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美術課,我的手非常笨拙,也沒有辦法畫出美好的圖畫;我讀高中的時候,唯一的興趣就是數學。在他深入數學七十年以後,他的數學之道,提出了零跟一的理論,其實是通于宇宙人生的整個哲學之道,這個道是法法相通,所以他提出的理論值得我們去思惟。他說:你一個人一生當中,剛開始只能做好一件事情。
蕅益大師對于修行一門深入的看法,也提出一個非常貼切的譬喻,他說:修行這件事情,就好像挖井一樣,你口渴想要挖井,你今天在東邊挖一個井、明天在西邊挖一個井,你挖一輩子都挖不到水。爲什麼呢?心思散亂,叁昧難成。你應該要設定一個目標,然後窮你一生的精力,在這個地方好好的深入,才能夠得到水,而得到的水,這個結果是一樣的。這個地方,就給我們很重要的啓示:你生命的數目是固定的,你與其今天修這個法門、明天持〈大悲咒〉、後天持〈往生咒〉,倒不如在一生當中做好一件事情。這個就是我們今天這個問題偏念一佛,既然你想要念佛,想要跟諸佛感應道交,這個根本思想,剛開始是要你一門深入,你不能廣泛緣念一切佛的,這樣子是沒有辦法成功的。剛開始念一尊佛,到最後的結果得到一切佛的加持,這個就是一即一切的道理。好,我們再往下看。
二甲四、偏求一土疑
乙一、征問那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,我想要修習念佛法門、我要修習佛力加被的法門,而我只能念一尊佛,那我到底要念哪一尊佛呢?我要念一尊佛,但是佛太多了,我到底要選哪一尊佛,做爲我一生所有精神體力的所緣境?提出這個問,我們看征問的地方:【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,何不十方佛土中,隨念一佛淨土,隨得往生,何須偏念西方彌陀佛耶?】
既然是佛佛道同,我們平等心的念一切佛,生一切佛淨土,應該是合理的,在修行當中,我們可以在十方的佛土中,隨便選擇一尊我喜歡的佛、選擇一個我喜歡的淨土,而去憶念,而去往生就好了;爲什麼一定要單單的專念阿彌陀佛,而單單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?就是說一門深入,那這個門有很多,不一定要以阿彌陀佛爲門,我以藥師佛爲門、以普光佛、普明佛爲門,爲什麼不可以呢?這個地方,從一門深入再說明哪一個門最好。
我們看回答的地方:乙二、釋疑回答總共有叁段:第一段先依止聖言量,先依人;第二段再依法。我們先看人怎麼說,再看法怎麼說。人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釋義,第二個引證。先看釋義:【凡夫無智,不敢自專,專用佛語,故能偏念阿彌陀佛。】
說是應該一門深入,但是哪一個門做爲第一個最恰當?智者大師謙卑說:我是一個沒有高深智慧的凡夫,我哪有智慧去判斷叁世諸佛哪一尊最適合我呢,佛的功德太微妙了、太不可思議了,我沒有辦法判斷阿彌陀佛本願比較好、或者釋迦牟尼佛本願比較好,我沒有辦法判斷。那怎麼辦呢?【專用佛語】,身爲一個弟子,我只有尊重師長的教誨,依止聖言量,遵從師長的教誨,所以專念阿彌陀佛,就是依止人的教誨。那釋迦牟尼佛到底有哪些教誨呢?我們再往下看,看第二段引證:【雲何用佛語?釋迦大師一代說法,處處聖教,唯勸衆生,專心偏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如《無量壽經》《觀經》《往生論》等,數十余部經論文等,殷勤指授,勸生西方,故偏念也。】
我們今天打開大藏經,把釋迦牟尼佛一代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說法叁百余會當中,我們會發現一個事實: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處處聖教,唯勸衆生,專心偏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日本的學者研究,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、在藏經當中,有一百一十幾部經,講到阿彌陀佛的法門,這個比例太高了。這以下講出例子,比如說《無量壽經》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;《觀經》,它的修行也是觀想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;《往生論》,它修五念法門──禮拜、贊歎、觀察、咒願、回向,它的所緣境也是西方的阿彌陀佛:所以說數十余部乃至一百一十部的經論,都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,然後往生西方。這個地方依止聖言量來加以說明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我們在作一個比較重大判斷的時候,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分別心。
我們要知道這個分別心是怎麼來的,說是根、塵、識,我們的分別心是六根、六塵碰撞以後,産生一個生滅的心識。所以我們的心識是受著環境的影響,因爲分別心識的産生是根塵的碰撞才産生的,所以你的判斷力,一定是依止當前的環境影響;所以我們重大的抉擇,一定是依止聖言量的。
高雄南部有一個道場,提倡大家念南無毗盧遮那佛,這個就是自作主張了,因爲你看所有的經論、曆代的祖師,沒有人提倡這個法。就是我們的修行,【欲知山上路,須問過來人】,一定要有佛陀、祖師尊貴的傳承。就是說,有很多的祖師弘傳淨土法門,從這個地方,我們只要好好的遵從曆代祖師所走過的路就可以了。那這個地方是從人的角度,來說明以阿彌陀佛的法門當作主修的第一個理由。
