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四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出來,就能夠隨意見諸佛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自然聞妙法,你很自然的生起一種念頭,就能夠聽到你相應的佛法,這個是第四十六願。所以說,你在極樂世界的身心世界,因爲彌陀本願的攝受,你能夠成就安樂的功德、解脫的功德,所以他不退。也就是說,你過去會産生障礙的煩惱跟罪業,通通不能活動,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,這是總相。

  再看第二個:【佛光常照,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。】

  這個是佛力的攝受,你到了極樂世界,你經常跟阿彌陀佛在一起,阿彌陀佛有第叁十叁願,他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,照攝以後,你身心調柔、業障消除,當然不退──佛力加被。

  叁者:【水鳥樹林,風聲樂響,皆說苦空。聞者常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,故不退。】

  第二個是法力的加被,到了極樂世界,它的依報、正報,經常的演說妙法,使令我們生起歸依叁寶之心,這個法力會産生我們心中的正念力,所以不退。

  四者:【彼國純諸菩薩,以爲良友,無惡緣境。外無神鬼魔邪,內無叁毒等,煩惱畢竟不起,故不退。】

  雖然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,還有無量無邊的怨家要找我們報仇;但是到了淨土,這種業力的種子都不能起活動,你根本不能遇到惡因緣,也沒有神鬼、魔王來幹擾你,你所接觸的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這個是講僧寶的攝受力,佛法僧叁寶。

  五者:【生彼國即壽命永劫,共菩薩佛齊等,故不退也。】

  這個是壽命的長久故不退,這個因素也很重要,這個死亡的因素。你看西藏的喇嘛,所謂的仁波切、轉世的活佛,你看從理論上來說,他應該二世要比一世好,叁世要比二世好,五世要比四世好,當然有的是這樣;但有很多不是這樣,有的是愈後面的時候愈糟糕。爲什麼會這樣呢?就是這個死亡的中斷,使令他産生退轉。所以這個娑婆世界的壽命太短,這個也是一個退轉的因素;而極樂世界提供我們一個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,這也是重要因素。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它的不退,一言以蔽之,就是彌陀大悲願力的攝受;如果開展出來,就是叁寶的加持力跟壽命的長遠,所以不退。

  二甲七、易生彌勒疑

  乙一、征問

  我們一個生死凡夫,在修本尊相應的時候,我們考慮的因素有二個重點:第一個是因地的考慮,第二個是果地的考慮。在因地上要下手容易:比如說這個淨土很好,但是你沒有成功的可能性,那這個本尊你根本連想都不要想;一定要有成功的可能性,下手容易,這個法門一定要能夠帶業往生,能夠加被到生死凡夫,特別是造惡凡夫,這是第一個考慮。第二個,它要成就高:我到那個地方去,必須要不退轉;我到那個地方去,沒多久我又退回來,那我還要再用功一次,那這個就不能列入考慮了。

  所以諸位要知道,我們一門深入,你選擇的本尊功德要具足二種條件:第一個下手易,第二個成就高。你在今生能夠真實完成的,而且完成以後,你永遠不會再退回來,這是一個判定的標准。那現在就把這個彌勒淨土跟西方淨土作比較,我們看這個問:

  【彌勒菩薩,一生補處,即得成佛,上品十善,得生彼處,見彌勒菩薩,隨從下生叁會之中,自然而得聖果,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?】

  彌勒菩薩也是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,他將來到娑婆世界是即將要成佛──當來下生。如果我們現在修行十善業,求生到兜率天去,見到彌勒菩薩,跟隨彌勒菩薩修學佛法,等到彌勒菩薩下降到娑婆世界的時候,我們也跟著下降,在龍華叁會當中,自然成就叁乘的聖果,爲什麼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?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彌勒淨土是在叁界之內,很近嘛;西方淨土在十萬億佛土之外,很遠嘛:我們爲什麼要舍近求遠呢?提出這個問。好,我們看智者大師怎麼回答:

  乙二、釋疑

  【求生兜率,亦曰聞道見佛,勢欲相似,若細比較,大有優劣,且論二種:】我們先到這個地方的總說。說是求生兜率天,如果從見佛聞法的角度,表面看起來跟西方淨土是非常相似的。你說見佛,就算彌勒菩薩不是佛,他是等覺菩薩也跟佛差不多了;你說聞法,你在彌勒菩薩也可以聽到很多的佛法:所以從見佛聞法的角度,表面上跟

  西方淨土是非常相似的,的確不應該舍近求遠。但是如果微細比較其他因素,那就有很多差別了。

  我們看看這個比較,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因地的比較:【一者、縱持十善,恐不得生,何以得知?《彌勒上生經》雲:“行衆叁昧,深入正定。”方始得生,更無方便接引之義。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、光明力,但有念佛衆生,攝取不舍。】

