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出来,就能够随意见诸佛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,自然闻妙法,你很自然的生起一种念头,就能够听到你相应的佛法,这个是第四十六愿。所以说,你在极乐世界的身心世界,因为弥陀本愿的摄受,你能够成就安乐的功德、解脱的功德,所以他不退。也就是说,你过去会产生障碍的烦恼跟罪业,通通不能活动,这是弥陀本愿的摄受,这是总相。
再看第二个:【佛光常照,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。】
这个是佛力的摄受,你到了极乐世界,你经常跟阿弥陀佛在一起,阿弥陀佛有第三十三愿,他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,照摄以后,你身心调柔、业障消除,当然不退──佛力加被。
三者:【水鸟树林,风声乐响,皆说苦空。闻者常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,故不退。】
第二个是法力的加被,到了极乐世界,它的依报、正报,经常的演说妙法,使令我们生起归依三宝之心,这个法力会产生我们心中的正念力,所以不退。
四者:【彼国纯诸菩萨,以为良友,无恶缘境。外无神鬼魔邪,内无三毒等,烦恼毕竟不起,故不退。】
虽然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,还有无量无边的怨家要找我们报仇;但是到了净土,这种业力的种子都不能起活动,你根本不能遇到恶因缘,也没有神鬼、魔王来干扰你,你所接触的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这个是讲僧宝的摄受力,佛法僧三宝。
五者:【生彼国即寿命永劫,共菩萨佛齐等,故不退也。】
这个是寿命的长久故不退,这个因素也很重要,这个死亡的因素。你看西藏的喇嘛,所谓的仁波切、转世的活佛,你看从理论上来说,他应该二世要比一世好,三世要比二世好,五世要比四世好,当然有的是这样;但有很多不是这样,有的是愈后面的时候愈糟糕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就是这个死亡的中断,使令他产生退转。所以这个娑婆世界的寿命太短,这个也是一个退转的因素;而极乐世界提供我们一个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寿命,这也是重要因素。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它的不退,一言以蔽之,就是弥陀大悲愿力的摄受;如果开展出来,就是三宝的加持力跟寿命的长远,所以不退。
二甲七、易生弥勒疑
乙一、征问
我们一个生死凡夫,在修本尊相应的时候,我们考虑的因素有二个重点:第一个是因地的考虑,第二个是果地的考虑。在因地上要下手容易:比如说这个净土很好,但是你没有成功的可能性,那这个本尊你根本连想都不要想;一定要有成功的可能性,下手容易,这个法门一定要能够带业往生,能够加被到生死凡夫,特别是造恶凡夫,这是第一个考虑。第二个,它要成就高:我到那个地方去,必须要不退转;我到那个地方去,没多久我又退回来,那我还要再用功一次,那这个就不能列入考虑了。
所以诸位要知道,我们一门深入,你选择的本尊功德要具足二种条件:第一个下手易,第二个成就高。你在今生能够真实完成的,而且完成以后,你永远不会再退回来,这是一个判定的标准。那现在就把这个弥勒净土跟西方净土作比较,我们看这个问:
【弥勒菩萨,一生补处,即得成佛,上品十善,得生彼处,见弥勒菩萨,随从下生三会之中,自然而得圣果,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?】
弥勒菩萨也是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,他将来到娑婆世界是即将要成佛──当来下生。如果我们现在修行十善业,求生到兜率天去,见到弥勒菩萨,跟随弥勒菩萨修学佛法,等到弥勒菩萨下降到娑婆世界的时候,我们也跟着下降,在龙华三会当中,自然成就三乘的圣果,为什么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?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弥勒净土是在三界之内,很近嘛;西方净土在十万亿佛土之外,很远嘛: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?提出这个问。好,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:
乙二、释疑
【求生兜率,亦曰闻道见佛,势欲相似,若细比较,大有优劣,且论二种:】我们先到这个地方的总说。说是求生兜率天,如果从见佛闻法的角度,表面看起来跟西方净土是非常相似的。你说见佛,就算弥勒菩萨不是佛,他是等觉菩萨也跟佛差不多了;你说闻法,你在弥勒菩萨也可以听到很多的佛法:所以从见佛闻法的角度,表面上跟
西方净土是非常相似的,的确不应该舍近求远。但是如果微细比较其他因素,那就有很多差别了。
我们看看这个比较,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因地的比较:【一者、纵持十善,恐不得生,何以得知?《弥勒上生经》云:“行众三昧,深入正定。”方始得生,更无方便接引之义。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、光明力,但有念佛众生,摄取不舍。】
