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居士出现此类矛盾,不仅不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,反而越走越远,自己给自己打气:弄不好就算了!独身正好修行,大不了就去出家!
但从实际看,这类居士并出不了家;即使出家,个别的虽已出家,但人际关系依然糟糕。因为大凡我执重的人,都与佛教的慈悲、无我精神,相去甚远,她(他)们不仅常给别人带来问题,也给自己不断制造精神困境。
此类居士虽然学佛多年,但其根深蒂固的“我爱”、“我执”,削减甚微,故许多家庭问题,恰恰是她(他)们以“学佛”的名义制造出来的。
因此,学佛者应注意,如果在中青年阶段就要强迫禁欲、断欲,其后果很可能是严重的。所以,每一个在家男女,如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,首先要诚心、诚意、理性的面对这个问题,不要执着、压抑、更不要逃避。
作为一个居士,结婚之后有家庭生活,有夫妻关系,这是正常的,因此观念上应该是:我需要家庭,要一个丈夫﹝妻子),那我应该要关怀丈夫﹝妻子)合理的要求,若他需要我,那我应该随缘;对在家人来说,夫妻性生活不是罪恶,也不算是犯戒。如果连丈夫﹝妻子)的正当需求都不能处理好,那你还能帮助社会大众吗?
在这里,要特别提醒中青年学佛女性:请注意看顾好自己的家庭,多一份爱护,少一点疏忽;多一点慈悲,少一点执着(自私)。另外,执着心重的居士,切不要“佛法的名义”,来包装自己的烦恼(往往是无意的习气的作用),使佛教再受世人讥嫌。不必因“学佛”而顾此失彼。
学佛者的家庭应是红尘风浪中的港湾,家庭主妇应是掌舵人,要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,使全家大小都爱护它。切不可因学佛而显得冷冰冰的而无生气,更不可因学佛的缘故,而使家庭破裂。
3、禁欲有可能引发身心疾病
压抑欲望、情感,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力降低,增加发病率,并有可能导致心理、性格分裂,引发身心疾病。
性执着是性生活的大敌。去除性执着,也就是说要把一些莫须有的顾虑、烦恼、恐惧、自责等去掉;长期的性压抑,则可能造成一些生理障碍,可能会招来性功能障碍疾病,徒增了许多焦虑和痛苦。
还有的居士甚至采用极端方式来禁欲:如某市小金居士,对夫妻生活总是心存忌惧,如他认为不该发生而发生了性生活,便以燃臂作为自我惩罚。这种行为带有自虐性质,是心灵扭曲的结果,此类行为皆在禁止之列。
另外,夫妻之间,不能将性事当作武器或条件。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,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,夫妻二人争吵,无论是意见不合、作风不同或其它原因,都是正常又难免的情形。怒气过了,夫妻便和解,然后和好如初。男女都要小心,不应为生气之故,实行性惩罚,分房或禁欲。
人若没有情欲,当然无须刻意培养,但若欲望已经产生,且是一种合理的需求,则应随缘满足它、疏导它,并在合理满足它、疏导它的过程中思惟缘起;重点是不要压抑,而非放纵。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观缘起及心离染着,对待情欲倘采取压抑或禁绝方式,将反成心理负担。如此经常思惟观察缘起,日久便可能融入心无挂碍的心境
如果修行者希望禅修入定,有性生活,就不容易做到;但在家人修行,并不是“求入定”,而是要得即定即慧的无我智慧心,头脑要很清楚,若能自我中心少一点,对人的关怀多一分,就算是修行。
有智慧,才能让我们心理平衡、情绪不波动;定慧兼修,才能得到真正大解脱。
随缘而不染着,《华严经
普贤行愿品》云:“于诸惑业及魔境,世间道中得解脱;犹如莲花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着空。”
对一般学佛之人,只要守五戒之淫戒,能不邪淫就很好了,不要想太多,否则会成障碍。
三、情欲解放的误区
修行偏于苦行、禁欲固然不对,但放纵情欲更不好,还是应该奉行中道原则。
现代社会是个开放、自由、享乐的个人主义时代,有的人因为欲望偏重的缘故,便找出种种理由,提倡心灵的自由与释放;不愿被传统、权威、教条限制,不但不重视戒律,还有的甚至号召挣脱一切的束缚,“享受情欲”、“任意自在,守心戒就好”者,蔑视伦理,放纵欲乐。自诩为:重内心不重外相,要向济公活佛一样,游戏人间!
