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叁節、合理的居家生活
一、 居家八法
“居家八法”出自《雜阿含卷四九一經》,是佛陀教導在家人過好生活,以獲得現實、未來利益和安樂的八種方法。此經是佛陀爲少年郁阇迦所說,通過問答的形式,爲在家人提出了八項教誡;全經約八百字,簡明扼要,言簡義赅。
1、得今世的安樂的四法
我們看看經文開始的緣由:“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年少婆羅門,名郁阇迦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世尊!俗人在家,當行幾法,得現法安、及現法樂?佛告婆羅門:有四法,俗人在家,得現法安、現法樂。何等爲四?謂方便具足、守護具足、善知識具足、正命具足。”
現簡介得今世的安樂的四法如下:
(1)、方便具足——即要學習各種知識、技能。
如經雲:“何等爲方便具足?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,謂種田、商賈,或以王事,或以書疏、算畫;于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,是名方便具足。”
用現代話來解釋,“方便具足”就是要努力學習各種知識、技術,從事對社會和民衆有益的各種職業,如種田、放牧、辦企業、經商、從政、文書、會計等,在工作中努力勤奮,盡心盡力,但不能從事違法經營活動,靠偷稅漏稅、賣淫、販毒、詐騙、算命看相等不正當的手段來謀生。
(2)、守護具足——即財物的妥善保存,不致損失。
如經雲:“何等爲守護具足?謂善男子所有錢谷,方便所得,自手執作,如法而得,能極守護,不令王、賊、水、火劫奪漂沒令失,不善守護者亡失,不愛念者辄取,及諸災患所壞,是名善男子守護具足。”
即要求經營者妥善保護好自己的合法財産,不令損失。不要被有權勢者、強盜、小偷侵吞盜竊,還要做好防範工作,避免火災、水災等各種意外災害。如有人借貸,必須謹慎從事,要了解對方人品優劣與否,對于老年將死之人,也不應予借貸;不借予奸詐、吝啬、無賴之徒。經營者本人不可沈迷酒色、賭博、歌舞伎樂,此皆導致財物損耗,家庭貧窮,故應遠離。
(3)、善知識具足——即結交善友,遠離惡友。
如經雲:“何等爲善知識具足?若有善男子不落度、不放逸、不虛妄、不凶險,如是知識能善安慰,未生憂苦能令不生,已生憂苦能令開覺;未生喜樂能令速生,已生喜樂護令不失,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。”善知識,指正直而有德行,能教導正道之人。又作知識、善友、善親友。反之,教導邪道、不守道德之人,稱爲惡知識。這段話就是要我們多親近良師、結交善友,不可與欺诳、凶險、放逸的惡人來往,因爲這是財物消耗的原因之一。
《善生經》也說:財産的損耗,有六種原因,即酗酒、賭搏、放蕩、迷于伎樂、惡友與懈怠。
(4)、正命具足——就是在遵守法律、道德的前提下求財謀生。
正命——如法求取財物、飲食等生活資具,即稱爲正命;正命具足,即經濟的量入爲出,避免濫費與悭吝。
如經雲:“雲何爲正命具足?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,周圓掌護,不令多入少出也,多出少入也,如執秤者,少則增之,多則減之,知平而舍。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,等入等出,莫令入多出少、出多入少。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,以此生活,人皆名爲優昙缽(意譯靈瑞花、空起花、起空花)果,無有種子,愚癡貪欲,不顧其後。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,不能食用,傍人皆言是愚癡人,如餓死狗。是故,善男子所有錢財,能自稱量,等入等出,是名正命具足。”
若收入不多卻大手大腳,不管將來如何,只圖眼前享受,那就如無花果(優昙缽),終究沒有種子。浪費,無論用于那一方面,都是沒有好結果的;若積財不用,就是守財奴。悭吝,被譏爲餓死狗,不知自己受用,不知供給家屬,不知供施作福,一味悭吝得“盧至長者”(印度一位富有而吝啬者)那樣,不但無益于後世,現生家庭與社會中也不會安樂。
佛陀在《善生經》還指出:收入應當分作六份,其用途爲:一份用于飲食;一份置辦産業,一份儲蓄,一份信貸,一份准備結婚,一份用造住宅。
如果做到了以上四條,今生就可以得到平安、財富、健康、喜樂與吉祥。如經雲:“如是婆羅門,四法成就,現法安、現法樂。”
2、得來世的安樂的四法。
若能做到下面四條,則可以得到來世的安樂、吉祥。
如《雜阿含卷四九一經》雲:“佛告婆羅門 :在家之人有四法,能令後世安、後世樂。何等爲四?謂信具足、戒具足、施具足、慧具足。”
(1)、信具足
經雲:“何等爲信具足?謂善男子于如來所得信敬心,建立信本,非魔、天、梵,及余世人同法所壞,是名善男子信具足。”
