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《孝子经》说:“能开化其亲,才是真实报父母恩。”《贤愚经》、《睒子经》谓“佛陀是因仁孝故,成三界之尊”。由此可知,无论在家或出家,实质上能解决父母的需要,且能导其正道,这是无比的重要。
(4)、孝顺必须能全面的,而不是局部的。
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,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,乃至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,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。佛教中,广义的父母恩还包括“师长恩”,所谓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。省庵大师的《劝发菩提心文》中也说:“父母虽能生育我身,若无世间师长,则不知礼义;若无出世师长,则不解佛法。”
更进一步来说,佛教讲:“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涂苦。”“四重恩”之一便是“报父母恩”;修行者以发菩提心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自利利他的菩萨道,最为上行。《梵网经》说:“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。”如果一个人懂得孝道,敬爱父母,必然能持戒;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恶行,就不会侵犯他人,进而尊重万物,更能了解同体共生。所以太虚大师将孝道扩大为“孝顺父母、孝顺师长、孝顺业因、孝顺圣教、孝顺法性、孝顺佛心”。佛教不仅是重视孝道,更将孝道的积极意义与精神发扬光大。
3、家庭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婆媳关系。
在城市家庭,婆媳同居一处的情况较少;但在广大农村及乡缜,婆媳关系仍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。
家庭中最容易发生意见冲突的要算婆媳了,婆媳之间常常为了极小的事情而闹意见。若要维持家庭间融融之乐,做婆媳的要公允,要宽恕;做媳妇的要理解,要忍让。婆婆也是做过媳妇的,而媳妇将来也要做婆婆的。做了婆婆,就不应该向媳妇故意寻错处。若遇到媳妇有错误的地方,也应该和颜悦色的纠正她。纠正的时候,不可当着他人的面前使她难堪。
佛陀指示我们,在纠正他人的过失时,要“屏相教诫”,就是要在没有旁人的地方去教诲。儿媳间如果有一时的言语冲突,做尊长的最好不要牵入漩涡。
要防止由隔膜而生误会,婆婆待媳妇,要和待自己的女儿一样。媳妇有不周到的地方,要退一步的想:“年轻人总有点不懂事的”。这样处处原谅她,自然你亲我爱了。此外对于媳妇媳家的父母兄弟,要表示亲热,切不可有藐视的态度。
做媳妇的要易位设想:“我将来也要做婆婆的啊。假如将来有一个媳妇不称自己的心意,我将会觉得怎样呢?”而且婆婆就是丈夫的母亲,当然要和自己的母亲一般,要尽心孝顺奉侍啊。
有些不知理的媳妇常因丈夫家贫穷,工作繁杂,以及人口多,衣食俭朴,而故意做出使人难堪的举动。更有些仗看娘家的势力,轻慢公婆丈夫的。这样的媳妇没有不使家庭的幸福决裂破碎的。此外做媳妇的,若有懒惰、奢侈等不良习惯,也足以妨碍家庭的融洽。那都要痛自改正的。
丈夫要妥善处理母亲与妻子的纠纷,做儿子的(或丈夫)当母亲与妻子发生纠纷的时候,对于母亲和妻子应作个别谈话。对母亲一方面应用诚恳的态度,了解情况,沟通安慰、请求原谅。当母亲提起媳妇不好时,应该完全承认过错,使老人家出了口气,而觉得欢喜。对于妻的方面,应该对她表同情,对她解释和安慰,用情爱消去她的怨恨;而且须使妻因情爱的感动,而孝敬尊长。
现在有些人结婚后,背了父母,只爱自己的妻子,丢了父母,只疼自己的儿女;你何不将爱妻子的心肠,爱父母呢?疼儿女的意思,疼父母呢?古人云: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,则无有不孝。父母有过,儿子当面斥非,背后议短者,此皆不善不孝。
我们只要记着:“要知亲恩,只看自己怎样养儿育女;要求子顺,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爷娘”。这几句话就是了。
二、生育子女
家庭中有一种自然的爱。这种爱在亲的一方面叫做慈;在子的一方面叫做孝。父母对待子女应该竭力爱护,并教养他们。
1、胎教
父母对子女影响、教育可从怀孕开始,即现代科学强调的胎教。
佛教非常重视胎教,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,至少有三部:一、《菩萨处胎经》;二、大宝积经《佛说入胎藏会》;三、大宝积经《佛为阿难说处胎会》。
当一位妇女怀孕了的时候,她的身心也会发生变化。体内婴儿的存在在改变着她的生命,一股新的力量在升起,使她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。她常常微笑,更加相信人性的善;对别人而言,她成为一个快乐和幸福的渊源。即便她的身体不太舒服,但她的内心总有一种真正的安详,而且别人也都能感觉到这一点。
小婴儿在母体的十个月,主要是发展身体器官组织,这时婴孩的神识会陷入极昏沉状态,而家中夫妻卧房及其周围时空,都会形成母体中婴儿的磁场能,故家庭是孕化婴儿精神世界的一个窝。常听老人们说,怀孕期的妇女,家里及房内,不可钉墙敲地,不可搬床锯木,不可移动家具等,怕动胎气,轻者怀孕当事人腹痛不停,严重的话会生出畸型儿或流产。
