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此,大乘佛教特别强调修行人与众生的关系,成就佛果与利益众生的关系,《华严经
普贤行愿品》云:“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花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花果。”本着这一理念,修行绝不是无视身边众生的存在,它必须是以利益众生,作为自己修行的前提,这才是大乘佛子的正确修行宗旨。
事实上,佛菩萨都是悲心深重,度众心切,最有人情味的博爱者,绝不是薄情寡义,只求自我解脱的自了汉。
10、问:我学佛之前婚姻并不如意;现有心与丈夫和好,但他则冷淡对待,当如何面对此事?
答:你可试着用下面三个原则去实践:
(1)、假使能改变环境和别人的话,那就改变环境及别人来契合我们!如果环境无法改变,那就只好训练自己以适应外缘──这是第一个原则。
(2)、人非草木,每个人都有情。所以不管别人对待我们怎样,仍当用原来的爱心继续善待他们,继续善待他们也许不见得有效,但至少比恶意对待会有效一点。毕竟,我们不能鼓励离婚与外遇。——这是第二个原则。
(3)、第三个原则,不妨藉着各种兴趣,以疏导自己的思想与感情,比方听音乐、爬山、运动、旅游等等。总之,在没有违背法律、道德的前提之下,将自己的情欲予以合情、合理、合法的发挥,以疏导化解婚姻烦恼。
【疑难篇】
1、夫妻是冤家吗?
答:民间信仰所谓的“夫妻是冤家”,并不是佛教的观念。
“夫妻是冤家”这种观念并不正确,因为他们把爱变成占有。当一方占有的心非常强,两个人就会产生磨擦。磨擦之后,爱就变成恨,因恨而猜疑、嫉妒,然后互相地怨来怨去,结果变成怨偶。其实,只要有一方愿意调整冤家、怨偶的观念,就可以避免婚姻破裂。
弥补的方法是,既然爱他就要为对方奉献,多一些付出、多一些关怀、多一些尊重,让对方知道他有一个这么好的配偶,那么,他怎么舍得和你离婚?即使对方有外遇,你也要原谅;纵然他实在不象话,你也不要得理不饶人。
经过努力之后,如果对方已经不可能回头了,那就放弃。即使分开也不要说是冤家,要好聚好散。当自己已尽了最大努力,而无法挽回时,便不再觉得是遗憾,对子女也可以交代了。
2、佛教反对一夜情吗?
答:当然反对。因为“一夜情”,会产生众多的后遗症:
(1)、患病风险。“偶尔一次没关系”,这是“一夜情”男女普遍的心态,总觉得一次偷情不会出什么事。由于“一夜情”的发生,常常带有偶然性,因此这“一次”就很可能沾染性病甚至艾滋病。
(2)、怀孕可能。“偶尔一次”并非那么轻松简单,不设防的结果是不受道德、法律保护。
(3)、心理阴霾。“一夜情”在某些人心目中,被畸形定位成值得炫耀的个人魅力,似乎任何道德规范,都如同禁锢人性的桎梏,“爱我所爱,无怨无悔”,而实际上,这种不可能坦然进行的性关系,在彼此心理上,多多少少会留下如同偷窃者一样的烙印。激情过后,除了担心可能怀孕、患病、被他人知晓外,如何面对现在或未来的伴侣,这段不合法的性经历,该深深掩埋还是从容道出,总归是潜藏心头的一块巨石。“我好后悔”,这是当事者经常事后才发出的叹息。
(4)、一夜情对女孩的伤害很大
一定要守住纯洁之身。现代社会,崇尚男女平等,许多女孩希望和男人一样,追求快乐而盲目开放,以为自己也可以享乐、玩弄男人,以为自己和男人一样平起平坐了。其实,大自然创造了男人和女人,身心两方面是有本质区别的,很难达到一样平等,以佛法而言:虽然佛性平等,但因果并不平等。
因此,开放享乐对女孩的伤害很大——
● 肉体伤害。根据联合国“生殖权和生殖健康”调查报告指出,每10个接受危险堕胎的女人中,就有1至5人患上并发症,如脓毒、大出血、不育症、心理创伤,需要长期接受治疗。此外,生理结构的差异导致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得艾滋病、性病。
● 心灵染污。当女人把第一次给了一个人,她会在心里隐隐认定,“我是他的”。对女人来说,这是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份情,因为她给出的是今生的“唯一”,以后即使再有其它男人,也永远无法与他相提并论。她会拿丈夫与以前的男人比较。不开心了或吵架了,就会想到以前的男人。据统计,有过超过两个男人以后,结婚后红杏出墙的机会极大,这样还有什么幸福的婚姻呢?
● 男人的鄙视。男人永远有处女情结。男人在乎也好,不在乎也好,有一点是肯定的:如果你不是处女,他对你的投入会大打折扣。女人的处男情结总是相对弱一些,这也许是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传统赋予的差别吧。
● 因果报应。因“一夜情”属于邪淫行为,因此必将在今生或来世,承担因果报应。其主要后果有:婚姻不幸福;身心不安;家中多口舌之争;人际关系差等等。并且它易使人堕三恶道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。
出于家庭幸福、身心健康和未来果报的考虑,一定要远离“一夜情”,切莫做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的事!
3、如何对待色情的诱惑?