我們再看第二個。前面是依止人,依止聖言量;這以下依止法,
我們也可以依止法義的抉擇,來說明以阿彌陀佛爲所緣境是最恰當的。這當中有叁個理由,我們先看第一個理由:【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,接引衆生。】
就是說我們生死凡夫,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,要祈求諸佛本願的加持,離開了諸佛本願的加持,實在是障礙重重。那到底要以哪一尊佛的本願來當作第一個所緣境呢?阿彌陀佛的本願特別的殊勝,特別四十八大願當中的第十八願,所謂的臨終接引,就是【設我得佛,十方衆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】這是十念必生願。我們看到其他諸佛的國土,你要到他的國土去,都是要靠你自己的力量解脫叁界的業力,才能夠到達的;沒有哪一尊佛說臨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,來接引你去的。因爲阿彌陀佛的本願當中,他有臨終來到叁界接引的願力,我們在臨終的時候是內憂外患,而有阿彌陀佛的開示慰導,這是第一個理由,他有臨終的接引。
再看第二個理由:【又《觀經》雲: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,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,遍照法界念佛衆生,攝取不舍。若有念者,機感相應,決定得生。】
前面是約著臨終的接引,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,有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,這樣子的成功率比較高;第二個是約著現生的安樂。
就是說,身爲阿彌陀佛,他的特色,就是他有八萬四千相,相當中有八萬四千微妙的好,而且每一個好當中,有種種的光明,來遍照法界念佛衆生,攝取不舍。這是出自于阿彌陀佛的第叁十叁願──光明的攝受願,就是你憶念他的名號,阿彌陀佛就以光明來照攝我們,使令我們身心調柔,業障消除。我們講一個念佛感應的故事。
在民國初年的時候,大陸江蘇省有一個廚師,這個廚師以前是做葷的,所以造了很多的殺業,後來改做素食。做了素食以後,他一方面做素食,一方面只要哪一個地方有打佛七,他就去參加。他要做早餐、午餐,午餐做完以後,晚上沒有事就到大殿去隨喜念幾枝香,只要大陸各地有地方念佛,他就會去參加。幾年下來以後,他的大兒子生了病,往生之前經常做惡夢,晚上睡覺的時候,手又抓、腳又踢的,非常不安甯。有一天大兒子醒過來,就跟他父親說:這段時間我在睡覺的時候,經常有人幹擾我,非常痛苦。昨天晚上那個幹擾我的人出現了,他跟我說:我前生造了很多罪業,所以今生要往生的時候就會有這些痛苦。我問他說:那應該怎麼辦呢?對方告訴我說:你父親身上有很多阿彌陀佛光明的功德,只要你父親答應你,把光明分一部分給你,你就能夠把這個罪過消除掉。這個時候做兒子的就非常高興,有希望了,第二天早上就問他父親說:父親啊!你可不可以把你阿彌陀佛光明的功德,分一部分給我?他父親說:我平常很少念佛,怎麼分一部分給你?他兒子說:沒有關系啦,你只要答應就好。(呵──)他父親就說:好啊,可以啊,我就把我阿彌陀佛的光明分一部分給你。诶,他講完以後,從此以後睡覺就沒有再出現事情。這個作者在最後就講一個評論:這個廚師還沒有真正的念佛,也可以說信願還不具足,他只是護持別人打佛七,工作做完了,晚上閑著也閑著,看到別人念佛,就順便進去念幾句,也沒有真心的念佛,但是你看他的身心就累積了很多光明的功德。這個作者說:如果他真心的念佛,那還得了!所以,爲什麼一個法門會讓這麼多人來贊歎,這個地方有它的深義。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聖號,它有很多本願的加持:第一個,我們講臨終的接引,你的心跟經常佛號接觸的時候,你就會産生臨終彌陀現前的力量;第二個,光明的攝受,你每天跟佛號這樣在一起,你肉眼上雖然看不出有什麼變化,但是事實上你的身體就出現一種彌陀的光明,這是不可思議的。這個光明,就是消除罪障的一種征兆。所以阿彌陀佛的聖號,第二個他的光明特別殊勝,這是他第叁十叁願所成就的。
我們再看第叁個理由:【又《阿彌陀經》《大無量壽經》《鼓音王陀羅尼經》等雲:釋迦佛說經時,皆有十方恒沙諸佛,舒其舌相,遍覆叁千大千世界。證成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,乘佛大悲本願力故,決定得生極樂世界。】
這個是講十方諸佛的稱歎。說爲什麼我們今天一門深入,一定要以阿彌陀佛爲第一個門呢?因爲我們看《阿彌陀經》《大無量壽經》《鼓音王陀羅尼經》講到,只要釋迦佛在贊歎阿彌陀佛功德的時候,講到最後都有十方諸佛的現前,來證明只要念佛的衆生,一定可以成就彌陀本願的攝受,而使令業障消除,乃至于往生淨土。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一個法門能夠得到十方諸佛的贊歎,表示這個法門的普遍性,叁根普被、利鈍全收。這個就是我們從法義的抉擇,我們選擇阿彌陀佛當我們第一個感應的理由。
好,我們看總結:【故知阿彌陀佛,與此世界極惡衆生,偏有因緣。】
其余諸…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