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卷
好,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六頁:二甲五、具縛得生疑
乙一、征問
我們前面廣泛的介紹自力的修學跟佛力修學的差別,在整個佛力的修學當中,成敗的關鍵在于一門深入,因爲你廣泛的念一切佛、廣泛的念一切的咒語,到最後只有一個結果──心思散亂、叁昧難成,你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功。所以我們必須在有限的精神體力當中,集中我們的心力,在每一尊佛當中,一心歸命,通身靠倒,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。那麼在這麼多的法門當中,你到底應該選擇哪一個法門一門深入?我們前面也說過了,從一個生死凡夫的角度,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這種加持力,有他特殊的效果,所以我們選擇以阿彌陀佛當我們的本尊。
這個地方的問題就是說具縛得生疑,這個縛指的是煩惱跟罪
業,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我念阿彌陀佛,這個時候我心中即衆生心,投大覺海,我得到佛力的加被;但是,我的心中有很多很多的障礙點,有煩惱障、有業障。那這些障礙怎麼辦呢?這些障礙是不是會障礙我往生呢?雖然我有一種前進的力量,但是我也有一種系縛的力量,那這二種力量到底應該怎麼達到平衡?這個地方就是說,我雖然能夠得到佛力的加被,但是我自己也有煩惱障、業障,那這個應該怎麼辦?
我們看征問的地方:【具縛凡夫,惡業厚重,一切煩惱,一毫未斷,西方淨土,出過叁界,具縛凡夫,雲何得生?】
我們今天身爲一個生死凡夫,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,有很多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,在阿賴耶識當中,有很多很多貪嗔癡的煩惱在那個地方睡眠。那我們現在以具足煩惱跟罪業的心態來憶念阿彌陀佛,我們也真心的歸依阿彌陀佛,但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:我們的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,它是超越叁界之外的清淨國土,而我的內心卻有很多的煩惱罪業沒有斷,這樣子怎麼能夠受生呢?我們把這句話講白一點,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受了十二因緣的引導,十二因緣簡單的說就是惑業苦,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只有叁個重點──惑、業、苦。煩惱障(惑),我們會不斷的在根境和合的時候起很多煩惱,這個煩惱就引導我們身口去造罪業,造罪業以後就得到一個報障,得到一個果報體;面對果報的時候,我們又起另一層的煩惱,又造另一層的業力,又得到另外
一個果報:就造成我們生命一種強大的惡性循環,惑業苦的力量,誰也沒有辦法把它切斷。惑業苦在我的生命當中,它不斷的在那個地方流動,而我們現在雖然創造一個佛的力量,那我現在有二個力量:一個是在叁界流轉惑業苦的力量,一個是跟阿彌陀佛往生的力量,那這二個力量應該怎麼辦?這二個力量在心中怎麼達到統一呢?提出這個問題。好,我們看釋疑:
乙二、釋疑
【有二種緣:一者自力,二者他力。】這個地方的大意是說,你選擇自力,那你只有完全的去面對你的惑業苦,你就是靠你心中的正念力、善業力,慢慢的斷除罪業、慢慢的調伏煩惱,最後把生死的果報結束,自力法門就是這樣;第二個,你面對你強大的惑業苦,你可以仰仗佛本願的攝受。就是說,斷除心中的惑業苦,你有二種的選擇,這二種方法,我們下面會簡單的說明。首先我們看自力的方法,自力當中有二段,我們先看第一段:
【自力者,此世界修道,實未得生淨土。是故《璎珞經》雲:始從具縛凡夫,未識叁寶,不知善惡因之與果,初發菩提心,以信爲本,住在佛家,以戒爲本。】
剛開始,你如果從事自力法門,就是持戒爲本,先成就善業力。說你如果選擇自力修學要怎麼辦呢?要在這個娑婆世界修學聖道,當然你不是到淨土,你受生的環境,是你過去有漏的業力所變現的一個有漏的國土,那在這個國土當中,《菩薩璎珞經》上說:身爲一個生死凡夫,你開始是不識叁寶、不知善惡的因果。
我們回顧我們過去沒有學佛之前身口意的相貌,我們的行爲是受著妄想的引導,就是說我們的六根跟六塵産生接觸、或者産生碰撞,碰撞的結果就産生一個妄想,就把妄想創造出來;這個妄想對我們的行爲、身口,就産生引導的作用。诶,我跟這個人講一句話,我突然間就打一個妄想,那這個妄想要我幹什麼,我就去做什麼。我突然間聽到一個聲音,我的耳朵跟這個聲音一碰撞的時候,诶,我又打一個妄想,這個妄想要我做什麼,我就去做什麼。就是怎麼樣呢?心隨妄轉。
