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第二章 家庭與婚姻 第二節 孝敬老人、管教子女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煩惱。

  佛陀在《善生經》裏,規定親與子之間,有五個互相對待的條件;即兒女應當“以五事敬順父母”,父母亦當以五事養育其子女。

  父母養育子女的五事是:“一者製子不聽爲惡(管好子女,不令作惡);二者指授示其善處(教授子女正確的處世道理);叁者慈愛入骨徹髓(愛護子女);四者爲子求善婚娶(爲子女安排好婚姻生活);五者隨時供給所需(爲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質條件,滿足他們的正常要求)。”

  這裏要注意,子女對父母的順從不是沒有原則的,它不能離開一個“正”字。若父母不正,子女當勸令歸正。《大寶積經

  叁律儀會》中講:“父母不信,令其住信;父母毀戒,勸令住戒;父母悭貪,勸令住舍(常行布施,以舍貪心)。”

  佛教認爲,勸導父母入正道,是子女對待父母的最大孝順和報答。《不思議光經》中雲:“飲食及寶,未足報父母之恩,唯導父母向于正法,便爲報二親也。

  叁、如何對待墮胎、流産

  墮胎、流産問題,是當今非常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。它包括了生育、倫理、宗教、教育等諸多因素。站在不同的角度、不同信仰乃至不同國家等,也有不同的觀點。在人工流産合法化的國家內,“墮胎”基本上是不犯法的,但歐洲有的國家則規定,懷孕超過七個月墮胎,則爲犯殺人罪。站在宗教的立場看,則任何生命(包括胎兒)的生存,都理所當然地應當被保護,故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宗教,如佛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等,都一致反對墮胎及人工流産。

  1、關愛生命,慎勿墮胎

  佛教與其它宗教一樣,本著人道主義精神,關愛每一個有情生命;沒有出生的胎兒,也應當得到與常人同等的人格尊嚴與關愛。

 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:人身難得,生命是寶貴的,應該得到起碼的珍重和保護;佛教反對一切殺害有情衆生的行爲,當然包括墮胎、人工流産,佛教的五戒中“不殺生戒”,就包括不得墮胎、流産。《優婆塞五戒相經》中關于墮胎罪,提到“若爲殺胎故作墮胎法,若胎死者,犯不可悔,是根本罪。”“若胎不死者是中罪,可悔”。

  佛經中也有相關的論述:“乃至母胎中,初得二根,自根命根,迦羅邏時”。所謂迦羅邏是胎內五位之一,即成胎以後初七日間的狀態。《瑜伽師地論

  卷一》中進一步提到,此爲人“神識”之最初依處。也就是說,成胎七日以後墮胎都會犯戒。基本上七天以內是很難察覺受孕,所以就得盡量避免發展到這個局面。不論婚內、婚外、或者未婚,不適合生育者,就要把避孕節育措施做好。

  佛教認爲,一般人死後會進入中陰狀態,處于這種狀態的中陰身,在四十九天之內要找到一個轉到來生的投生處。處于死亡和再生狀態之間的中陰身,雖然沒有了生前的血肉軀體,但仍是象生前一樣具有神識、情感和認知能力的一種微細的物質存在。中陰身在投胎之前,會見到自己來世的生父生母。因爲宿世業力的牽引,中陰身入住生母的受精卵,從而住胎轉生。在母體子宮中,由于神識對色身的執取,胎兒各髒器和四肢便漸漸發育成形,乃至到出生以後,繼續成長。在出生前後,胎兒始終都具備著常人所有的神識、情感和認知能力,從來就是一個有完全人格的人。

  我們誰都不想自己在再生之前被人拿掉,所以自己也不應當隨意墮胎,或勸人墮胎,或幫助別人墮胎。

  2、墮胎的過患

  (1)、因果相報,沒完沒了。

  在現前社會,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墮胎、流産的事情發生,這是累劫不善業(殺生等)造成的結果,也是衆生的共業。

  但要知道,兒女與父母,是有直接而密切緣分而來的,沒有緣分,求兒女求不到。兒女與父母有四種因緣,所謂是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;因此,若這個小孩是來報恩的,你墮胎就是殺了他,恩變成仇;如果是來報怨的,仇恨就更深了。討債、還債再加上命債,因果通叁世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

