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特派文殊菩萨等去探病。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,所以派去了被誉为“第一”的文殊菩萨,率僧众前去慰问。
文殊见到维摩诘后,两位菩萨互斗机锋,反复论说佛法,义理深奥,妙语连珠,使同去探访的菩萨、罗汉们都听呆了。维摩诘现身说法,要问疾者识身虚幻、危脆、垢秽,为苦为恼,众病所集,不应心为形役,应常乐佛身。佛身是从无量功德生的,是从慈悲喜舍生的,是从四摄六度生的。应以速朽之身,勤修如是胜行,饶益众生,获成佛的清净庄严之身。一场论战后,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,人们对维摩诘居士也更加崇敬了
《维摩诘经》将“烦恼即是菩提”的道理,阐述得淋漓至尽,说明“中道”是对治爱欲烦恼的最佳选择,“若菩萨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,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为不思议解脱的张本。
《维摩诘经
观众生品》中有三段极为重要的见解。
(1)、维摩诘与文殊辩析“云何观于众生”乃至“从无住本,立一切法”时,室内出现了天女散花。花散到菩萨身上,随即下落,散到舍利弗等声闻身上,即使运用神力,也扯不下来。
舍利弗正为天女散华而尴尬不已时,天女告诉他说:“勿谓此华为不如法。所以者何?是华无所分别,仁者自生分别想耳。……观诸菩萨华不著者,已断一切分别想故。譬如人畏时,非人 得其便;如是弟子畏生死故,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。已离畏者,一切五欲无能为也。”
这一段经文,明白地指出“五欲”对于人的影响,关键在于人的“分别心”。你有分别心,你在乎它,你恐惧它,你就受到它的影响。
因此,“色不迷人人自迷”,迷不迷毕竟是在自己。
(2)、同品中天女又说:“一切诸法是解脱相。舍利弗言: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?天曰: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。若无增上慢者,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。”
这一段话更明白地指出,你自己心能作主,你看得透诸法实相,淫怒痴就是解脱。你自己做不了主,又看不透,只好跟你说“离淫怒痴为解脱”,免得你跟着淫怒痴打转。这不是说看得透就任由你淫怒痴无所谓,而是说看得透,则淫怒痴动不到你的心,你碰不碰,你的心都是如如不动、当下自在、当下解脱。如果看不透,即使不碰,心里头还不是堆积着许多淫怒痴的垃圾,自己烦自己。
(3)、天女在与舍利弗对辩过程中,将舍利弗变成了天女,将自己变成了舍利弗,证实众生如幻,男女实无定相,破除声闻人对“法”的执着,得出诸佛菩萨所证得的功德,“实无所得”,“但以世俗文字,假名得耳”的结论。
这是从“法无定相”角度说明“女人相了不可得”。平常人所谓男相、女相,毕竟只是主观心识的投射。因此究竟的解脱女色之道,不是逃避女色,而是从“法无定相”上彻底超越个人对于“女相”的心理投射。要达到此一境界,唯有透过甚深的禅定功夫,才能够像《心经》所述,观自在菩萨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”。
《维摩诘经
佛道品》也以另一种方式表达“烦恼即是菩提”的理念。经云:“以要言之,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。”同品偈语云:
火中生莲华,是可谓希有;
在欲而行禅,希有亦如是。
或现做淫女,引诸好色者,
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道。
这一段偈语,正是五十三参中筏苏蜜多女的最佳诠解。用“火中生莲”来比喻“在欲行禅”,可见这个法门不但是高难度,而且是高度危险性,一不小心,便可能变成“火花”而不是“火莲”,故诸学佛者不可轻易尝试!
“烦恼即是菩提”的思想,在大乘佛教的经典如《大品般若经》、《文殊般若经》等中,都有详尽的阐明。有兴趣者,不妨查阅学习。
二、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
1、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
从涅槃的立场,来看人类的婚姻,其实婚姻当体即涅槃。
龙树菩萨说:“诸法从本以来皆涅槃相。”大乘经论及禅典之中,也处处向世人明示“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”、“郁郁黄花无非般若,青青翠竹尽是真如”的理趣。无奈吾人业障深重,宁愿相信凡夫之言,而不愿相信圣者之语。
即以情欲而言,其实情欲本身有何咎呢?
我们认为情欲不好,甚或产生排拒、罪恶之见,难道不觉已经背离“缘起即空”的精神,以及佛教无嗔的原则了吗?
《般若经》云:“真如法门不舍一法,若舍一法即是谤佛。”从般若的立场来看,遍一切法都是药,也遍一切法都是毒,端看是否运用得当。“砒霜”倘若使用适当,一样可以成为仙丹活命药;“粪便”如果置于林园花圃,便可长养万物!砒霜、粪便尚且如此,何况是情欲岂有绝对是不祥物之理?
欲界众生比较嗜欲,固然是事实,但嗜欲重只是障碍圣果的证得,却不是生死轮回的根本,生死轮回的根本乃是自性见的戏论──于如如之境生起虚妄分别,复于虚妄分别境上产生执着。这才是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。
如果稍有情欲,便无法证得菩提,那么佛陀现在也还是生死凡夫。试问:佛陀有没有欲呢?如果佛陀没有欲,那么他肚子饿吃饭是不是食欲?身体寒冷披一件衣服、腰酸背痛请阿难尊者替他捶背,是不是欲呢?