这种“不必执着相戒,只要守心戒就好”的说法,有很大的误导性、诱惑性;其实,它仅是针对修学有成者而言的,凡夫不应以此作招牌而行私欲。
对初修者而言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,肯定是制约人的强有力绳索,古德言:“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地狱五条根。”学佛人应该奉持佛教宗旨: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”,所言所行应当中规中矩,修行次第则应而上,从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下手,不可一下就跳到所谓大乘的无相无拘的阶段,以俱足凡夫身,行“圣人”方便教化之事;此皆是以佛法名义,包装自己的贪、嗔、痴!
如某市W居士,虽年纪早已到婚龄,也不止一次结交女友,但就是同居而不结婚,理由是:“结婚影响修行,况且,说不定自己以后是要出家的!”几年过后,他不仅没有出家,修行依旧散漫;而且女友也离开了他,理由只有一个:“什么佛教徒,做人太自私了!”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发现也有个别学佛居士,言行与贪欲俱足的凡夫没有两样:麻将赌博,看黄色影片、搞婚外情、同性恋等,一应俱全。
当然也有不同的之处,那就是用佛法为自己行为开脱,说什么:烦恼即菩提,红尘中修炼方可成正果;自认为只要心不迷恋就好,就是“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”,入红尘而超脱的“真人”,而与凡夫打成一片,则就是在“代佛宣化”,普度众生。
这种挂羊肉卖狗头的做法,甚为可耻,当立即刹车为好,不然,必堕三恶道,后患无穷!
一些新型宗教,或打着“禅宗”旗号的“修行者”、“灵修大师”们,引经据典,是似而非的讲授一些佛法,强调不必执着事相上的戒律,只要心不执着就行了。这些“大师”们,有的本身就是宗教人士,有的为著作等身之人,甚至有苦行、灵修经验,并且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现代科技、哲学、心理术语诠释宗教,其禅修(灵修)经验,也能帮助初修者解决身心上的一些问题,这和山中寺庙一些不善言辞的僧人相比,俨然菩萨应世。
但他们与传统修行者的最大区别,则是对守持戒律的认知根本不同,表面上他们也不反对戒律,但会找出种种理由变通:强调“守心戒就行了!”这种即可修道,又不受拘束的理念,特别受到城市里的中青年禅修者的欢迎。
但实践证明,在大陆及海外,这类新型修行团体的首领们,往往利用灵修的手段,巧妙地摄取权力、金钱和性等,性侵害之事也时有发生;由于迷信“大师”的超能力,加之信徒(特别是女信徒)的崇拜心理,往往使此类丑闻不被曝光。直到有的捅出了乱子,才被追究法律责任。
灵修(宗教)团体的性侵害案,就像家庭隐私,很难被揭发,即使有受害者说出来,在“家丑不可外扬”思考模式下,往往牺牲受害者权益,更糟的是,在爱心、包容的宗教原则下,信徒常相信加害者已改过自新,而不予处分或追究,而致悲剧一再重演。
灵修团体往往张起神圣的帷幕,局外人要检验是否可能潜藏罪恶,只要看是否与钱、权及性纠结在一起,无论灵修团体是以何种宗教型态出现,只要表现出对钱、权及性的欲望征兆,最好方式就是赶快全身而退,敬而远之。
其实,内心倘清净淳厚,必能表现出行为的端正庄严;外在的合理规范,又有助于内心的清明觉照。如果不依于慈心与戒德而修禅,必然弊多于利,甚至会产生种种炫异惑众的严重后果。
自我爱所衍生的情欲,如纠缠不清的蚕丝,找不出头绪,反而越理越乱。佛教出家的“梵行戒”(离欲),理由即在于洞彻“情”与“欲”的双重系缚及其衍生的苦难,让修行人学习着以定慧之力,不受制于形体的情欲热恼,不受制于他者的情枷爱锁。倘能由勉力学习而渐臻乎至境,从情欲的牢笼中解放出来,或许才是真正的“情欲解放”吧!
《第四章 学佛的婚姻误区 第一节 节欲与禁欲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