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

  第六章

  常見問題答疑

  【基礎篇】、【家庭篇】、【修行篇】、【疑難篇】

  一、【基礎篇】

  1、佛教是禁欲主義嗎?

  2、婚姻的意義是什麼?

  3、婚姻的本質是什麼?

  4、佛教是反對家庭製度的嗎?

  5、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處理感情?

  6、居家如何過感情生活?

  7、如何正確地看待欲望?

  8、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?

  9、佛教可以離婚嗎?

  10、佛教對重婚的看法是什麼?

  11、生命中的痛苦和快樂是從哪裏來的呢?

  12、什麼是邪淫?邪淫的果報是什麼?

  13、問:那種類型的人婚姻痛苦較多?

  14、問:佛教說善有善報,爲什麼我一生做好人,婚姻還是不幸福?

  15、婚姻不幸福,有辦法改變嗎?

  二、【家庭篇】

  1、夫妻和睦幸福之道是什麼?

  2、結婚後生育小孩,會不會影響修行?

  3、我們一家人常吵架,苦不堪言,如何維系下去呢?

  4、佛教是如何看待婦女的呢?

  5、學佛必須吃素嗎?

  7、家庭中的成員信仰不同,彼此應當如何相處?

  8、丈夫有了婚外情,妻子該怎麼辦,是否也可報複?

  9、在家人應該如何經營錢財?

  10、我是個學佛的生意人,但叫我不打妄語、不喝酒怎麼行?有無其它辦法?

  11、佛教徒可以打麻將嗎?

  12、佛教對孝養老人的看法如何?

  13、如何對待墮胎、流産?

  14、如何教育好子女?

  15、如何面對婚姻暴力?

  叁、【修行篇】

  1、學佛爲什麼皈依?歸依叁寶的有什麼好處?

  2、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有何差別?

  3、已婚的居士想出家,該怎麼辦?

  4、如何佛化家庭?

  5、全家中僅我一人學佛,該怎麼辦?

  6、父母不信佛,勸他們反而被罵,請問該怎麼做?

  7、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?

  8、在家人禁欲有無過患?

  9、問:我學佛很用功,但其他人卻說我越來越沒人情味了,這是爲什麼

  10、問:我學佛之前婚姻不如意;現有心與丈夫和好,但他則冷淡對待,當如何面對此事?

  四、【疑難篇】

  1、夫妻是冤家嗎?

  2、佛教反對一夜情嗎?

  3、如何抵禦色情的誘惑?

  4、找叁陪小姐是犯邪淫戒嗎?

  5、未婚男女如果淫欲心熾盛,應以何方便令其離欲?

  6、我已受過五戒、菩薩戒,但淫欲之心仍常生起,如何是好?

  7、看黃情影片、閱覽色情網站算不算犯戒?

  8、佛教徒可以未婚同居嗎?

  9、同性戀符合佛教教義嗎?

  10、佛教徒可以使用性保健品嗎?

  11、問:學佛後對男女之欲越來越淡。因此與丈夫分房而睡,這樣如法嗎?

  12、婚姻失敗後,如何修行?

  13、我是個佛教徒,目前面臨離婚,該怎麼辦?

  14、如何處理感情失戀?

  15、女居士被人非禮,是否犯了邪淫戒?

  16、夫妻生活中存在邪淫嗎?

  17、如何面對叛逆的青少年?

  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  【正見篇】

  1、佛教是禁欲主義嗎?

  答:佛教不是禁欲主義。這裏所指的欲,主要是淫欲。

  佛陀曆來主張中道,反對兩個極端:即極端苦行與極端沈醉于五欲的享受。傾于欲樂的生活,對修道無益,當然要避免,但是熱衷于苦行的生活,也沒有多大的必要,因爲修行是爲了得到解脫,而苦行非目的。佛教主張的是中道的生活。只要按八正道(八種正確的修行方法)去生活,就能獲得解脫。

  在佛教裏面,人乘的佛教講究節欲,聲聞、緣覺乘講究離欲,大乘菩薩不是離欲,也不是節欲,而是對五欲——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加以化導,叫做化欲。

  一般人總認爲必須吃苦才算有修行,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。佛陀對修行的態度是主張“不苦不樂”的中道。因爲“苦”容易使人心生煩惱,“樂”又容易使人散亂放逸,心力不集中,所以偏苦或偏樂的修行都不順于佛道,難得解脫。尤其某些外道修無意義的苦行(如食牛糞、食草、烤火等),或極力主張欲樂,這都是無助于解脫道的邪見。修行人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質,所以采取少欲知足的生活態度,來減少外緣,磨練心志,是不同于極端苦行的

  對于出家衆來說,絕對斷除淫欲有叁種原因:

  (1)、佛陀對出家人說絕對的禁欲,是因爲佛陀的根本思想是,愛欲爲生死之根本,它是人間最大的束縛,所以必須遠離;

  (2)、如果出家人也貪五欲,娶妻生子,他的主要精力就會被分散,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修道,而是如何養家糊口;

  (3)、出家人禁欲是爲了有更多的時間研究經典,靜坐習觀,成爲信衆的修行導師。

  盡管佛教主張出家人完全斷淫,但對占大多數的在家信徒來說,佛陀則主張他們應當過正常的夫妻生活,杜絕邪淫。

  在芸芸衆生中,有的人喜歡獨身梵行的生活,覺得很自在,這部分人就成爲長期出家修道者。當然,適合修梵行斷淫的人自古以來便只占少數,所以,能出家的人數不可能多。如:大陸總人口是十叁億,佛教出家人不過二十余萬人

  另外,出家人對愛欲也並非采取壓抑的手段來處理,而是通過學習佛法、修習禅定後,使他們深深地體會到禅悅爲食、法喜充滿,遠遠勝過世間五欲之樂。正因爲如此,出家人能正確對待世間的五欲之樂,對待愛欲像大禹治水那樣,疏導它,使它升華並轉化成有用的能量,爲修習禅定和利益衆生服務。佛法的妙用即在于此。

  2、婚姻的意義是什麼?

