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净土十疑论》导读 第三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美术课,我的手非常笨拙,也没有办法画出美好的图画;我读高中的时候,唯一的兴趣就是数学。在他深入数学七十年以后,他的数学之道,提出了零跟一的理论,其实是通于宇宙人生的整个哲学之道,这个道是法法相通,所以他提出的理论值得我们去思惟。他说:你一个人一生当中,刚开始只能做好一件事情。

  蕅益大师对于修行一门深入的看法,也提出一个非常贴切的譬喻,他说:修行这件事情,就好像挖井一样,你口渴想要挖井,你今天在东边挖一个井、明天在西边挖一个井,你挖一辈子都挖不到水。为什么呢?心思散乱,三昧难成。你应该要设定一个目标,然后穷你一生的精力,在这个地方好好的深入,才能够得到水,而得到的水,这个结果是一样的。这个地方,就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:你生命的数目是固定的,你与其今天修这个法门、明天持〈大悲咒〉、后天持〈往生咒〉,倒不如在一生当中做好一件事情。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个问题偏念一佛,既然你想要念佛,想要跟诸佛感应道交,这个根本思想,刚开始是要你一门深入,你不能广泛缘念一切佛的,这样子是没有办法成功的。刚开始念一尊佛,到最后的结果得到一切佛的加持,这个就是一即一切的道理。好,我们再往下看。

  二甲四、偏求一土疑

  乙一、征问那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,我想要修习念佛法门、我要修习佛力加被的法门,而我只能念一尊佛,那我到底要念哪一尊佛呢?我要念一尊佛,但是佛太多了,我到底要选哪一尊佛,做为我一生所有精神体力的所缘境?提出这个问,我们看征问的地方:【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,何不十方佛土中,随念一佛净土,随得往生,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?】

  既然是佛佛道同,我们平等心的念一切佛,生一切佛净土,应该是合理的,在修行当中,我们可以在十方的佛土中,随便选择一尊我喜欢的佛、选择一个我喜欢的净土,而去忆念,而去往生就好了;为什么一定要单单的专念阿弥陀佛,而单单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?就是说一门深入,那这个门有很多,不一定要以阿弥陀佛为门,我以药师佛为门、以普光佛、普明佛为门,为什么不可以呢?这个地方,从一门深入再说明哪一个门最好。

  我们看回答的地方:乙二、释疑回答总共有三段:第一段先依止圣言量,先依人;第二段再依法。我们先看人怎么说,再看法怎么说。人当中有二段:第一个释义,第二个引证。先看释义:【凡夫无智,不敢自专,专用佛语,故能偏念阿弥陀佛。】

  说是应该一门深入,但是哪一个门做为第一个最恰当?智者大师谦卑说:我是一个没有高深智慧的凡夫,我哪有智慧去判断三世诸佛哪一尊最适合我呢,佛的功德太微妙了、太不可思议了,我没有办法判断阿弥陀佛本愿比较好、或者释迦牟尼佛本愿比较好,我没有办法判断。那怎么办呢?【专用佛语】,身为一个弟子,我只有尊重师长的教诲,依止圣言量,遵从师长的教诲,所以专念阿弥陀佛,就是依止人的教诲。那释迦牟尼佛到底有哪些教诲呢?我们再往下看,看第二段引证:【云何用佛语?释迦大师一代说法,处处圣教,唯劝众生,专心偏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如《无量寿经》《观经》《往生论》等,数十余部经论文等,殷勤指授,劝生西方,故偏念也。】

  我们今天打开大藏经,把释迦牟尼佛一代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当中,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: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处处圣教,唯劝众生,专心偏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日本的学者研究,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、在藏经当中,有一百一十几部经,讲到阿弥陀佛的法门,这个比例太高了。这以下讲出例子,比如说《无量寿经》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;《观经》,它的修行也是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;《往生论》,它修五念法门──礼拜、赞叹、观察、咒愿、回向,它的所缘境也是西方的阿弥陀佛:所以说数十余部乃至一百一十部的经论,都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,然后往生西方。这个地方依止圣言量来加以说明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我们在作一个比较重大判断的时候,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分别心。

  我们要知道这个分别心是怎么来的,说是根、尘、识,我们的分别心是六根、六尘碰撞以后,产生一个生灭的心识。所以我们的心识是受着环境的影响,因为分别心识的产生是根尘的碰撞才产生的,所以你的判断力,一定是依止当前的环境影响;所以我们重大的抉择,一定是依止圣言量的。

  高雄南部有一个道场,提倡大家念南无毗卢遮那佛,这个就是自作主张了,因为你看所有的经论、历代的祖师,没有人提倡这个法。就是我们的修行,【欲知山上路,须问过来人】,一定要有佛陀、祖师尊贵的传承。就是说,有很多的祖师弘传净土法门,从这个地方,我们只要好好的遵从历代祖师所走过的路就可以了。那这个地方是从人的角度,来说明以阿弥陀佛的法门当作主修的第一个理由。