  (2)、墮胎破壞了平衡男女比例,會給社會帶來巨大壓力。

  重男輕女的思想,在我國仍然根深蒂固,養兒防老的傳統習慣一直延續至今。求子心切的農村家庭,往往選擇男胎墮掉女胎。這就造成我國人口中男女比例的嚴重失調。

  國家2000年的人口統計資料表明,我國新生嬰兒的男女比例爲116.86:100。中國最新的男女出生比例已達到119,就是說每100個女嬰出生的同時,誕生了119個男嬰,已經遠遠超出了自然比例警戒線107。在某些地區,性別失調更爲明顯,如廣東省的男女比例爲130:100,海南省的男女比例爲135:100。除新疆、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外,各省區市出生性別比都超出正常範圍。

  上述情況被稱爲“叁高”——世界少見的出生性別比重度偏高、長期偏高、整體偏高。

  照此趨勢,到2020年全國將有叁四千萬處于婚育年齡的男青年無妻可娶。男女比例的嚴重失調,會給社會治安和生活秩序帶來巨大的壓力,失調的性別比將大大引發買賣婚姻、拐賣婦女、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行爲。

  雖然國家和地方製定出了相關法規,禁止醫療單位對懷孕婦女進行胎兒性別鑒定,但很多公私醫療單位出于厚利,對法規置之不理,仍然偷偷地進行胎兒生前性別鑒定。一旦發現是女胎,不少父母通常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墮胎。這種鑒于性別歧視的墮胎,需要嚴厲打擊與禁止。

  (3)墮胎損害婦女健康。

  婦女選擇墮胎,無論是公開的還是隱密的,無論是自願的還是被逼的,之後都會對婦女的身心,産生諸多不良影響,乃至持續很長時間。墮胎之前就猶豫不決,墮胎之後則會産生懊惱、沮喪、憂慮、傷心、無助、失眠、哭泣、做惡夢、失去安全感、産生失落感,嚴重時會影響工作和生活。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婦女,墮胎之後還會産生負罪感、悔恨等。以上種種,西方國家醫生稱之爲“流産後精神失調症”。

  不僅如此,不安全的墮胎手術還會危害婦女的生命健康。世界衛生組織有資料表明,全球每年有八千萬婦女接受不夠安全的墮胎手術,其中會有八萬人因此喪命。婦女隨意墮胎不僅危險性高,而且還可能産生嚴重的後遺症。如墮胎不完全,子宮腔內殘留的胚胎骨頭或組織會造成不孕。人工流産會引起出血、發炎、子宮腔粘連等不孕後遺症。

  無論是關心母體的身心健康,還是尊重胎兒的生命權,婦女都不要輕易墮胎。

  3、提倡避孕節育

  有些患有先天或後天的遺傳性疾病、傳染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,醫學上證明不適合生育的男女,自己應該理智地做好避孕節育,而不是把自己的痛苦延續到下一代身上,或者結下“苦果”,又要墮胎害命。

  而那些目前或者根本不想要小孩的未婚男女和已婚夫婦,應當理智地選擇避孕節育,這樣至少不會給自己帶來身心上的傷害。

  由于我國複雜的人口環境,在法律上雖然不反對墮胎,但無論是從人道主義、社會道德還是自身經濟、健康的層面上說,控製人口的最好方式是避孕節育。而有宗教信仰的婦女,則更不可輕易選擇墮胎。社會普通民衆也應基于自律、自愛和人道主義,選擇避孕節育,遠離墮胎。

  4、忏悔補救之法

  沒有避孕能力時,女性必須承擔情欲後果。但當今科學發達,避孕方法和技術早已成熟,避孕藥具隨處可得;因此,處于生育年齡的夫妻,應該經常做好避孕准備,不要圖一時之快,爲自己種下無量罪過。

  若不得已做了人工墮胎、流産,則應忏悔補救。

  忏悔補救的方法很多:如誦經、忏悔、祈禱、布施、行善等,將此功德回向墮胎嬰兒,以釋結解怨。

  

《第二章 家庭與婚姻 第二節 孝敬老人、管教子女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