答:在物质与精神的发展不能并重兼顾的今日,我们的社会充满着贪暴力与色情。此二者有时相连存在,有时各别发生。二者相较,暴力之心易制,而色情之欲难防。因此,今暂舍“暴力”而谈“色情”。
一般正常健康的人都会有色欲。问题出在色欲若不受控制,便易引生许多烦恼或罪恶,犹如其他各种欲望不控制,便易引生许多烦恼或罪恶一样。
孔子说:“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”生存在今天的环境中,控制色欲大为不易。色情的画面镜头随时会映入我们的眼睛、脑海中,扰乱我们的思想情绪,减低我们读书、听课、工作与睡眠的效率,最糟的是破坏我们的健康,甚至做出伤天害理之事。
对治之法:
白骨观:设想自己的眼睛变成X光摄影机,将人体透视成为一具骨架。经常如此,色心自可渐次淡去。
不净观:设想自己的眼睛变成大型放大镜、透视镜或显微镜,看到人体皮肤上沾满汗垢、细菌、微生虫,更看到包裹在表皮下的脑髓、五脏、大小肠、膀胱、血肉、筋骨、耳垢、鼻屎、大小便,无一处香洁美好,自然不起非非之想。
佛教为了防止色情诱惑而提出以“九想”来排斥“六欲”,六欲是指男性对女性肤色、形貌、仪态、语言、细滑、人相六方面的欲望;“九想”是膨胀想(想象人是膨胀的尸体)、青瘀想(想象人是遍体青瘀)、坏想(想象人是坏烂的尸体)、血涂想(想象人体血肉涂糊)、脓烂想(想象人体浓烂腐臭)、嘬想(想象死后鸟兽来嘬咬尸体)、散想(想象被嘬咬尸骨散乱)、骨想(想象人是一堆白骨)、烧想(想象人死后火化成骨灰)。有了这“九想”,男女就成了极其丑陋不堪的东西,情欲自然就会消失。
无常观:心想一切美色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,暂有还无,所谓“花无百日好”、“色衰则爱弛”。美色不是永恒的价值,犹如一切有形的物质,都不是永恒的价值;心灵的真、善、美才是永恒的价值。
亲属观:看到一切色情的场面、画面与镜头,心想假使这些人是我的兄弟姐妹,或是我的子女、父母亲,我当作何感想?是否觉得羞惭?是否尚有淫欲之想?
心灵观:孟子说:“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!”人之所以为人,乃在于他有仁、义、礼、智等四端,如果一个人整天心中尽是饮食男女之想,此人与禽兽何异?经常如此观察自心,其心自可日趋净化。
西方谚语云:“美只是一层皮。”皮下的血肉筋骨令人不忍卒睹,皮下那颗无形的污染与清净交杂的心,事实上不如想象中那般可爱。一般来说,暴露色相的人不是心灵低俗,便是为生活所迫;前者可鄙,而后者可怜。有了这层了解,人还会为色相所迷吗?
佛家将邪淫戒视为修身第一戒。古人说:“色是杀身之斧。”孔子也说:“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。”因此,自古相传“万恶淫为首”。为了健康、品德、学业、事业、前途、幸福着想,我们应该淡泊色欲,做到孔子所说的“贤贤易色”(尊崇贤德,便不在意外形是否美貌)。
古语说:“英雄难过美人关。”在今天女权伸张的社会,何尝不可说:“淑女难过俊男关。”过美人关者乃为真英雄,如关云长是也;过俊男关者乃为真淑女。而真正的淑女不会搔首弄姿,抛媚眼,或矫揉造作,表现“有气质”状,使假英雄颠三倒四,魂不守舍。
色欲是人的原始本能,也是生命力的表现,控制它的方法不在防堵或压抑,而在于转化或升华。佛家说:“火焰化红莲。”就是把欲望转为的意思。东西方有许多宗教家、哲学家、艺术家,他们保持独身,但是他们不但不苦闷,反而活得有意义、有价值,对社会做出伟大的贡献。
中国古代也有许多男女僧侣、道者,他们作为人格清高的模范,过着宁静、和谐的生活,大多获得而高寿。足见色欲的享受并非人生的第一义。要使生活真正过得多彩多姿,当知饮食男女之外,尚有人生“向上一路”。
4、找“三陪小姐”是犯邪淫戒吗?
答:是犯邪淫戒。
“三陪小姐”是中国大陆特有称呼,这里所指的“三陪小姐”是出卖肉体的妓女、应召女郎。
佛陀时代的印度,嫖妓是合法的。为了使嫖妓仅限于性交易的范围内,而不发生任何感情纠葛或矛盾。因此,居士的戒律里规定,嫖妓不按值给钱,犯邪淫戒的根本罪。嫖妓按值给钱,不犯戒。
但为了使佛教戒律同世间法律以及社会道德不相违背,佛陀规定了随方毗尼 ,以适应各个地方不同的世间法律和社会道德。譬如,现时中国大陆的法律规定,嫖妓是犯法的行为。那么,现时在中国大陆,在家居士去嫖妓就是犯邪淫戒的。嫖妓的坏处,不用多说,国家的法律,社会的道德,医学卫生的实证已经有详细的说明与宣传,可以自己去看。
出家修行人的别解脱戒是梵行戒,断五欲。在家居士的五戒是呵五欲,在家居士的八关斋戒是梵行戒,是断淫欲的。要出欲界,邪淫必须要断除,连正淫也要断…
《第六章 常见问题答疑 基础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难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