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第二章 家庭與婚姻 第二節 孝敬老人、管教子女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《孝子經》說:“能開化其親,才是真實報父母恩。”《賢愚經》、《睒子經》謂“佛陀是因仁孝故,成叁界之尊”。由此可知,無論在家或出家,實質上能解決父母的需要,且能導其正道,這是無比的重要。

  (4)、孝順必須能全面的,而不是局部的。

  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,漸而擴充至社會大衆,乃至一切無量無邊的衆生,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。佛教中,廣義的父母恩還包括“師長恩”,所謂“一日爲師,終身爲父”。省庵大師的《勸發菩提心文》中也說:“父母雖能生育我身,若無世間師長,則不知禮義;若無出世師長,則不解佛法。”

  更進一步來說,佛教講:“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塗苦。”“四重恩”之一便是“報父母恩”;修行者以發菩提心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自利利他的菩薩道,最爲上行。《梵網經》說:“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,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。”如果一個人懂得孝道,敬愛父母,必然能持戒;能以善法製止身心惡行,就不會侵犯他人,進而尊重萬物,更能了解同體共生。所以太虛大師將孝道擴大爲“孝順父母、孝順師長、孝順業因、孝順聖教、孝順法性、孝順佛心”。佛教不僅是重視孝道,更將孝道的積極意義與精神發揚光大。

  3、家庭中要特別注意處理好婆媳關系。

  在城市家庭,婆媳同居一處的情況較少;但在廣大農村及鄉缜,婆媳關系仍是家庭關系中最重要的環節。

  家庭中最容易發生意見沖突的要算婆媳了,婆媳之間常常爲了極小的事情而鬧意見。若要維持家庭間融融之樂,做婆媳的要公允,要寬恕;做媳婦的要理解,要忍讓。婆婆也是做過媳婦的,而媳婦將來也要做婆婆的。做了婆婆,就不應該向媳婦故意尋錯處。若遇到媳婦有錯誤的地方,也應該和顔悅色的糾正她。糾正的時候,不可當著他人的面前使她難堪。

  佛陀指示我們,在糾正他人的過失時,要“屏相教誡”,就是要在沒有旁人的地方去教誨。兒媳間如果有一時的言語沖突,做尊長的最好不要牽入漩渦。

  要防止由隔膜而生誤會,婆婆待媳婦,要和待自己的女兒一樣。媳婦有不周到的地方,要退一步的想:“年輕人總有點不懂事的”。這樣處處原諒她,自然你親我愛了。此外對于媳婦媳家的父母兄弟,要表示親熱,切不可有藐視的態度。

  做媳婦的要易位設想:“我將來也要做婆婆的啊。假如將來有一個媳婦不稱自己的心意,我將會覺得怎樣呢?”而且婆婆就是丈夫的母親,當然要和自己的母親一般,要盡心孝順奉侍啊。

  有些不知理的媳婦常因丈夫家貧窮,工作繁雜,以及人口多,衣食儉樸,而故意做出使人難堪的舉動。更有些仗看娘家的勢力,輕慢公婆丈夫的。這樣的媳婦沒有不使家庭的幸福決裂破碎的。此外做媳婦的,若有懶惰、奢侈等不良習慣,也足以妨礙家庭的融洽。那都要痛自改正的。

  丈夫要妥善處理母親與妻子的糾紛,做兒子的(或丈夫)當母親與妻子發生糾紛的時候,對于母親和妻子應作個別談話。對母親一方面應用誠懇的態度,了解情況,溝通安慰、請求原諒。當母親提起媳婦不好時,應該完全承認過錯,使老人家出了口氣,而覺得歡喜。對于妻的方面,應該對她表同情,對她解釋和安慰,用情愛消去她的怨恨;而且須使妻因情愛的感動,而孝敬尊長。

  現在有些人結婚後,背了父母,只愛自己的妻子,丟了父母,只疼自己的兒女;你何不將愛妻子的心腸,愛父母呢?疼兒女的意思,疼父母呢?古人雲: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,則無有不孝。父母有過,兒子當面斥非,背後議短者,此皆不善不孝。

  我們只要記著:“要知親恩,只看自己怎樣養兒育女;要求子順,必先自己做到孝順爺娘”。這幾句話就是了。

  二、生育子女

  家庭中有一種自然的愛。這種愛在親的一方面叫做慈;在子的一方面叫做孝。父母對待子女應該竭力愛護,並教養他們。

  1、胎教

  父母對子女影響、教育可從懷孕開始,即現代科學強調的胎教。

  佛教非常重視胎教,大藏經中有關胎教的,至少有叁部:一、《菩薩處胎經》;二、大寶積經《佛說入胎藏會》;叁、大寶積經《佛爲阿難說處胎會》。

  當一位婦女懷孕了的時候,她的身心也會發生變化。體內嬰兒的存在在改變著她的生命,一股新的力量在升起,使她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。她常常微笑,更加相信人性的善;對別人而言,她成爲一個快樂和幸福的淵源。即便她的身體不太舒服,但她的內心總有一種真正的安詳,而且別人也都能感覺到這一點。

  小嬰兒在母體的十個月,主要是發展身體器官組織,這時嬰孩的神識會陷入極昏沈狀態,而家中夫妻臥房及其周圍時空,都會形成母體中嬰兒的磁場能,故家庭是孕化嬰兒精神世界的一個窩。常聽老人們說,懷孕期的婦女,家裏及房內,不可釘牆敲地,不可搬床鋸木,不可移動家具等,怕動胎氣,輕者懷孕當事人腹痛不停,嚴重的話會生出畸型兒或流産。