  答:婚姻本身是責任和義務的肯定與承擔。

  通常一般人在結婚之前,不但沒有想到如何讓父母頤養晚年,反而一直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;可是,結婚之後因爲有了家室,同時因爲孩子的誕生,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的辛勞,而産生家庭的責任感。所以結婚和沒結婚是完全不一樣的人,婚姻本身是家庭責任的肯定與開始。

  婚姻是一個嚴肅的課題,是絕佳人生的曆程。

  佛教規定在家居士要守五戒,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,同時強調,夫婦彼此之間要互守信諾、互守貞操等,由此可見佛教對婚姻的重視。

  站在佛教徒的立場,五戒中的不邪淫戒,是夫妻共守。因爲邪淫不僅是家庭問題,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,這種罪業是很重的。大家千萬不要認爲逢場作戲沒有關系,假戲真演,終會導致婚姻破裂;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,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,可能感染花柳病、梅毒、愛滋病的病毒,而帶回家傳染給妻子,贻禍給後代。就心理層面而言,不論男女,一個人有了外遇,便會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,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現,問題不斷衍生,造成社會的不安,這個責任實在太大了。所以婚姻的社會責任是不容忽視的!

  結婚是兩個家族的結合,人際關系因之擴大而改變。面對人生的新境界,更應秉持慈悲的精神,來對待、照顧另一半的親人,公公婆婆及嶽父嶽母。同時也應以智慧來處理家務事,以理性來迎接兒女的出生,給予適當的教育。這是在婚姻過程中,應該學習負起的責任與義務。

  3、婚姻的本質是什麼?

  答:婚姻的本質——就是“因緣生、因緣滅”,它是無常、無我、無自性和唯識的。

  婚姻怎麼生?很多因緣和合而生;怎麼滅?因緣散了就滅。但是,我們對于因緣生滅,有太多的情緒在裏面。“情緒”不一定不好,可是如果是太複雜、完全無法操縱、包含太多的我執和情緒在裏面,那就會變成痛苦和折磨。

  其實,婚姻並非初戀時想象的那麼神聖,它是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,是諸因緣合和的産物,愛欲是內因,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。

  婚姻是“緣起性空”,變幻不實的。即事相上是有的,本體(自性)上則是空的。一般人聽見空便以爲一無所有,空空如也的意思。其實,空是無自性義:即萬物萬物皆是發展、變化的,有條件的;非永恒不變、無條件的存在。不僅愛情、婚姻是有條件的,世間萬事萬物均是因緣合和而成的。

  不過,雖然沒有永恒不變的愛情和婚姻,但是有條件的、因緣聚合的婚姻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。所謂:有因有緣則諸法(事相)生,無因無緣則諸法(事相)滅。固定的、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。

  希望完美、希望永恒的觀念,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執著欲望,這——就是婚姻痛苦的根源。

  4、佛教是反對家庭製度的嗎?

  答:不反對。

  佛教決不勉強改變任何人的生活方式,出家,僅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種,家庭才是佛教建設的根基所在。

  佛陀曾積極勉勵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,比如《善生經》,就是一部指導在家生活的經典,指導在家人應該建立正確的倫理生活:子女對父母要報恩要孝順,父母對子女要教養,成人後要幫助他們婚配;弟子對師長要供養要恭敬,師長對弟子要盡心教導,要代選擇明師善友;妻子對丈夫要敬愛服侍、要誠實料理家務;丈夫對妻子要給養服飾飲食、要憐念、要親親;主人對仆從要給食要體恤,仆從對主人要服從要盡職;親族鄰友對待親族鄰友,都應互相敬愛、互相濟助、互以赤誠相待、互以善言規勉;在家人對待出家人要恭敬設座請教、要布施供養,出家人要教導在家人修行向善。

  家庭成員關系和樂、家庭教育的成功,能提升個人品質,爲社會帶來祥和,也能達到淨化社會的目的

  5、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處理感情?

  答:佛教所說的“情”的概念非常廣泛,包括親情、人情、友情、愛情,以及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,如快樂,歡喜、孤獨、憂愁、寂寞,所有這些都屬于情的範疇。感情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,因此,只要合乎法律、道德,都是佛教容許和肯定的。

  佛教並不排斥感情,但卻主張以慈悲來升華感情,以般若(智慧)來化導感情。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,同事之間要互敬互諒,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,進而做到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,亦即將一己的私愛,升華爲對一切衆生的慈悲。

  那麼,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的呢?

  佛教認爲愛情是生命的根源,是生死的根本。

  有情衆生爲什麼會在叁界六道裏沒完沒了地流轉?

  就是因爲以無明爲父、貪愛爲母。無明導致了盲目的、無…

《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後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