  我們剛剛講過,你今天所選擇本尊的功德,必須要下手容易。而你要求生彌勒淨土,你只是修習十善業是不夠的。爲什麼呢?我們根據經典的記載,求生彌勒淨土的標准──行衆叁昧,深入正定,你起碼要欲界定以上。諸位都知道,禅定在戒律當中,被列爲“過人之法”,因爲這個禅定,在欲界不是正常的情況,因爲欲界的衆生是散亂的,所以說你要成就禅定是不容易的。成就禅定不容易,除了我們自己的善根不夠以外,外在的環境也很重要,因爲末法時代的環境是擾動的。大環境是擾動的,你的心要寂靜下來就不容易,因爲它的磁場是擾動的磁場。

  所以宗喀巴大師說(他那個時候是明朝,距離現在五百多年):那個時候成就未到地定的都很少了。所以你要求生彌勒淨土,你不是散亂心就可以去的,你要行衆叁昧,深入正定,而且他臨終沒有接引的功德。你到彌勒淨土怎麼去?你自己過去。那你臨終的時候,你要是稍微有點差錯,你就去不成了。沒有像“阿彌陀佛”,臨終的時候,你一旦跟彌陀的本願感應了以後,“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”,開示慰導;佛陀以“淨光照我,慈誓攝我”,所以能夠正念分明往生。他臨終沒有來安慰你、開導你,這個地方也增加很多變數,就是在因地上困難度比較高,這第一個。

  二者、兜率天宮是欲界,退位者多,無有水鳥樹林、風聲樂響,衆生聞者,悉念佛發菩提心,伏滅煩惱。又有女人,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,又天女微妙,諸天耽玩,不能自勉。不如彌陀淨土,水鳥樹林,風聲樂響,衆生聞者,皆生念佛發菩提心,伏滅煩惱。前面一段,我們是根據因地的修行來作比較;這個地方是講果地的功德。你往生兜率天,兜率天是一種欲界的果報,它不是淨土;那身爲果報,當然就受了業力的引導,就會有退轉的因素。那爲什麼退轉呢?

  第一個,你很難有聽到佛法的因緣。極樂世界是五塵說法──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:你到極樂世界,你在那個地方喝一口八功德水,這一口水喝下去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;你到極樂世界聞到了香氣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:它的五塵是說法的。彌勒淨土沒有這樣的事情,它是一個果報體。我們看祖師大德對我們的開示,祖師大德修行告訴我們: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所有的修行在娑婆世界,六根都要收攝起來,可見得六塵對我們産生不好的影響。在

  極樂世界沒有所謂都攝六根這件事情,因爲它整個六塵都是彌陀法身的功德,你幹嘛要都攝六根呢?所以說外在的塵境的確不同,一個是願力所成的淨土,一個是業力所成的國土。

  第二個,彌勒淨土“有女人”的問題,當然有女人就容易造罪業,這個地方就是“諸天”的一個障礙。

  這二個理由:第一個聞法不容易,第二個有女人的障礙,所以在果報上也有退轉的因緣。所以說,彌勒淨土雖然距離比較近,但是它往生困難;第二個,往生以後,它不保證你不退轉。這個感應道交跟距離是沒有什麼關系的,即使這個淨土就在你家隔壁,你跟它沒有感應,你就是沒有辦法去。

  你要是跟它有感應,你看〈淨土發願文〉:“一刹那間離五濁”,這十萬億佛土,一刹那就去了,這個距離不是問題的。所以說,今天你要知道你爲什麼選擇西方淨土、你爲什麼選擇阿彌陀佛當你的本尊?“下手易,成就高”,就是這句話。好,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個地方。

  問:恭請法師慈悲開示,等覺菩薩還有一念的生相無明,他還不能明白“心佛衆生叁無差別”的道理?請法師慈悲開示。

  答:所有本尊相應法門的理論,都是建立在“心佛衆生叁無差別”,我們從佛陀的方便教法來看,從因緣上,佛跟衆生是有差別的,所以才會有十法界的差別。但是這個是從心的表層來說有差別,佛是功德莊嚴,我們是業障深重。但是這個“心佛衆生”這個“心”,是指著他的本性,就是佛心的本性跟衆生心的本性,是沒有差別的,那這就講到所謂“二空真如”的道理。所以我們看這個心態,有表層的心態跟理體的心態。等覺菩薩對二空真如已經證得了相當大的一部分,但是他還有一部分沒有證得,特別是那個微細的、俱生的這些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那個俱生的煩惱還沒有斷除,所以他對“心佛衆生叁無差別”的道理,還不能完全明白。所以你看顯教也好、密教也好,只要講本尊相應的,沒有一個菩薩敢講話,到了流通分也不敢交給菩薩來弘傳,絕對不敢。你說普賢菩薩可以弘傳《法華經》《華嚴經》,可以;你看《阿彌陀佛經》的流通分,是六方諸佛來弘傳,六方諸佛在虛空現前。這種大圓滿、大手印本尊相應的法門,只有佛陀跟佛陀之間可以弘傳;因爲它的理論基礎,建立在這種平等不二的真如法門。那這個地方是大乘一個不共的法門。

