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特派文殊菩薩等去探病。佛知道維摩诘菩薩只是詐病,所以派去了被譽爲“第一”的文殊菩薩,率僧衆前去慰問。
文殊見到維摩诘後,兩位菩薩互鬥機鋒,反複論說佛法,義理深奧,妙語連珠,使同去探訪的菩薩、羅漢們都聽呆了。維摩诘現身說法,要問疾者識身虛幻、危脆、垢穢,爲苦爲惱,衆病所集,不應心爲形役,應常樂佛身。佛身是從無量功德生的,是從慈悲喜舍生的,是從四攝六度生的。應以速朽之身,勤修如是勝行,饒益衆生,獲成佛的清淨莊嚴之身。一場論戰後,文殊菩薩對維摩诘倍加推崇,人們對維摩诘居士也更加崇敬了
《維摩诘經》將“煩惱即是菩提”的道理,闡述得淋漓至盡,說明“中道”是對治愛欲煩惱的最佳選擇,“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”爲不思議解脫的張本。
《維摩诘經
觀衆生品》中有叁段極爲重要的見解。
(1)、維摩诘與文殊辯析“雲何觀于衆生”乃至“從無住本,立一切法”時,室內出現了天女散花。花散到菩薩身上,隨即下落,散到舍利弗等聲聞身上,即使運用神力,也扯不下來。
舍利弗正爲天女散華而尴尬不已時,天女告訴他說:“勿謂此華爲不如法。所以者何?是華無所分別,仁者自生分別想耳。……觀諸菩薩華不著者,已斷一切分別想故。譬如人畏時,非人 得其便;如是弟子畏生死故,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。已離畏者,一切五欲無能爲也。”
這一段經文,明白地指出“五欲”對于人的影響,關鍵在于人的“分別心”。你有分別心,你在乎它,你恐懼它,你就受到它的影響。
因此,“色不迷人人自迷”,迷不迷畢竟是在自己。
(2)、同品中天女又說:“一切諸法是解脫相。舍利弗言:不複以離淫怒癡爲解脫乎?天曰:佛爲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爲解脫耳。若無增上慢者,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。”
這一段話更明白地指出,你自己心能作主,你看得透諸法實相,淫怒癡就是解脫。你自己做不了主,又看不透,只好跟你說“離淫怒癡爲解脫”,免得你跟著淫怒癡打轉。這不是說看得透就任由你淫怒癡無所謂,而是說看得透,則淫怒癡動不到你的心,你碰不碰,你的心都是如如不動、當下自在、當下解脫。如果看不透,即使不碰,心裏頭還不是堆積著許多淫怒癡的垃圾,自己煩自己。
(3)、天女在與舍利弗對辯過程中,將舍利弗變成了天女,將自己變成了舍利弗,證實衆生如幻,男女實無定相,破除聲聞人對“法”的執著,得出諸佛菩薩所證得的功德,“實無所得”,“但以世俗文字,假名得耳”的結論。
這是從“法無定相”角度說明“女人相了不可得”。平常人所謂男相、女相,畢竟只是主觀心識的投射。因此究竟的解脫女色之道,不是逃避女色,而是從“法無定相”上徹底超越個人對于“女相”的心理投射。要達到此一境界,唯有透過甚深的禅定功夫,才能夠像《心經》所述,觀自在菩薩“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”。
《維摩诘經
佛道品》也以另一種方式表達“煩惱即是菩提”的理念。經雲:“以要言之,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。”同品偈語雲:
火中生蓮華,是可謂希有;
在欲而行禅,希有亦如是。
或現做淫女,引諸好色者,
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道。
這一段偈語,正是五十叁參中筏蘇蜜多女的最佳诠解。用“火中生蓮”來比喻“在欲行禅”,可見這個法門不但是高難度,而且是高度危險性,一不小心,便可能變成“火花”而不是“火蓮”,故諸學佛者不可輕易嘗試!
“煩惱即是菩提”的思想,在大乘佛教的經典如《大品般若經》、《文殊般若經》等中,都有詳盡的闡明。有興趣者,不妨查閱學習。
二、從空性的立場來看婚姻
1、從空性的立場來看婚姻
從涅槃的立場,來看人類的婚姻,其實婚姻當體即涅槃。
龍樹菩薩說:“諸法從本以來皆涅槃相。”大乘經論及禅典之中,也處處向世人明示“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”、“郁郁黃花無非般若,青青翠竹盡是真如”的理趣。無奈吾人業障深重,甯願相信凡夫之言,而不願相信聖者之語。
即以情欲而言,其實情欲本身有何咎呢?
我們認爲情欲不好,甚或産生排拒、罪惡之見,難道不覺已經背離“緣起即空”的精神,以及佛教無嗔的原則了嗎?
《般若經》雲:“真如法門不舍一法,若舍一法即是謗佛。”從般若的立場來看,遍一切法都是藥,也遍一切法都是毒,端看是否運用得當。“砒霜”倘若使用適當,一樣可以成爲仙丹活命藥;“糞便”如果置于林園花圃,便可長養萬物!砒霜、糞便尚且如此,何況是情欲豈有絕對是不祥物之理?
欲界衆生比較嗜欲,固然是事實,但嗜欲重只是障礙聖果的證得,卻不是生死輪回的根本,生死輪回的根本乃是自性見的戲論──于如如之境生起虛妄分別,複于虛妄分別境上産生執著。這才是衆生輪回生死的根本原因。
如果稍有情欲,便無法證得菩提,那麼佛陀現在也還是生死凡夫。試問:佛陀有沒有欲呢?如果佛陀沒有欲,那麼他肚子餓吃飯是不是食欲?身體寒冷披一件衣服、腰酸背痛請阿難尊者替他捶背,是不是欲呢?