我们刚刚讲过,你今天所选择本尊的功德,必须要下手容易。而你要求生弥勒净土,你只是修习十善业是不够的。为什么呢?我们根据经典的记载,求生弥勒净土的标准──行众三昧,深入正定,你起码要欲界定以上。诸位都知道,禅定在戒律当中,被列为“过人之法”,因为这个禅定,在欲界不是正常的情况,因为欲界的众生是散乱的,所以说你要成就禅定是不容易的。成就禅定不容易,除了我们自己的善根不够以外,外在的环境也很重要,因为末法时代的环境是扰动的。大环境是扰动的,你的心要寂静下来就不容易,因为它的磁场是扰动的磁场。
所以宗喀巴大师说(他那个时候是明朝,距离现在五百多年):那个时候成就未到地定的都很少了。所以你要求生弥勒净土,你不是散乱心就可以去的,你要行众三昧,深入正定,而且他临终没有接引的功德。你到弥勒净土怎么去?你自己过去。那你临终的时候,你要是稍微有点差错,你就去不成了。没有像“阿弥陀佛”,临终的时候,你一旦跟弥陀的本愿感应了以后,“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”,开示慰导;佛陀以“净光照我,慈誓摄我”,所以能够正念分明往生。他临终没有来安慰你、开导你,这个地方也增加很多变数,就是在因地上困难度比较高,这第一个。
二者、兜率天宫是欲界,退位者多,无有水鸟树林、风声乐响,众生闻者,悉念佛发菩提心,伏灭烦恼。又有女人,皆长诸天爱着五欲之心,又天女微妙,诸天耽玩,不能自勉。不如弥陀净土,水鸟树林,风声乐响,众生闻者,皆生念佛发菩提心,伏灭烦恼。前面一段,我们是根据因地的修行来作比较;这个地方是讲果地的功德。你往生兜率天,兜率天是一种欲界的果报,它不是净土;那身为果报,当然就受了业力的引导,就会有退转的因素。那为什么退转呢?
第一个,你很难有听到佛法的因缘。极乐世界是五尘说法─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:你到极乐世界,你在那个地方喝一口八功德水,这一口水喝下去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;你到极乐世界闻到了香气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:它的五尘是说法的。弥勒净土没有这样的事情,它是一个果报体。我们看祖师大德对我们的开示,祖师大德修行告诉我们: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所有的修行在娑婆世界,六根都要收摄起来,可见得六尘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影响。在
极乐世界没有所谓都摄六根这件事情,因为它整个六尘都是弥陀法身的功德,你干嘛要都摄六根呢?所以说外在的尘境的确不同,一个是愿力所成的净土,一个是业力所成的国土。
第二个,弥勒净土“有女人”的问题,当然有女人就容易造罪业,这个地方就是“诸天”的一个障碍。
这二个理由:第一个闻法不容易,第二个有女人的障碍,所以在果报上也有退转的因缘。所以说,弥勒净土虽然距离比较近,但是它往生困难;第二个,往生以后,它不保证你不退转。这个感应道交跟距离是没有什么关系的,即使这个净土就在你家隔壁,你跟它没有感应,你就是没有办法去。
你要是跟它有感应,你看〈净土发愿文〉:“一刹那间离五浊”,这十万亿佛土,一刹那就去了,这个距离不是问题的。所以说,今天你要知道你为什么选择西方净土、你为什么选择阿弥陀佛当你的本尊?“下手易,成就高”,就是这句话。好,我们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。
问:恭请法师慈悲开示,等觉菩萨还有一念的生相无明,他还不能明白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”的道理?请法师慈悲开示。
答:所有本尊相应法门的理论,都是建立在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”,我们从佛陀的方便教法来看,从因缘上,佛跟众生是有差别的,所以才会有十法界的差别。但是这个是从心的表层来说有差别,佛是功德庄严,我们是业障深重。但是这个“心佛众生”这个“心”,是指着他的本性,就是佛心的本性跟众生心的本性,是没有差别的,那这就讲到所谓“二空真如”的道理。所以我们看这个心态,有表层的心态跟理体的心态。等觉菩萨对二空真如已经证得了相当大的一部分,但是他还有一部分没有证得,特别是那个微细的、俱生的这些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那个俱生的烦恼还没有断除,所以他对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”的道理,还不能完全明白。所以你看显教也好、密教也好,只要讲本尊相应的,没有一个菩萨敢讲话,到了流通分也不敢交给菩萨来弘传,绝对不敢。你说普贤菩萨可以弘传《法华经》《华严经》,可以;你看《阿弥陀佛经》的流通分,是六方诸佛来弘传,六方诸佛在虚空现前。这种大圆满、大手印本尊相应的法门,只有佛陀跟佛陀之间可以弘传;因为它的理论基础,建立在这种平等不二的真如法门。那这个地方是大乘一个不共的法门。
问:法师上课的时候提到要一门深入,如果我们曾经立下誓愿力,要持〈往生咒〉三十万遍、〈大悲咒〉十万遍等等功课,那现在万缘放下,专念阿弥陀佛的、礼拜阿弥陀佛、一心归命阿弥陀佛,这些没有完成的誓愿,应该要怎么办比较正确?
