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教问答(净界法师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你要人家器官捐赠,你要把事情讲清楚,你不能含糊笼统的带过,然后他产生错误的判断,结果他临终的时候后悔。就是说,你临终捐赠器官的时候,会有什么样的优点、缺点,你应该很真实的让对方知道,因为他有权力去知道,他做这个判断是不是他真的要的。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,你临终捐赠器官,对你临终生起善念会比较困难,肯定会有困难。当然那是一个善法,但是对你的正念,从这个净土的学习来看,你的身体被切割,你要生起清净的念头,会比一般人困难。所以你可以想想看,你该怎么做。但是你有权力知道真相。

  

  问:如果佛弟子在修净土法门的时候,也积集了善业,临命终的时候天界现前,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?

  净界法师答:

  有可能,有可能会天界现前。所以你在平常的时候你一定要,我刚刚讲过你在观察厌离娑婆的时候,你不但是厌离三途的苦,你当初也要观想人天的苦,如果你这一块没有看到,这一块没有做好心理准备,万一天界现前,你就手忙脚乱了。因为你平常只厌离三恶道,那么天界不在你厌离的部分,那就麻烦了。你心一动,那就感应了,那就投胎去了。

  从净土的角度来说,你往生天界是失败的,你修行是失败的。因为你本来可以得到摩尼宝珠,结果变成糖果了。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天界,饶汝千般快乐,无常终是到来。我干嘛去这一趟呢?去这一趟回来以后,经典上说,到天界去一趟,得到很多的烦恼,烦恼很重,因为太放逸了。然后你到天上去又掉下来,又重新开始。你何必去这一趟呢?你迟早还是要去解决生死的问题。所以你必须很多观念都要跟你自己沟通好,天界不能去。那等到天界现前的时候,你就不会手忙脚乱了,这我都心里都准备好了,这不是我要的。那你不动,它现前,你不动,它就消失掉了。我们前面讲了,单方面不能感应的。天界消失了,极乐世界就现前了。所以很多事情,你都必须要做好完全准备。

  

  什么是顿教与渐教?

  顿教法门基本上是一种理观,观察不生不灭的理性,因为这种悟入特别圆满快速,故称为顿。渐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,虽然我们的本性是本自清净,但在无量劫的流转中,造做了很多的业力,留下了众多的痕迹,也就是留下种种善恶的功能。对这些心的功能,我们必须加以调整,渐教就是戒定慧的调伏法门,而这种修持是渐次成就,故称渐教。

  

  

  佛法的四教是什么?

 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佛法的内容分成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:

  (一)藏教:这是小乘教,小乘教为何说是藏教?《法华经》说小乘教是三藏教,经、律、论三藏的法义区分明显,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,教理中也有戒律,所以三藏教是根据《法华经》而安立,它属于小乘声闻法。

  (二)通教:通教的义理类属于中观的学者,中观为何说是“通”呢?智者大师说,“通”是指通前通后,通前藏教,通后别圆。佛法不论修大乘或小乘,内心皆以空为基础,“三乘共坐解脱床”,所以空义的教理是大、小乘皆要学习的,故称为“通”。

  (三)别教:别教是类似唯识学者,以阿赖耶识的受熏,界定整个染净因果。阿赖耶识的缘起思想,为何称为“别”呢?“别”是指别前别后,别前藏教,别后通圆,它是发明诸法的差别,故称为别。

  (四)圆教:智者大师认为《法华经》、《涅槃经》及天台宗的思想,皆属于圆教,因为它可以把前面藏、通、别的种种差别相,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,融通了理性的空义与种种事相的修持,故称为“圆”,圆是指圆融无碍。以上的通教、别教、圆教是大乘的三系,藏教是小乘的教法。

  

  问:很多癌症的病人都是被病症的恐惧所吓死的。请问师父应该怎么样来突破这种恐惧?要他们学唯识吗?很多人都是非佛教徒。

  净界法师答:我想他得癌症的时候恐惧,可能重点还不是癌症,可能害怕死亡,我看这都是怕死的。一个人害怕死亡的心态,我想我们佛教徒希望从根本解决。你说你怕死,我叫你不要怕死,这没有用的。他一定会怕的。就是你没有做好来生的规划,一个人如果把死亡当作生命的断灭,生命的结束,所有生命的结束,那你一定怕死。如果你说你今生平常就把极乐世界规划好了,我今暂做娑婆客,不久莲池会上人。那死亡对你来说是很正常的,我的衣服旧了脱掉,换一件新衣服嘛!如此而已。