其实生活上例如:手被开水烫到立即缩回来、口渴想喝茶水、走路避开坑洞……等等,广义言之都是欲。虽然很明显的,佛陀必然有种种欲,但却不妨碍佛陀成为佛陀。因为欲之有无并不是成为圣者与否的关键,而应是“明”与“无明”的问题,也就是有没有颠倒梦想、有没有觉悟才是圣凡的分水岭。
2、从大悲的立场来看婚姻
婚姻的场所即是菩萨利生的场所。
佛法的最深处虽在涅槃,但体现涅槃的佛弟子,其人格最大的特征,却在大悲。
“大”是体现诸法寂灭性──涅槃,故可称为大;悲则是慈悲的简称。故“大悲”其实是指没有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的慈悲心。
当一个人体现涅槃的时候,就不会再有主客分离的意识,也不会有人我的执着,所以看的时候只是看,没有产生“我看到”之念;听只是听,没有产生“我听到”之念;充分活在浑然一体(亦无一体之错觉)的境界里;没有丝毫人我对立的隔阂。
所以他看到别人受苦时,只是发觉苦,而没有产生这是“别人”在受苦的念头,所以别人就是我,我就是别人,别人跟我是一样的。由于自身都有离苦的本能(此乃法性使然),当察觉到“别人”在苦时,“我”便会产生悲心,舍不得“别人”苦,所以会倾尽能够运用的福德和智慧,来给予别人快乐,拔除别人的痛苦。并且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时,内心依然安忍在如如不动的涅槃中,没有计着分别心所生之种种名相,唯是一腔满众生愿的悲心而已。这种没有理想、企图,更没有主宰、支配欲望的悲心,将随着佛弟子浸泡在涅槃的时日愈深愈久而愈深彻泯然,最后甚至到达“痴”的地步呢!
经论禅典之中,随处散落这类的经句:
“为度众生离得苦,宁愿我身下地狱”
“愿代众生受无量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”
“问渠为何放不下,苍生苦尽那时休”
“菩萨以大悲而不得自在”
或许一般人大都忙于自身的功名利禄,对此少有感触,但有的修行人听闻此类经句时,则会感动良久。
但愿众生离得苦,谁还去惦记佛学上的名相,谁还去计较究竟不究竟呢?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!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温暖!婚姻当然也是菩萨利生度世的场所!
3、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婚姻
古德云:“不入烦恼大海,则不能获得一切智宝。”困难的环境,使人遭逢无边苦恼,但对于有志修行的人,逆境能使将意志锻炼得更坚强,获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;婚姻的生活虽然不免因为两个人的长期相处而产生摩擦,但可使人品味生活真谛,学到度化众生的经验和方法
因此,站在菩萨乘的立场来看婚姻——婚姻不仅不是禁锢的牢笼,反而是亲近众生、化度有缘的绝佳场所。
三、现代人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
1、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婚姻。
有许多婚姻专家、顾问,建议婚前要找教育程度、身家背景,以及嗜好、兴趣差不多的对象。
但是在我来看,结婚对象即使符合了那些条件,也不见得会幸福。因为夫妻是两个人天天在一起,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婚姻,才能面对婚姻漫长的旅途。然而,教育程度、家庭背景等条件,并不能保证有成熟的人格,而且兴趣是可以培养的,例如恋爱的时候,男追女或女追男,对方喜欢文学,他也去读唐诗宋词;对方喜欢科学,他就赶快去研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;但谈恋爱的时候,可以这样,而婚姻生活却没办法投机取巧,所以成熟的人格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石。
人格成熟的人有几个特征:
第一、 是独处的能力。
他可以适意地跟很多人在一起,却也有独处的能力,也就是单独自处的时候,不会无聊,不会靠吃东西或打电话找朋友聊天来排遣寂寞。
第二、 接纳自己缺点的能力,没有完美主义。
有人讲“生平无大志,但求六十分”,这个人就活得很快乐,因为人间哪有十全十美,大概不错就好了。哪一个人没有缺点?有缺点不可耻,只要慢慢的改,而且透过自己慢慢改进,也能体谅出人要改进很困难,所谓“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”。虽然有心要改变,仍要一段时间。
第三、 体谅别人的能力。
自己脾气不好很想改,却改了好几年都不容易改过来,我们又怎能轻易就要求人家改变?应该体谅别人的缺点和苦衷。一个成熟的人能接纳、体谅别人的困难与苦衷,这些都是成熟人格具有的特征。
第四、 则是真正爱一个人的能力。
可是什么是爱?今天许多人都把爱误解了,“爱是给予,不是需索”,这句话讲得非常好。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,你只是给予,只希望他好而已。
可是一般人的爱是“占有”──因为我需要你,所以我爱你;如果我没有你,我很痛苦,所以我要爱你、要好好抓住你。这种爱带有支配…
《第五章 菩萨道与婚姻 第三节、菩萨道与现代社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