答:我以前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,还没有遇到《弥陀要解》之前,我曾经发愿要礼拜《楞严经》十部,后来我拜了三部,当然所谓的拜是一字一拜,《楞严经》每一部有六万多字。我拜了三部以后,看来也不错,消了不少业障,刚开始有点躁动,拜到最后心就寂静多了。后来我读到《弥陀要解》,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:要不要继续拜下去?后来我就想:我剩下的七部,我到净土再拜。(众笑)因为你一个人不能做太多事情,就像陈省三博士,你只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。
如果你不想做好事情,你什么事情都是结缘式的,那就不提了;你要把事情做好,你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,因为你的精神体力有限。你看看历史上的成功人物,没有一个人是做好二件事情的,没有这种事情。你要扣除睡觉、吃饭、打妄想的时间,这个妄想让它打累了不想再打的时候,你才可以修行(呵──),是不是?你斗得过妄想啊?它是熟境界,你的修行是生境界,是不是!所以说,你只能够先拜佛,把妄想调和一下;经行;寂静以后,才能够开始修行:这很多前方便的。所以你真正的修行很短很短,而你要做很多的事情,结果你什么事都没有做好。就是说,你要认清楚你现在的时间不多了,而你来生又充满了变数,阿赖耶识有很多烦恼跟罪业,等着要伤害你;你现在能够做的第一件事情,先离开三界,因为三界的问题太严重了,三界火宅太严重了。我们这样子讲,如果你对三界还不想离开,你不可能
老老实实念佛,因为净土法门的特色──带业往生,横超三界。一个人会老老实实念佛,只有二种情况:第一个,他是真的下定决心,决欲现生出樊笼,今生说什么都要离开三界。第二个,他相信他自己做不到,我现在就开始不睡觉、不吃饭,什么事情都不做,就专心的修学戒定慧,也做不到。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,是实际上做不到的问题,没有办法断惑证真。当你是真的想要离开三界,当你也知到你现实的情况做不到,只有弥陀的本愿可以救拔你,那个时候你念佛就有希望。其实我们这个净土的课程一路走来,就是一直在告诉你这个观念:第一个,离开三界很重要;第二个,你做不到。(呵──)就是告诉你这二个观念。这个时候,你对阿弥陀佛的圣号,才能够死心塌地的、老老实实的,所有的妄想通通不要打了、通通放下,一心归命阿弥陀佛,到最后就是四个字──老实念佛。我在想“老实念佛”,“老实”这二个字,应该是要经过学习以后,这个人才有办法老实的,是整个经论通达了以后,把所有的因缘都做过比较以后,这个人的心老实下来,死心塌地的,所有妄想都不再打了。如果这个人完全没有学习经论,你说他可以老实念佛,我不太相信的。他的表层意识可能不打妄想,但是他内心很多微细的疑惑应该是存在的。为什么我要念阿弥陀佛?我还有很多选择,我为什么不念地藏王菩萨、观世音菩萨?他心中有很多问号。你带着很多的问号来念佛,你的力量是大打折扣的。所以讲临终十念,为什么临终十念能够往生?下一个问题就提到了,因为那个临终十念,是真实的信心,没有任何虚妄,那是完全真实的信心,一个实心的东西。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净土法门很强调正念。本尊法门是很重视心理建设的。我希望在净土课程,大家好好体会一下:为什么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一再强调?为什么六方诸佛要出来证明?为什么历代祖师,唯识宗的祖师、天台的祖师,连律宗的祖师灵芝律师,都弘扬净土?几乎所有的祖师,到晚年以后,他们的选择都是相同的?这个地方就是你要弄清楚的。当然这个都是要经过学习的,没有一个智慧的产生,是靠我们的糊思乱想想出来的,绝对不可能。所以断疑生信,要从闻经而达理。好,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,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《《净土十疑论》导读 第四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