  若希望子女今後身心健康,則在懷孕之前,夫妻倆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,如果夫妻沒有健康的身心,對懷孕的孩子便大有影響。所以孕婦及丈夫,應經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。曾有一位男士說:“丈夫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”,這話完全不對。因爲丈夫如果對妻子發脾氣,便會影響妊娠的妻子。所以夫妻兩人應該共同擔起胎教的責任來,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後,一直到子女成年爲止,做父母的人,必須爲了兒女的教養,要經常保持心平氣和的健康狀態。

  2、親子相處之道

  (1)、要經常與孩子進行自然平常的溝通

  和孩子說話,遊戲、散步,分享感受和情緒等,無論是何種方式的溝通,都是增進親子間感情很重要的一環。對孩子都要坦誠,要能真正的了解子女內心的感受,這也是幫助子女和其它人建立美好關系的重要因素。

  照理說,父母應該是孩子最親密的大朋友,但由于當今的社會型態,父母親大都擁有自己的職業,爲了工作,有的青年夫妻,不惜將幼小的孩子全托或交親友看顧,自己晝夜在外“打拼”,使得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遠,父母成爲最不了解孩子的人。

  由于親子相處的時間過于短少,有些父母會産生虧欠心理,任由孩子索取予求,即使留意到孩子有不良的習慣,也不加以糾正,使孩子無法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,導致日後問題的産生;相反的,有些父母平時難得接觸孩子,所以一有機會,就忙于行使父母的職權,動辄便命令或呵斥,但由于平時對孩子的了解不夠,反而引起孩子的反彈,造成親子關系間的緊張。

  要經常與孩子進行自然平常的溝通,和他一塊做他喜歡做的事,不要把時間、精力全部貫注在工作中。千萬不要因忙碌的工作,而忽略和孩子一同歡樂的時光,倘若不好好把握,時光是不會倒轉的。切記,不要給將來留下遺憾!

  (2)、適當的贊美與批評

  適當的贊美:稱贊孩子,可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,使他們得到安全感。適當的贊美,能幫助孩童培養健康的心理,孩童也能從這些話語當中,對周遭世界有正面的認識,變得主動且積極。

  適當的批評:例如:孩子在餐桌上打翻了牛奶。適當的批評是—“牛奶打翻了,要記得再倒一杯,先去拿抹布來。”不適當的批評:“你怎麼這麼不小心,笨手笨腳的!下次要小心點!”當事情出了岔時,最好和小孩就事論事,否則會造成他信心方面的損害,嚴重時將難以彌補。批評之前,成人或父母應先控製好自己的情緒,不要用激烈的言詞表達自己的不滿,否則只會使整個事件,演變成一場悲劇。

  (3)、建立合理的權威

  許多父母認爲,民主的管教方式,是不能凶孩子的,以至于演變成一味的討好、巴結、賄賂孩子的大人。這樣的民主,將使孩子不知所措,不知道正確的標准在哪裏,因此,他們會藉由父母的忍耐極限來判斷,哪裏才是標准。倘若父母或成人,不給予適時的響應或製止,孩子將難以管教。

  合理的權威是一種理性的、出于愛與關心的、負責任的權威。不合理的權威多半建立在“既成的地位”上,要孩子聽話,只因父母生他養他或是比他年長,孩子不得不聽,這樣的權威,威脅的成分很重,孩子容易感到被壓抑,最危險的是:在這順服的過程中,孩子並未學到什麼是合理的、對的、好的、應該的,一但到了青春反叛期,甚至成年後,卻往往轉變成毫無主見或極端叛逆。因此,父母親要清楚,民主中仍應有權威的存在。

  (4)、尊重孩子,成爲孩子的知己

  ● 要了解孩子是十分敏感的,所以父母親要注意,用真誠的愛來面對孩子;

  ● 要了解孩子也有自尊,父母應當尊重孩子,不要在人前數落孩子的不是,不要將孩子的秘密公開與人討論,否則將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大打折扣;

  ● 不要欺騙孩子,父母常爲要得到孩子的合作,許下一些不太可能實現的諾言,這會使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,不要一方面教孩子不要作放羊的孩子,一方面又大喊:“狼來了!”;

  ● 不要作比較,許多父母由于求好心切,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,好讓孩子懂得發奮圖強,其實這只會造成反效果,使孩子承受極大的壓力與打擊。現在不如別人的孩子,並不代表他今後的成就也不如人;既使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,但能活得正直、健康向上,父母就應該感到欣慰。

  3、父母與子女之間

  父母應該以身教、言教來陪著子女一同成長。

  有人以爲:夫妻盡心盡力養育孩子,是爲了自己老有所養、老有所靠,這就是我們常說“養兒防老”。但這個觀念,佛教並不贊成。佛教認爲對子女的愛護和教養,目的不是爲了防老,乃是爲了盡責,因爲人的福報與業報,各有因果、各有因緣。父母應該常教導兒女孝敬父母的倫常觀念,但不宜指望兒女一定要奉養父母,否則便會因指望而變成失望,從而衍生出無窮的的…

《第二章 家庭與婚姻 第二節 孝敬老人、管教子女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