若希望子女今后身心健康,则在怀孕之前,夫妻俩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,如果夫妻没有健康的身心,对怀孕的孩子便大有影响。所以孕妇及丈夫,应经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。曾有一位男士说:“丈夫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”,这话完全不对。因为丈夫如果对妻子发脾气,便会影响妊娠的妻子。所以夫妻两人应该共同担起胎教的责任来,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,一直到子女成年为止,做父母的人,必须为了儿女的教养,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。
2、亲子相处之道
(1)、要经常与孩子进行自然平常的沟通
和孩子说话,游戏、散步,分享感受和情绪等,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沟通,都是增进亲子间感情很重要的一环。对孩子都要坦诚,要能真正的了解子女内心的感受,这也是帮助子女和其它人建立美好关系的重要因素。
照理说,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亲密的大朋友,但由于当今的社会型态,父母亲大都拥有自己的职业,为了工作,有的青年夫妻,不惜将幼小的孩子全托或交亲友看顾,自己昼夜在外“打拼”,使得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,父母成为最不了解孩子的人。
由于亲子相处的时间过于短少,有些父母会产生亏欠心理,任由孩子索取予求,即使留意到孩子有不良的习惯,也不加以纠正,使孩子无法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,导致日后问题的产生;相反的,有些父母平时难得接触孩子,所以一有机会,就忙于行使父母的职权,动辄便命令或呵斥,但由于平时对孩子的了解不够,反而引起孩子的反弹,造成亲子关系间的紧张。
要经常与孩子进行自然平常的沟通,和他一块做他喜欢做的事,不要把时间、精力全部贯注在工作中。千万不要因忙碌的工作,而忽略和孩子一同欢乐的时光,倘若不好好把握,时光是不会倒转的。切记,不要给将来留下遗憾!
(2)、适当的赞美与批评
适当的赞美:称赞孩子,可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,使他们得到安全感。适当的赞美,能帮助孩童培养健康的心理,孩童也能从这些话语当中,对周遭世界有正面的认识,变得主动且积极。
适当的批评:例如:孩子在餐桌上打翻了牛奶。适当的批评是—“牛奶打翻了,要记得再倒一杯,先去拿抹布来。”不适当的批评:“你怎么这么不小心,笨手笨脚的!下次要小心点!”当事情出了岔时,最好和小孩就事论事,否则会造成他信心方面的损害,严重时将难以弥补。批评之前,成人或父母应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不要用激烈的言词表达自己的不满,否则只会使整个事件,演变成一场悲剧。
(3)、建立合理的权威
许多父母认为,民主的管教方式,是不能凶孩子的,以至于演变成一味的讨好、巴结、贿赂孩子的大人。这样的民主,将使孩子不知所措,不知道正确的标准在哪里,因此,他们会藉由父母的忍耐极限来判断,哪里才是标准。倘若父母或成人,不给予适时的响应或制止,孩子将难以管教。
合理的权威是一种理性的、出于爱与关心的、负责任的权威。不合理的权威多半建立在“既成的地位”上,要孩子听话,只因父母生他养他或是比他年长,孩子不得不听,这样的权威,威胁的成分很重,孩子容易感到被压抑,最危险的是:在这顺服的过程中,孩子并未学到什么是合理的、对的、好的、应该的,一但到了青春反叛期,甚至成年后,却往往转变成毫无主见或极端叛逆。因此,父母亲要清楚,民主中仍应有权威的存在。
(4)、尊重孩子,成为孩子的知己
● 要了解孩子是十分敏感的,所以父母亲要注意,用真诚的爱来面对孩子;
● 要了解孩子也有自尊,父母应当尊重孩子,不要在人前数落孩子的不是,不要将孩子的秘密公开与人讨论,否则将使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大打折扣;
● 不要欺骗孩子,父母常为要得到孩子的合作,许下一些不太可能实现的诺言,这会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,不要一方面教孩子不要作放羊的孩子,一方面又大喊:“狼来了!”;
● 不要作比较,许多父母由于求好心切,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,好让孩子懂得发奋图强,其实这只会造成反效果,使孩子承受极大的压力与打击。现在不如别人的孩子,并不代表他今后的成就也不如人;既使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,但能活得正直、健康向上,父母就应该感到欣慰。
3、父母与子女之间
父母应该以身教、言教来陪着子女一同成长。
有人以为:夫妻尽心尽力养育孩子,是为了自己老有所养、老有所靠,这就是我们常说“养儿防老”。但这个观念,佛教并不赞成。佛教认为对子女的爱护和教养,目的不是为了防老,乃是为了尽责,因为人的福报与业报,各有因果、各有因缘。父母应该常教导儿女孝敬父母的伦常观念,但不宜指望儿女一定要奉养父母,否则便会因指望而变成失望,从而衍生出无穷的的…
《第二章 家庭与婚姻 第二节 孝敬老人、管教子女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