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教問答(淨界法師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你要人家器官捐贈,你要把事情講清楚,你不能含糊籠統的帶過,然後他産生錯誤的判斷,結果他臨終的時候後悔。就是說,你臨終捐贈器官的時候,會有什麼樣的優點、缺點,你應該很真實的讓對方知道,因爲他有權力去知道,他做這個判斷是不是他真的要的。不過我可以告訴大家,你臨終捐贈器官,對你臨終生起善念會比較困難,肯定會有困難。當然那是一個善法,但是對你的正念,從這個淨土的學習來看,你的身體被切割,你要生起清淨的念頭,會比一般人困難。所以你可以想想看,你該怎麼做。但是你有權力知道真相。

  

  問:如果佛弟子在修淨土法門的時候,也積集了善業,臨命終的時候天界現前,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?

  淨界法師答:

  有可能,有可能會天界現前。所以你在平常的時候你一定要,我剛剛講過你在觀察厭離娑婆的時候,你不但是厭離叁途的苦,你當初也要觀想人天的苦,如果你這一塊沒有看到,這一塊沒有做好心理准備,萬一天界現前,你就手忙腳亂了。因爲你平常只厭離叁惡道,那麼天界不在你厭離的部分,那就麻煩了。你心一動,那就感應了,那就投胎去了。

  從淨土的角度來說,你往生天界是失敗的,你修行是失敗的。因爲你本來可以得到摩尼寶珠,結果變成糖果了。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天界,饒汝千般快樂,無常終是到來。我幹嘛去這一趟呢?去這一趟回來以後,經典上說,到天界去一趟,得到很多的煩惱,煩惱很重,因爲太放逸了。然後你到天上去又掉下來,又重新開始。你何必去這一趟呢?你遲早還是要去解決生死的問題。所以你必須很多觀念都要跟你自己溝通好,天界不能去。那等到天界現前的時候,你就不會手忙腳亂了,這我都心裏都准備好了,這不是我要的。那你不動,它現前,你不動,它就消失掉了。我們前面講了,單方面不能感應的。天界消失了,極樂世界就現前了。所以很多事情,你都必須要做好完全准備。

  

  什麼是頓教與漸教?

  頓教法門基本上是一種理觀,觀察不生不滅的理性,因爲這種悟入特別圓滿快速,故稱爲頓。漸教是一種修行的方法,雖然我們的本性是本自清淨,但在無量劫的流轉中,造做了很多的業力,留下了衆多的痕迹,也就是留下種種善惡的功能。對這些心的功能,我們必須加以調整,漸教就是戒定慧的調伏法門,而這種修持是漸次成就,故稱漸教。

  

  

  佛法的四教是什麼?

  天臺宗的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:

  (一)藏教:這是小乘教,小乘教爲何說是藏教?《法華經》說小乘教是叁藏教,經、律、論叁藏的法義區分明顯,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,教理中也有戒律,所以叁藏教是根據《法華經》而安立,它屬于小乘聲聞法。

  (二)通教:通教的義理類屬于中觀的學者,中觀爲何說是“通”呢?智者大師說,“通”是指通前通後,通前藏教,通後別圓。佛法不論修大乘或小乘,內心皆以空爲基礎,“叁乘共坐解脫床”,所以空義的教理是大、小乘皆要學習的,故稱爲“通”。

  (叁)別教:別教是類似唯識學者,以阿賴耶識的受熏,界定整個染淨因果。阿賴耶識的緣起思想,爲何稱爲“別”呢?“別”是指別前別後,別前藏教,別後通圓,它是發明諸法的差別,故稱爲別。

  (四)圓教:智者大師認爲《法華經》、《涅槃經》及天臺宗的思想,皆屬于圓教,因爲它可以把前面藏、通、別的種種差別相,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,融通了理性的空義與種種事相的修持,故稱爲“圓”,圓是指圓融無礙。以上的通教、別教、圓教是大乘的叁系,藏教是小乘的教法。

  

  問:很多癌症的病人都是被病症的恐懼所嚇死的。請問師父應該怎麼樣來突破這種恐懼?要他們學唯識嗎?很多人都是非佛教徒。

  淨界法師答:我想他得癌症的時候恐懼,可能重點還不是癌症,可能害怕死亡,我看這都是怕死的。一個人害怕死亡的心態,我想我們佛教徒希望從根本解決。你說你怕死,我叫你不要怕死,這沒有用的。他一定會怕的。就是你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,一個人如果把死亡當作生命的斷滅,生命的結束,所有生命的結束,那你一定怕死。如果你說你今生平常就把極樂世界規劃好了,我今暫做娑婆客,不久蓮池會上人。那死亡對你來說是很正常的,我的衣服舊了脫掉,換一件新衣服嘛!如此而已。

