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對此,大乘佛教特別強調修行人與衆生的關系,成就佛果與利益衆生的關系,《華嚴經

  普賢行願品》雲:“一切衆生而爲樹根,諸佛菩薩而爲花果,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花果。”本著這一理念,修行絕不是無視身邊衆生的存在,它必須是以利益衆生,作爲自己修行的前提,這才是大乘佛子的正確修行宗旨。

  事實上,佛菩薩都是悲心深重,度衆心切,最有人情味的博愛者,絕不是薄情寡義,只求自我解脫的自了漢。

  10、問:我學佛之前婚姻並不如意;現有心與丈夫和好,但他則冷淡對待,當如何面對此事?

  答:你可試著用下面叁個原則去實踐:

  (1)、假使能改變環境和別人的話,那就改變環境及別人來契合我們!如果環境無法改變,那就只好訓練自己以適應外緣──這是第一個原則。

  (2)、人非草木,每個人都有情。所以不管別人對待我們怎樣,仍當用原來的愛心繼續善待他們,繼續善待他們也許不見得有效,但至少比惡意對待會有效一點。畢竟,我們不能鼓勵離婚與外遇。——這是第二個原則。

  (3)、第叁個原則,不妨藉著各種興趣,以疏導自己的思想與感情,比方聽音樂、爬山、運動、旅遊等等。總之,在沒有違背法律、道德的前提之下,將自己的情欲予以合情、合理、合法的發揮,以疏導化解婚姻煩惱。

  【疑難篇】

  1、夫妻是冤家嗎?

  答:民間信仰所謂的“夫妻是冤家”,並不是佛教的觀念。

  “夫妻是冤家”這種觀念並不正確,因爲他們把愛變成占有。當一方占有的心非常強,兩個人就會産生磨擦。磨擦之後,愛就變成恨,因恨而猜疑、嫉妒,然後互相地怨來怨去,結果變成怨偶。其實,只要有一方願意調整冤家、怨偶的觀念,就可以避免婚姻破裂。

  彌補的方法是,既然愛他就要爲對方奉獻,多一些付出、多一些關懷、多一些尊重,讓對方知道他有一個這麼好的配偶,那麼,他怎麼舍得和你離婚?即使對方有外遇,你也要原諒;縱然他實在不象話,你也不要得理不饒人。

  經過努力之後,如果對方已經不可能回頭了,那就放棄。即使分開也不要說是冤家,要好聚好散。當自己已盡了最大努力,而無法挽回時,便不再覺得是遺憾,對子女也可以交代了。

  2、佛教反對一夜情嗎?

  答:當然反對。因爲“一夜情”,會産生衆多的後遺症:

  (1)、患病風險。“偶爾一次沒關系”,這是“一夜情”男女普遍的心態,總覺得一次偷情不會出什麼事。由于“一夜情”的發生,常常帶有偶然性,因此這“一次”就很可能沾染性病甚至艾滋病。

  (2)、懷孕可能。“偶爾一次”並非那麼輕松簡單,不設防的結果是不受道德、法律保護。

  (3)、心理陰霾。“一夜情”在某些人心目中,被畸形定位成值得炫耀的個人魅力,似乎任何道德規範,都如同禁锢人性的桎梏,“愛我所愛,無怨無悔”,而實際上,這種不可能坦然進行的性關系,在彼此心理上,多多少少會留下如同偷竊者一樣的烙印。激情過後,除了擔心可能懷孕、患病、被他人知曉外,如何面對現在或未來的伴侶,這段不合法的性經曆,該深深掩埋還是從容道出,總歸是潛藏心頭的一塊巨石。“我好後悔”,這是當事者經常事後才發出的歎息。

  (4)、一夜情對女孩的傷害很大

  一定要守住純潔之身。現代社會,崇尚男女平等,許多女孩希望和男人一樣,追求快樂而盲目開放,以爲自己也可以享樂、玩弄男人,以爲自己和男人一樣平起平坐了。其實,大自然創造了男人和女人,身心兩方面是有本質區別的,很難達到一樣平等,以佛法而言:雖然佛性平等,但因果並不平等。

  因此,開放享樂對女孩的傷害很大——

  ● 肉體傷害。根據聯合國“生殖權和生殖健康”調查報告指出,每10個接受危險墮胎的女人中,就有1至5人患上並發症,如膿毒、大出血、不育症、心理創傷,需要長期接受治療。此外,生理結構的差異導致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得艾滋病、性病。

  ● 心靈染汙。當女人把第一次給了一個人,她會在心裏隱隱認定,“我是他的”。對女人來說,這是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一份情,因爲她給出的是今生的“唯一”,以後即使再有其它男人,也永遠無法與他相提並論。她會拿丈夫與以前的男人比較。不開心了或吵架了,就會想到以前的男人。據統計,有過超過兩個男人以後,結婚後紅杏出牆的機會極大,這樣還有什麼幸福的婚姻呢?

  ● 男人的鄙視。男人永遠有處女情結。男人在乎也好,不在乎也好,有一點是肯定的:如果你不是處女,他對你的投入會大打折扣。女人的處男情結總是相對弱一些,這也許是大自然和社會文化傳統賦予的差別吧。

  ● 因果報應。因“一夜情”屬于邪淫行爲,因此必將在今生或來世,承擔因果報應。其主要後果有:婚姻不幸福;身心不安;家中多口舌之爭;人際關系差等等。並且它易使人墮叁惡道(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。

  出于家庭幸福、身心健康和未來果報的考慮,一定要遠離“一夜情”,切莫做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的事!

  3、如何對待色情的誘惑?