信具足,于如來生正信,因佛爲法本,佛爲僧伽上首,對如來應有堅定正確的信仰。信心是“深忍欲樂,心淨爲性”,即深刻信解而又願求實現的淨心,這等于八正道的正見、正志。
(2)、戒具足
如經雲:“何等戒具足?謂善男子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是名戒具足。”
戒具足,即是守持五戒。五戒不僅是止惡的,更是行善的,如不殺生又能愛護生命。在家信徒于五戒以外,有加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的:即每月于六齋日 守五戒外,加守叁戒(1)“離高廣大床”;(2)、“離華鬘、璎珞、塗香、脂粉、歌舞、娼妓及往觀聽”;(3)、“離非時食”;
另外,六齋日期間也暫離夫婦間的正淫。有的徹底離絕男女的淫欲,稱爲“淨行優婆塞”這八關齋戒與淨行,是在家信衆而效法少分的出家行,過著比較嚴肅的生活,以克製自心的情欲。
(3)、施具足
如經雲∶“雲何施具足?謂善男子離悭垢心,在于居家,行解脫施,常自手與,樂修行舍,等心行施,是名善男子施具足。”
施具足:如經說:“心離悭垢,住于非家,修解脫施、勤施、常施、樂舍財物、平等布施”。“心住非家”,即不作家庭私産想,在家信衆只有達到“心住非家”,才能成就出離心而向解脫。供施父母、師長、叁寶,出于尊敬心;布施孤苦貧病,出于悲憫心。
也有施舍而謀公共福利的,如說:“種植園果故,林樹蔭清涼,橋船以濟渡,造作福德舍,穿井供渴乏,客舍給行旅,如此之功德,日夜常增長”(雜含卷叁六。九九七經)。上二種,等于八正道的正語到正精進。
(4)、慧具足
如經雲:“雲何爲慧具足?謂善男子苦聖谛如實知,集、滅、道聖谛如實知,是名善男子慧具足。”
慧具足:即“法隨法行”,自己體悟真理,又教人這樣行,“能自安慰,亦安慰他人”,這才是“于諸衆中,威德顯曜”的“世間難得”者。
經雲:“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,能得後世安、後世樂。”
二、合理的社會生活
1、處理好六親眷屬的關系。
《梵網經》雲:“于父母兄弟六親中,應生孝順心、慈悲心。”《無量壽佛經》中亦雲:“世間人民,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親屬,當相敬愛,毋相憎嫉;有無相通,毋得貪惜;言色常和,莫相違戾。”
人在社會中,與人有相互的關系。要和樂生存于社會,社會能合理的維持秩序,應照著彼此的關系。各盡應盡的義務。
佛曾爲善生長者子說六方禮,略近儒家的五倫說。善生長者子遵循印度的宗教習俗,禮拜天地四方,佛陀因此教他倫理的六方禮。六方禮,即以自己爲中心,東方爲父母,南方爲師長,西方爲妻,北方爲友,下方爲仆役,上方爲宗教師。這六方與自己,爲父子、師弟、夫妻、親友、主仆、信徒與宗教師的關系。彼此間有相互應盡的義務,不是片面的,如《長阿含》、《中阿含
善生經》詳說。
六方中的夫婦,應彼此互相的保持貞操。沒有君臣、兄弟,可攝于親友中。親友,原文含有上下的意味,近于長官與部屬的關系。對于自己的友屬,應以四攝 事來統攝。
“布施”,以財物或知識,提高友屬的物質與精神生活;
“愛語”,以和悅的語言來共同談論;
“利行”,即顧到友屬的福利事業;
“同事”,即共同擔任事務,與友屬一體同甘苦。
這四攝是社團,尤其是領導者必備的條件,所以《雜含卷二六
六六九經》說:“以此攝世間,猶車因工(禦工)運。……以有四攝事,隨順之法故,是故有大士,德被于世間”。菩薩以四攝來化導有情,負起人類導者的責任,也只是這一德行的擴展。主人對于仆役,除了給以適宜的工作而外,應給以衣食醫藥,還要隨時以“盛馔”款待他,給以按時的休假。這在古代社會,是夠寬和體貼的了!六方中,特別揭示師徒弟子、宗教師與信徒的關系,看出佛陀對于文化學術的重視。
2、如何處理朋友關系。
世間朋友有多種多樣,有賢友、诤友、親友、仁友、德友、摯友、善友、慈友、悲友,此數者爲良友;另有邪友、佞友、貪友、假友、怨友、害友,此數者爲惡友。良友是指“難與能與,難作能作,難忍能忍,密事相語,不相發露,遭苦不舍,貧賤不輕”(《四分律》卷四 一)。
良友的標准,依《屍迦羅越經》講,必須具足五個條件:
一者見作罪惡,私往屏處谏曉诃止之。意謂見友人作罪惡之事,能暗中于無外人處,勸阻他,開導他,诃責他,使不作惡犯罪。
二者小有急,當奔赴救護之。意謂見友人稍有急難,能立刻前往救護,使不受害。
叁者有私語,不得爲他人說。意謂爲朋友保持秘密,不傳播朋友的隱私。
四者當相敬歎。意謂互相尊重,對方有優點、功德,能隨喜贊歎。
五者所有好物,當多少分與之。意謂自己有了貴重的東西,能方便隨分地分給朋友一些,不獨占。
《善生經》中把良友分爲四種,並詳述了各自的特征。四良友是:
一者同苦樂之友。
其特征是:(1)、施之以己所寶(把自己珍愛的東西施舍給友人);(2)、施之以妻子利(把對妻子兒女有利的東西,施舍給友人及其妻子兒女);(3)、施之家所有;(4)…
《第二章 家庭與婚姻 第叁節 合理的居家生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