其實生活上例如:手被開水燙到立即縮回來、口渴想喝茶水、走路避開坑洞……等等,廣義言之都是欲。雖然很明顯的,佛陀必然有種種欲,但卻不妨礙佛陀成爲佛陀。因爲欲之有無並不是成爲聖者與否的關鍵,而應是“明”與“無明”的問題,也就是有沒有顛倒夢想、有沒有覺悟才是聖凡的分水嶺。
2、從大悲的立場來看婚姻
婚姻的場所即是菩薩利生的場所。
佛法的最深處雖在涅槃,但體現涅槃的佛弟子,其人格最大的特征,卻在大悲。
“大”是體現諸法寂滅性──涅槃,故可稱爲大;悲則是慈悲的簡稱。故“大悲”其實是指沒有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的慈悲心。
當一個人體現涅槃的時候,就不會再有主客分離的意識,也不會有人我的執著,所以看的時候只是看,沒有産生“我看到”之念;聽只是聽,沒有産生“我聽到”之念;充分活在渾然一體(亦無一體之錯覺)的境界裏;沒有絲毫人我對立的隔閡。
所以他看到別人受苦時,只是發覺苦,而沒有産生這是“別人”在受苦的念頭,所以別人就是我,我就是別人,別人跟我是一樣的。由于自身都有離苦的本能(此乃法性使然),當察覺到“別人”在苦時,“我”便會産生悲心,舍不得“別人”苦,所以會傾盡能夠運用的福德和智慧,來給予別人快樂,拔除別人的痛苦。並且在進行這樣的工作時,內心依然安忍在如如不動的涅槃中,沒有計著分別心所生之種種名相,唯是一腔滿衆生願的悲心而已。這種沒有理想、企圖,更沒有主宰、支配欲望的悲心,將隨著佛弟子浸泡在涅槃的時日愈深愈久而愈深徹泯然,最後甚至到達“癡”的地步呢!
經論禅典之中,隨處散落這類的經句:
“爲度衆生離得苦,甯願我身下地獄”
“願代衆生受無量苦,不爲自己求安樂”
“問渠爲何放不下,蒼生苦盡那時休”
“菩薩以大悲而不得自在”
或許一般人大都忙于自身的功名利祿,對此少有感觸,但有的修行人聽聞此類經句時,則會感動良久。
但願衆生離得苦,誰還去惦記佛學上的名相,誰還去計較究竟不究竟呢?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!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溫暖!婚姻當然也是菩薩利生度世的場所!
3、從修行的立場來看婚姻
古德雲:“不入煩惱大海,則不能獲得一切智寶。”困難的環境,使人遭逢無邊苦惱,但對于有志修行的人,逆境能使將意志鍛煉得更堅強,獲得到更多的人生經驗;婚姻的生活雖然不免因爲兩個人的長期相處而産生摩擦,但可使人品味生活真谛,學到度化衆生的經驗和方法
因此,站在菩薩乘的立場來看婚姻——婚姻不僅不是禁锢的牢籠,反而是親近衆生、化度有緣的絕佳場所。
叁、現代人如何擁有幸福的婚姻
1、有健康的人格才會有健康的婚姻。
有許多婚姻專家、顧問,建議婚前要找教育程度、身家背景,以及嗜好、興趣差不多的對象。
但是在我來看,結婚對象即使符合了那些條件,也不見得會幸福。因爲夫妻是兩個人天天在一起,有健康的人格才會有健康的婚姻,才能面對婚姻漫長的旅途。然而,教育程度、家庭背景等條件,並不能保證有成熟的人格,而且興趣是可以培養的,例如戀愛的時候,男追女或女追男,對方喜歡文學,他也去讀唐詩宋詞;對方喜歡科學,他就趕快去研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;但談戀愛的時候,可以這樣,而婚姻生活卻沒辦法投機取巧,所以成熟的人格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石。
人格成熟的人有幾個特征:
第一、 是獨處的能力。
他可以適意地跟很多人在一起,卻也有獨處的能力,也就是單獨自處的時候,不會無聊,不會靠吃東西或打電話找朋友聊天來排遣寂寞。
第二、 接納自己缺點的能力,沒有完美主義。
有人講“生平無大志,但求六十分”,這個人就活得很快樂,因爲人間哪有十全十美,大概不錯就好了。哪一個人沒有缺點?有缺點不可恥,只要慢慢的改,而且透過自己慢慢改進,也能體諒出人要改進很困難,所謂“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”。雖然有心要改變,仍要一段時間。
第叁、 體諒別人的能力。
自己脾氣不好很想改,卻改了好幾年都不容易改過來,我們又怎能輕易就要求人家改變?應該體諒別人的缺點和苦衷。一個成熟的人能接納、體諒別人的困難與苦衷,這些都是成熟人格具有的特征。
第四、 則是真正愛一個人的能力。
可是什麼是愛?今天許多人都把愛誤解了,“愛是給予,不是需索”,這句話講得非常好。如果你真正愛一個人,你只是給予,只希望他好而已。
可是一般人的愛是“占有”──因爲我需要你,所以我愛你;如果我沒有你,我很痛苦,所以我要愛你、要好好抓住你。這種愛帶有支配…
《第五章 菩薩道與婚姻 第叁節、菩薩道與現代社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