  答:在物質與精神的發展不能並重兼顧的今日,我們的社會充滿著貪暴力與色情。此二者有時相連存在,有時各別發生。二者相較,暴力之心易製,而色情之欲難防。因此,今暫舍“暴力”而談“色情”。

  一般正常健康的人都會有色欲。問題出在色欲若不受控製,便易引生許多煩惱或罪惡,猶如其他各種欲望不控製,便易引生許多煩惱或罪惡一樣。

  孔子說:“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”生存在今天的環境中,控製色欲大爲不易。色情的畫面鏡頭隨時會映入我們的眼睛、腦海中,擾亂我們的思想情緒,減低我們讀書、聽課、工作與睡眠的效率,最糟的是破壞我們的健康,甚至做出傷天害理之事。

  對治之法:

  白骨觀:設想自己的眼睛變成X光攝影機,將人體透視成爲一具骨架。經常如此,色心自可漸次淡去。

  不淨觀:設想自己的眼睛變成大型放大鏡、透視鏡或顯微鏡,看到人體皮膚上沾滿汗垢、細菌、微生蟲,更看到包裹在表皮下的腦髓、五髒、大小腸、膀胱、血肉、筋骨、耳垢、鼻屎、大小便,無一處香潔美好,自然不起非非之想。

  佛教爲了防止色情誘惑而提出以“九想”來排斥“六欲”,六欲是指男性對女性膚色、形貌、儀態、語言、細滑、人相六方面的欲望;“九想”是膨脹想(想象人是膨脹的屍體)、青瘀想(想象人是遍體青瘀)、壞想(想象人是壞爛的屍體)、血塗想(想象人體血肉塗糊)、膿爛想(想象人體濃爛腐臭)、嘬想(想象死後鳥獸來嘬咬屍體)、散想(想象被嘬咬屍骨散亂)、骨想(想象人是一堆白骨)、燒想(想象人死後火化成骨灰)。有了這“九想”,男女就成了極其醜陋不堪的東西,情欲自然就會消失。

  無常觀:心想一切美色只是一種短暫的現象,暫有還無,所謂“花無百日好”、“色衰則愛弛”。美色不是永恒的價值,猶如一切有形的物質,都不是永恒的價值;心靈的真、善、美才是永恒的價值。

  親屬觀:看到一切色情的場面、畫面與鏡頭,心想假使這些人是我的兄弟姐妹,或是我的子女、父母親,我當作何感想?是否覺得羞慚?是否尚有淫欲之想?

  心靈觀:孟子說:“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!”人之所以爲人,乃在于他有仁、義、禮、智等四端,如果一個人整天心中盡是飲食男女之想,此人與禽獸何異?經常如此觀察自心,其心自可日趨淨化。

  西方諺語雲:“美只是一層皮。”皮下的血肉筋骨令人不忍卒睹,皮下那顆無形的汙染與清淨交雜的心,事實上不如想象中那般可愛。一般來說,暴露色相的人不是心靈低俗,便是爲生活所迫;前者可鄙,而後者可憐。有了這層了解,人還會爲色相所迷嗎?

  佛家將邪淫戒視爲修身第一戒。古人說:“色是殺身之斧。”孔子也說:“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。”因此,自古相傳“萬惡淫爲首”。爲了健康、品德、學業、事業、前途、幸福著想,我們應該淡泊色欲,做到孔子所說的“賢賢易色”(尊崇賢德,便不在意外形是否美貌)。

  古語說:“英雄難過美人關。”在今天女權伸張的社會,何嘗不可說:“淑女難過俊男關。”過美人關者乃爲真英雄,如關雲長是也;過俊男關者乃爲真淑女。而真正的淑女不會搔首弄姿,抛媚眼,或矯揉造作,表現“有氣質”狀,使假英雄顛叁倒四,魂不守舍。

  色欲是人的原始本能,也是生命力的表現,控製它的方法不在防堵或壓抑,而在于轉化或升華。佛家說:“火焰化紅蓮。”就是把欲望轉爲的意思。東西方有許多宗教家、哲學家、藝術家,他們保持獨身,但是他們不但不苦悶,反而活得有意義、有價值,對社會做出偉大的貢獻。

  中國古代也有許多男女僧侶、道者,他們作爲人格清高的模範,過著甯靜、和諧的生活,大多獲得而高壽。足見色欲的享受並非人生的第一義。要使生活真正過得多彩多姿,當知飲食男女之外,尚有人生“向上一路”。

  4、找“叁陪小姐”是犯邪淫戒嗎?

  答:是犯邪淫戒。

  “叁陪小姐”是中國大陸特有稱呼,這裏所指的“叁陪小姐”是出賣肉體的妓女、應召女郎。

  佛陀時代的印度,嫖妓是合法的。爲了使嫖妓僅限于性交易的範圍內,而不發生任何感情糾葛或矛盾。因此,居士的戒律裏規定,嫖妓不按值給錢,犯邪淫戒的根本罪。嫖妓按值給錢,不犯戒。

  但爲了使佛教戒律同世間法律以及社會道德不相違背,佛陀規定了隨方毗尼 ,以適應各個地方不同的世間法律和社會道德。譬如,現時中國大陸的法律規定,嫖妓是犯法的行爲。那麼,現時在中國大陸,在家居士去嫖妓就是犯邪淫戒的。嫖妓的壞處,不用多說,國家的法律,社會的道德,醫學衛生的實證已經有詳細的說明與宣傳,可以自己去看。

  出家修行人的別解脫戒是梵行戒,斷五欲。在家居士的五戒是呵五欲,在家居士的八關齋戒是梵行戒,是斷淫欲的。要出欲界,邪淫必須要斷除,連正淫也要斷…

《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後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