  問:法師上課的時候提到要一門深入,如果我們曾經立下誓願力,要持〈往生咒〉叁十萬遍、〈大悲咒〉十萬遍等等功課,那現在萬緣放下,專念阿彌陀佛的、禮拜阿彌陀佛、一心歸命阿彌陀佛,這些沒有完成的誓願,應該要怎麼辦比較正確?

  答:我以前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,還沒有遇到《彌陀要解》之前,我曾經發願要禮拜《楞嚴經》十部,後來我拜了叁部,當然所謂的拜是一字一拜,《楞嚴經》每一部有六萬多字。我拜了叁部以後,看來也不錯,消了不少業障,剛開始有點躁動,拜到最後心就寂靜多了。後來我讀到《彌陀要解》,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:要不要繼續拜下去?後來我就想:我剩下的七部,我到淨土再拜。(衆笑)因爲你一個人不能做太多事情,就像陳省叁博士,你只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。

  如果你不想做好事情,你什麼事情都是結緣式的,那就不提了;你要把事情做好,你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,因爲你的精神體力有限。你看看曆史上的成功人物,沒有一個人是做好二件事情的,沒有這種事情。你要扣除睡覺、吃飯、打妄想的時間,這個妄想讓它打累了不想再打的時候,你才可以修行(呵──),是不是?你鬥得過妄想啊?它是熟境界,你的修行是生境界,是不是!所以說,你只能夠先拜佛,把妄想調和一下;經行;寂靜以後,才能夠開始修行:這很多前方便的。所以你真正的修行很短很短,而你要做很多的事情,結果你什麼事都沒有做好。就是說,你要認清楚你現在的時間不多了,而你來生又充滿了變數,阿賴耶識有很多煩惱跟罪業,等著要傷害你;你現在能夠做的第一件事情,先離開叁界,因爲叁界的問題太嚴重了,叁界火宅太嚴重了。我們這樣子講,如果你對叁界還不想離開,你不可能

  老老實實念佛,因爲淨土法門的特色──帶業往生,橫超叁界。一個人會老老實實念佛,只有二種情況:第一個,他是真的下定決心,決欲現生出樊籠,今生說什麼都要離開叁界。第二個,他相信他自己做不到,我現在就開始不睡覺、不吃飯,什麼事情都不做,就專心的修學戒定慧,也做不到。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,是實際上做不到的問題,沒有辦法斷惑證真。當你是真的想要離開叁界,當你也知到你現實的情況做不到,只有彌陀的本願可以救拔你,那個時候你念佛就有希望。其實我們這個淨土的課程一路走來,就是一直在告訴你這個觀念:第一個,離開叁界很重要;第二個,你做不到。(呵──)就是告訴你這二個觀念。這個時候,你對阿彌陀佛的聖號,才能夠死心塌地的、老老實實的,所有的妄想通通不要打了、通通放下,一心歸命阿彌陀佛,到最後就是四個字──老實念佛。我在想“老實念佛”,“老實”這二個字,應該是要經過學習以後,這個人才有辦法老實的,是整個經論通達了以後,把所有的因緣都做過比較以後,這個人的心老實下來,死心塌地的,所有妄想都不再打了。如果這個人完全沒有學習經論,你說他可以老實念佛,我不太相信的。他的表層意識可能不打妄想,但是他內心很多微細的疑惑應該是存在的。爲什麼我要念阿彌陀佛?我還有很多選擇,我爲什麼不念地藏王菩薩、觀世音菩薩?他心中有很多問號。你帶著很多的問號來念佛,你的力量是大打折扣的。所以講臨終十念,爲什麼臨終十念能夠往生?下一個問題就提到了,因爲那個臨終十念,是真實的信心,沒有任何虛妄,那是完全真實的信心,一個實心的東西。所以這就是爲什麼淨土法門很強調正念。本尊法門是很重視心理建設的。我希望在淨土課程,大家好好體會一下:爲什麼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一再強調?爲什麼六方諸佛要出來證明?爲什麼曆代祖師,唯識宗的祖師、天臺的祖師,連律宗的祖師靈芝律師,都弘揚淨土?幾乎所有的祖師,到晚年以後,他們的選擇都是相同的?這個地方就是你要弄清楚的。當然這個都是要經過學習的,沒有一個智慧的産生,是靠我們的糊思亂想想出來的,絕對不可能。所以斷疑生信,要從聞經而達理。好,我們今天就到這個地方,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  
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四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