  如果你到现在还是很怕死,那我保证你没有做好来生的规划,你只规划到今生。那么死亡到来的时候,你后面是一场问号,何去何从?那你一定恐怖,你不知道要去怎么样面对未来。我想你身为佛教徒你一定相信有来生,你不相信有来生,佛教徒就没办法修行了。如果没有来生,其实你不需要修行的,你就及时行乐就好了嘛!你干嘛要积集资粮呢?所以佛教徒你一定要有来生的观念,而且要做好来生的规划。所以这个消除恐惧,我认为你做好来生规划很重要了。

  但如果他不是佛教徒,他可能要生到天国去,信耶稣,这也不错啊!至少他还是有规划。所以我必须提醒大家,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,来生一定会到来。而你做好规划对你绝对有利益。

  诸位要知道,你临终的时候手忙脚乱,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。唯识学上说,不要说你造恶业,就算你早善业,临终的时候恐怖都对你非常不利。诸位知道吗?即使你造善业,你临终因为恐慌害怕,都会让善业表现不出来,可能会刺激你前生的恶业出来。所以你临终的恐惧对你是非常伤害的,没有好处的。而你要避免恐惧,只好早一点做好规划。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心,我想你不一定要去改变别人,你自己要把这个道理让你自己接受,死亡是怎么回事?你要很冷静去参透这个问题。它是把一件破旧的衣服脱掉,换一件新的衣服,这样子你的恐惧才消失掉了。

  

  

  《楞严经》是如何对治妄想的?

  《楞严经》它不对治妄想,它认为对治妄想产生一种对立,不好。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觉照,观察你的本性是清净的,何其自性本自清净,根本就没有妄想。所以《楞严经》的观念是没有妄想。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有两种观念:我有病,我去治疗;或者,我根本就没有病。根本没有病的思想就是《楞严经》的思想,就是妄想本来就没有。

  在本经当中佛陀会用很多很多的方式,用七个处所,有七番的说明,来说明妄想本来就没有,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。

  

  

  《楞严经》讲什么?

  

  海公在讲《楞严经》讲一个观念说,所有的《楞严经》的经文没有离开你的当下的身心世界,不管它再怎么谈玄说妙,都是在讲你现在的身心世界。所以它是就着因缘来发明真理,没有离开你的身心世界。所以这个十法界就是你的身心世界。那么身心世界从内心来说,它是事造理具。事造就是讲随缘的作用,理具是讲不变。那么从外境上来说是横辨竖历,横辨就是随缘,讲到差别相,竖历就是不变,讲无差别相,它是非并非别。

  《楞严经》的真如理,我们看它经文的结构,它要你先发明内心的真如,你的心先调整好,你的心先找到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。然后你再找外境,哦原来外境,你的身心世界是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,一切的外境也是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,这第二个。第三个它告诉你,你内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是什么样的关系,你怎么用你内心的真如来带动外境的真如。所以《楞严经》讲真如理讲三件事,第一个讲内心的真如,第二个讲外境的真如,第三个讲内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有什么关系。这三个主题讲了三卷半。

  

  

  《楞严经》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有什么帮助

  

  《楞严经》的整体观念就是返妄归真。返妄归真当然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。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,所以《楞严经》其实在破八识。这个八识讲起来只有两个字,一个是受,一个是想。受由第八识主导,你过去造什么业,第八识就现出什么果报,给你什么感受。你感到很快乐,你不要太高兴,那只是一时的感受,生灭心;你感到很痛苦,你也不要沮丧,那是第八识的一时的感受而已。我们今天如果跟着感受而走,就产生很多颠倒想,然后就这样子过去的业创造今生的果报,这个果报受用以后又创造一个业,这个业又创造一个果报,又让我们产生感受,这个感受又产生一个错误的思想,就产生一个生死的轮回。

  所以我们怎么办呢?我们要正念真如,逆流照性。首先你第一个就是不要跟着感觉走,不要跟着妄想走,逆流照性,逆这个生死流而照了你清净的本性,然后慢慢慢慢地从第六意识回到第七回到第八,最后回到真如本性,找到你的清净本然的家,然后在这个家当中以不生灭心,提起你的佛号。这时这个佛号正念的力量,魔王不能干扰你,烦恼不能干扰你,它的力量就特别的坚固,禅净双修。所以我们说以禅观——《楞严经》的三昧来破除烦恼障,以念佛来构成感应道交,就是这个道理。以心力来感应佛力,这就是我们整个《楞严经》的观念。

  

  

《佛教问答(净界法师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