  如果你到現在還是很怕死,那我保證你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,你只規劃到今生。那麼死亡到來的時候,你後面是一場問號,何去何從?那你一定恐怖,你不知道要去怎麼樣面對未來。我想你身爲佛教徒你一定相信有來生,你不相信有來生,佛教徒就沒辦法修行了。如果沒有來生,其實你不需要修行的,你就及時行樂就好了嘛!你幹嘛要積集資糧呢?所以佛教徒你一定要有來生的觀念,而且要做好來生的規劃。所以這個消除恐懼,我認爲你做好來生規劃很重要了。

  但如果他不是佛教徒,他可能要生到天國去,信耶稣,這也不錯啊!至少他還是有規劃。所以我必須提醒大家,不管你願不願意面對,來生一定會到來。而你做好規劃對你絕對有利益。

  諸位要知道,你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,會把事情弄得更糟糕。唯識學上說,不要說你造惡業,就算你早善業,臨終的時候恐怖都對你非常不利。諸位知道嗎?即使你造善業,你臨終因爲恐慌害怕,都會讓善業表現不出來,可能會刺激你前生的惡業出來。所以你臨終的恐懼對你是非常傷害的,沒有好處的。而你要避免恐懼,只好早一點做好規劃。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內心,我想你不一定要去改變別人,你自己要把這個道理讓你自己接受,死亡是怎麼回事?你要很冷靜去參透這個問題。它是把一件破舊的衣服脫掉,換一件新的衣服,這樣子你的恐懼才消失掉了。

  

  

  《楞嚴經》是如何對治妄想的?

  《楞嚴經》它不對治妄想,它認爲對治妄想産生一種對立,不好。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,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,何其自性本自清淨,根本就沒有妄想。所以《楞嚴經》的觀念是沒有妄想。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有兩種觀念:我有病,我去治療;或者,我根本就沒有病。根本沒有病的思想就是《楞嚴經》的思想,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。

  在本經當中佛陀會用很多很多的方式,用七個處所,有七番的說明,來說明妄想本來就沒有,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。

  

  

  《楞嚴經》講什麼?

  

  海公在講《楞嚴經》講一個觀念說,所有的《楞嚴經》的經文沒有離開你的當下的身心世界,不管它再怎麼談玄說妙,都是在講你現在的身心世界。所以它是就著因緣來發明真理,沒有離開你的身心世界。所以這個十法界就是你的身心世界。那麼身心世界從內心來說,它是事造理具。事造就是講隨緣的作用,理具是講不變。那麼從外境上來說是橫辨豎曆,橫辨就是隨緣,講到差別相,豎曆就是不變,講無差別相,它是非並非別。

  《楞嚴經》的真如理,我們看它經文的結構,它要你先發明內心的真如,你的心先調整好,你的心先找到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。然後你再找外境,哦原來外境,你的身心世界是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一切的外境也是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這第二個。第叁個它告訴你,你內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是什麼樣的關系,你怎麼用你內心的真如來帶動外境的真如。所以《楞嚴經》講真如理講叁件事,第一個講內心的真如,第二個講外境的真如,第叁個講內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有什麼關系。這叁個主題講了叁卷半。

  

  

  《楞嚴經》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有什麼幫助

  

  《楞嚴經》的整體觀念就是返妄歸真。返妄歸真當然你要先了解什麼是真妄。我們整個生滅心不離開八識,所以《楞嚴經》其實在破八識。這個八識講起來只有兩個字,一個是受,一個是想。受由第八識主導,你過去造什麼業,第八識就現出什麼果報,給你什麼感受。你感到很快樂,你不要太高興,那只是一時的感受,生滅心;你感到很痛苦,你也不要沮喪,那是第八識的一時的感受而已。我們今天如果跟著感受而走,就産生很多顛倒想,然後就這樣子過去的業創造今生的果報,這個果報受用以後又創造一個業,這個業又創造一個果報,又讓我們産生感受,這個感受又産生一個錯誤的思想,就産生一個生死的輪回。

  所以我們怎麼辦呢?我們要正念真如,逆流照性。首先你第一個就是不要跟著感覺走,不要跟著妄想走,逆流照性,逆這個生死流而照了你清淨的本性,然後慢慢慢慢地從第六意識回到第七回到第八,最後回到真如本性,找到你的清淨本然的家,然後在這個家當中以不生滅心,提起你的佛號。這時這個佛號正念的力量,魔王不能幹擾你,煩惱不能幹擾你,它的力量就特別的堅固,禅淨雙修。所以我們說以禅觀——《楞嚴經》的叁昧來破除煩惱障,以念佛來構成感應道交,就是這個道理。以心力來感應佛力,這就是我們整個《楞嚴經》的觀念。

  

  

《佛教問答(淨界法師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