  我们再看第二个。前面是依止人,依止圣言量;这以下依止法,

  我们也可以依止法义的抉择,来说明以阿弥陀佛为所缘境是最恰当的。这当中有三个理由,我们先看第一个理由:【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,接引众生。】

  就是说我们生死凡夫,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,要祈求诸佛本愿的加持,离开了诸佛本愿的加持,实在是障碍重重。那到底要以哪一尊佛的本愿来当作第一个所缘境呢?阿弥陀佛的本愿特别的殊胜,特别四十八大愿当中的第十八愿,所谓的临终接引,就是【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】这是十念必生愿。我们看到其他诸佛的国土,你要到他的国土去,都是要靠你自己的力量解脱三界的业力,才能够到达的;没有哪一尊佛说临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,来接引你去的。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当中,他有临终来到三界接引的愿力,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是内忧外患,而有阿弥陀佛的开示慰导,这是第一个理由,他有临终的接引。

  再看第二个理由:【又《观经》云: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,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,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,遍照法界念佛众生,摄取不舍。若有念者,机感相应,决定得生。】

  前面是约着临终的接引,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,有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,这样子的成功率比较高;第二个是约着现生的安乐。

  就是说,身为阿弥陀佛,他的特色,就是他有八万四千相,相当中有八万四千微妙的好,而且每一个好当中,有种种的光明,来遍照法界念佛众生,摄取不舍。这是出自于阿弥陀佛的第三十三愿──光明的摄受愿,就是你忆念他的名号,阿弥陀佛就以光明来照摄我们,使令我们身心调柔,业障消除。我们讲一个念佛感应的故事。

  在民国初年的时候,大陆江苏省有一个厨师,这个厨师以前是做荤的,所以造了很多的杀业,后来改做素食。做了素食以后,他一方面做素食,一方面只要哪一个地方有打佛七,他就去参加。他要做早餐、午餐,午餐做完以后,晚上没有事就到大殿去随喜念几枝香,只要大陆各地有地方念佛,他就会去参加。几年下来以后,他的大儿子生了病,往生之前经常做恶梦,晚上睡觉的时候,手又抓、脚又踢的,非常不安宁。有一天大儿子醒过来,就跟他父亲说:这段时间我在睡觉的时候,经常有人干扰我,非常痛苦。昨天晚上那个干扰我的人出现了,他跟我说:我前生造了很多罪业,所以今生要往生的时候就会有这些痛苦。我问他说:那应该怎么办呢?对方告诉我说:你父亲身上有很多阿弥陀佛光明的功德,只要你父亲答应你,把光明分一部分给你,你就能够把这个罪过消除掉。这个时候做儿子的就非常高兴,有希望了,第二天早上就问他父亲说:父亲啊!你可不可以把你阿弥陀佛光明的功德,分一部分给我?他父亲说:我平常很少念佛,怎么分一部分给你?他儿子说:没有关系啦,你只要答应就好。(呵──)他父亲就说:好啊,可以啊,我就把我阿弥陀佛的光明分一部分给你。诶,他讲完以后,从此以后睡觉就没有再出现事情。这个作者在最后就讲一个评论:这个厨师还没有真正的念佛,也可以说信愿还不具足,他只是护持别人打佛七,工作做完了,晚上闲着也闲着,看到别人念佛,就顺便进去念几句,也没有真心的念佛,但是你看他的身心就累积了很多光明的功德。这个作者说:如果他真心的念佛,那还得了!所以,为什么一个法门会让这么多人来赞叹,这个地方有它的深义。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圣号,它有很多本愿的加持:第一个,我们讲临终的接引,你的心跟经常佛号接触的时候,你就会产生临终弥陀现前的力量;第二个,光明的摄受,你每天跟佛号这样在一起,你肉眼上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变化,但是事实上你的身体就出现一种弥陀的光明,这是不可思议的。这个光明,就是消除罪障的一种征兆。所以阿弥陀佛的圣号,第二个他的光明特别殊胜,这是他第三十三愿所成就的。

  我们再看第三个理由:【又《阿弥陀经》《大无量寿经》《鼓音王陀罗尼经》等云:释迦佛说经时,皆有十方恒沙诸佛,舒其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,乘佛大悲本愿力故,决定得生极乐世界。】

  这个是讲十方诸佛的称叹。说为什么我们今天一门深入,一定要以阿弥陀佛为第一个门呢?因为我们看《阿弥陀经》《大无量寿经》《鼓音王陀罗尼经》讲到,只要释迦佛在赞叹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,讲到最后都有十方诸佛的现前,来证明只要念佛的众生,一定可以成就弥陀本愿的摄受,而使令业障消除,乃至于往生净土。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一个法门能够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,表示这个法门的普遍性,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。这个就是我们从法义的抉择,我们选择阿弥陀佛当我们第一个感应的理由。

  好,我们看总结:【故知阿弥陀佛,与此世界极恶众生,偏有因缘。】

  其余诸…

《《净土十疑论》导读 第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