修习,他的脑细胞结构起了变化,他思维慈悲的细胞功能不断扩大,到最后他熟练慈悲观后,他的脑细胞结构竟完全改变了,修习慈悲观的脑细胞功能增加了很多。所以心法主导色法,这是修行人永远要了知的真理。有些在家人有烦恼,为什么不能克服呢?因他认为自己身体有这个结构,所以就有这个烦恼,当然他也就不可能改变烦恼。但佛法不同意这种说法,佛法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心有这种功能,所以你召感这个果报。“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。”起初要改变自心,心念若改变,业力也随之改变,业力若改变,果报也就改变。
我们一路念佛就好,为什么要修观?
我们总有一天会到达死亡。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烦恼的势力,你平常都不对治它,临终的时候就有问题了。比如房间里面有垃圾,你不去扫它,它不会自己消失掉。这是因缘所生法,佛法不讲自然外道。我们生生世世在内心当中栽培了爱取烦恼,你不把它消灭掉,它永远是在的。
当我们念佛的时候不去修观来对治这个爱取烦恼,到临命终的时候就会有两个功能出现:一个是佛号的功能,一个是爱取的烦恼。结果不幸的是,我们心中的爱取烦恼是多生多劫熏习而成的,是熟境界;念佛是今生才发心的,是生境界。我们贪爱的时候是专心地贪爱,念佛的时候还夹带妄想。这两种势力的强弱不同,而我们内心的功能是强者先牵,所以就不得力了。
蕅益大师说,没有平常的正念,绝无临终的正念。我们平常就是迷惑颠倒,却奢望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,这根本就不切实际。念佛法门虽然不断烦恼,但是这个人的烦恼一定是很淡泊。假设我们在平常不修观,心中的颠倒在临终的时候就会现前,把佛号给消灭掉。
彻悟禅师在《净土八要》中讲,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行之要务,就是你这个佛号对烦恼要有调伏力,当然这个调伏包括止、包括观。你要让你内心当中对于佛号的归依成为最强大的力量,就是说当佛号现前的时候,所有的烦恼都可以调伏。
所以念佛法门事实上是两个内涵:第一个是有所破坏,是对三界爱取烦恼的对治;第二个有所建设,这是对弥陀功德的归依。
我们生死凡夫有资格学《楞严》吗?
《楞严经》所加被的正是我们这些生死凡夫,还有法执特别重的二乘人。你看经文开始:“是时如来敷座晏安,为诸会中宣示深奥。”其实这个深奥的道理就是后面佛陀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,是后面的三卷半的纲要说明。佛陀当时虽然是为所有与会的大众开演,但事实上古德的注解上说,这个时候只有菩萨得到真实的受用,凡夫跟二乘人根本就听不懂,必须要等阿难尊者示现堕落,然后启请佛陀开演首楞严王大定的法门,详细地破妄显真,再开显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。所以真正的与会大众当中,声闻众跟缘觉众乃至于凡夫是后面才受益。
我们讲开悟的《楞严》,《楞严经》到底是要帮助谁来开悟呢?主要是凡夫跟二乘,因为我们不开悟我们就一辈子跟妄想纠缠在一起,我们分不清楚什么是妄想,什么是真实。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,总是觉得第一个功德不能圆满,第二个功德不能够持续,不能够一切事究竟坚固,不能够究竟也不能坚固。因此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,我们有必要先把心态调整好,把心带回家,就是所说的明心见性。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所以本经的当机众其实是凡夫跟二乘,这些十方来的菩萨其实早就觉悟了,他们只是做影响众。
第二点我们看到这个发起序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。蕅益大师说,佛陀说《法华》之前先入了一个很深的三昧,从三昧当中放白毫光,照耀一万八千佛土,当中的很多很多的菩萨在修习六波罗蜜的功德,在一念…
《佛教问答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