所以我們一個人生命沒有因果道理的時候,我們是由這個妄想,或者說是一時的情緒,來引導我們的行爲。那等到你學佛以後就不是了,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也産生妄想,但是你馬上産生一種覺照的力量,就是因果覺照的力量出現,一個光明的智慧出現。所以你看一個人沒有學佛跟有學佛差別在哪裏?一個沒有學佛的人,他生命的行爲,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他想做什麼,他就做什麼,他完全是由情緒來引導的。學佛以後,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,他有一定的克製力,他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。他是怎麼樣呢?他是先有一個目標,由這個目標來要求自己的因地。所以我們剛開始學佛的第一個,就是相信善惡業果,相信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、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,所以依止這個因果的信心,我們發了菩提心,這個時候,剛開始學佛就是靠信心的資持,仰信叁寶的力量;但是這個時候心還是動蕩不安的,因爲你只有信心,還沒有目標,你對未來的人生沒有目標。
第二個,【住在佛家,以戒爲本】,你想要在叁寶中安住,那你就必須有個目標,這個目標就是你的持戒,你看所有人持戒、所有人受戒,一定是發願,以發願得戒體,你要誓斷一切惡、誓修一切善、誓度一切衆生。
這個持戒,我們剛開始是講律儀戒,不是講定共戒、道共戒,就是你心中的一種誓願力。那什麼是誓願力?說我這念心、我這個攀緣心,還不能達到覓心了不可得,還是有所得,還是到處攀緣,對不對,它一定要動,你要我這念心,安住不動、正念真如,做不到!它沒有辦法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它一定不守自性,住在六根、六
塵的境界,就到處碰撞産生很多的妄想,這一定是這樣子的。但是沒關系,我現在沒有辦法覓心了不可得,我這心一定要動,我先把它動的範圍設定下來,你的活動有它的範圍,我有一定的標准;就好像一個小孩子,你要一個小孩子坐在那個地方完全不動,那是做不到的。那怎麼辦呢?你圍一個圍牆,你在這個地方可以動,這個地方是你動的範圍,哪些可以動、哪些不能動,你圍一個圍牆,圍牆之外很多的野獸就跑不進來了。就是我們剛開始說是惑業苦,是不是!剛開始我們不是對治惑,你根本不是惑的對手,剛開始是對治這個業,避免造罪業。
說你有沒有情緒?有的。你有沒有妄想?有的,但是我持戒。持戒的意思,就是讓你妄想的活動有一定的範圍,以這個戒法設定一個目標,成立一個保護牆,剛開始就是這樣。所以剛開始我們在惑業苦當中,要先對治罪業,這個就是所謂的持戒爲本;第二個就更深入了,成就正念力,止觀雙運。
我們再往下看:【受菩薩戒,身身相續,戒行不阙,經一劫、二劫、叁劫,始至初發心住。如是修行十信、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,相續無間,滿一萬劫,方始至第六正心住。若更增進,至第七不退住,即種性位。此約自力,卒未得生淨土。】
一個受了菩薩戒的初學者,剛開始先成就善業力是可以理解
的,因爲他不想到叁惡道去。慢慢的,你菩薩戒身身相續,時間久了以後,你戒行不阙,在這個善業當中,你心中要培養一種觀照的力量,就是正念的力量,就是無常、無我的智慧。你開始用無常、無我的真理,來觀察妄想的起伏,它是從哪裏來的?爲什麼有這個妄想?因爲你根境的碰撞才有妄想,所以它的根源是找不到的。它生起的因緣找不到,它離開以後,它過去不可得,過去心不可得;妄想消失的時候,未來心也不可得;現在也不可得,現在是生滅的也不可得:所以我們經常用無常、無我來觀察妄想,你慢慢累積了經驗,你就知道原來我們這個妄想的真實性,是覓心了不可得。
這個時候妄想的活動勢力,就慢慢慢慢的薄弱,就從躁動轉成寂靜,就成就了發心住,這個時候斷了叁界的見惑,成就位不退。慢慢的從我空觀再繼續修法空觀,廣泛的修十波羅蜜福德、智慧二種資糧,經過一萬劫,經過六心住到第七的種性住,這個種性位就是成就了大乘的行不退,斷除叁界的思惑。這個時候,就把整個惑業苦的力量,全部停下來了。就是你修行自力法門,剛開始要先對治業,再對治煩惱,就這二個:第一個成就善業力,第二個成就正念力,這二個方式,這個是了生脫死的自力法門。
那這個他力法門怎麼辦呢?我們看他力怎麼做:【他力者,
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,攝取念佛衆生,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叁昧,厭離叁界身。】先到這個地方,這個叫做正行,淨土的正行。
如果你今天選擇他力呢,你剛開始要做的就是培養信心,你要相信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力。這個信心很不容易,你看我們一路從結夏安居以來,《阿彌陀經》《淨土十疑論》,其實就是在培養信心,培養對阿彌陀佛歸依的心情。我們講一個嚴格的標准,你說打佛七,人家打佛七你也跟著進去念佛,你念佛的過程當中,你對佛號沒有完全一心歸命,通身靠倒的心情,其實你都不是在修淨土法門。淨土法門的根本,你之前的前方便的准備都沒有做好,阿彌陀佛無量光、無量壽代表什麼?爲什麼你要歸依阿彌陀佛?有這麼多佛可以選擇,你爲什麼選擇阿彌陀佛?你根本沒有辦法聞經達理,斷疑生信,你沒有明白道理,你心中就有疑惑,帶著疑惑來念佛,根本不能構成淨土法門,因爲你的叁資糧不具足。
所以淨土法門第一個:深信彌陀本願的加持,你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救拔你,他有足夠的能力。第二個,開始發願,發起廣大的菩提心,修習念佛叁昧,你要有一定的定課,執持名號,先從一心,…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