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净土十疑论》导读 第一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出假,再开始产生六度、四摄的实际行动。所以,我们不要把发愿跟实践搞在一起:初心的菩萨叫发愿,圣位的菩萨叫行动,这二个是有差别的。所以这个地方,智者大师讲得很清楚:你心中的愿望,跟你要付诸实践,这个地方是有它一定的标准。这个地方是先作一个总说,就是你要先认清楚你自己的身分;这以下把这个情况详细的加以说明,实践大悲心为什么要有阶位呢?

  这以下说明它的道理。看第二段,第二段当中有三小段,我们先看第一小段,请合掌:【故《智度论》云:具缚凡夫,有大悲心,愿生恶世,救苦众生者,无有是处。】身为一个具足缚,这个缚当然是烦恼,我们的心是被烦恼所系缚。我们为什么被烦恼所系缚呢?这个烦恼要我们干什么,我们只好干什么!我们没有办法去抗拒烦恼。我们的身口意是被烦恼所引导,所以说是缚。虽然我们心中有想要度化众生的悲愿,但是我们被烦恼所系缚,这样的一个凡位的菩萨,那发愿生生世世留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,是不可能做到的,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,这是能力的问题。

  这个地方,先引用龙树菩萨的《智度论》说明这一个问题点,这个问题没有说明理由,只把结果讲出来。这以下论文,智者大师针对这一点来解释,为什么凡夫菩萨不能留在五浊恶世的理由。我们看第二段:

  【何以故?恶世界,烦恼强,自无忍力,心随境转,声色所缚。自堕三涂,焉能救众生!】

  为什么一个凡夫菩萨,不能生生世世在五浊恶世行菩萨道呢?因为你所处的环境,这个外在的因缘,你所面对的众生,是一个烦恼特别刚强的众生,你面对的不是一些讲道理的众生,这些众生都是不讲道理的,都是习惯性的随顺情绪的,这第一个。

  第二个,你自己的内因也有问题,他不讲道理,你自己也没有我空、法空的忍力──这好了!对方也是情绪化,你也是情绪化,结果心随境转,声色所缚。我们内心当中不能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那只好向外攀缘,向外攀缘的结果,就一定受到外境的影响,心有所住即是非住。就是你心住在人事的因缘,这个人事对你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,被这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所系缚。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我们就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的干扰,那这个干扰有二个结果:第一个,你被这个杂染的因缘所干扰,就自堕三涂,焉能救众生!你生生世世流转,你刚好在哪一世当中遇到你的恶因缘,然后心随境转,就造恶业了。

  《楞严经》讲到一个公案──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,他过去跟阿难尊者是同时发菩提心的,跟阿难尊者二个是同学,他发菩提心发得很早,多生多劫的积福积慧,今生做一个王子。虽然他做一个王子,但是他的因缘不太好,他跟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前生结下恶因缘,很难解开的,他父亲看到他就生气,他父亲非常讨厌阿阇世王,当然阿阇世王也感受到这样的情况,然后加上提婆达多又从旁边的怂恿,说:你父亲对你怎么怎么的不好。糟糕了!前生就已经结下恶因缘,又遇到恶知识的牵引,所以就促成阿阇世王害父亲的行动表现出来──杀父的逆罪,就在这个菩萨的身口意现前了。大家都知道,阿阇世王是犯了逆罪,就是说阿阇世王虽然有大悲心,但是他内心当中,没有一种坚定的忍力,所以遇到恶因缘造罪了,造罪就到三恶道去了。这第一个,遇到恶因缘。

  第二个,遇到好因缘,但是这个好因缘不会持久。比如说,诶,你来生到三界当中,你遇到的都是比较好的因缘,我们看会是什么情况:

  【假令得生人中,圣道难得。或因施戒修福,得生人中,得作国王、大臣,富贵自在。纵遇善知识,不肯信用,贪迷放逸,广造众罪。乘此恶业,一入三涂,经无量劫;从地狱出,受贫贱身,若不逢善知识,还堕地狱。】

  就是说我在三界当中,我也不一定会遇到怨家,有时候遇到的是好因缘?是的,我们看第二种情况。说你来生的时候,都是遇到一些清净的好因缘、三宝的因缘;但是在人道当中,特别是末法时代,圣道难得。诸位可能会感觉得到,愈到末法时候,你修学圣道的机会愈难成就,如果诸位有出家十年以上,就会有这种感觉。就是你刚出家的时候,感觉修学圣道比较容易,愈到后面,那个环境愈难具足。不能修学圣道怎么办呢?只好修人天福报,因为你没有办法修学圣道,那修人天福报,或因布施、持戒,以这种人天的善福,生在人中,因为过去的善业,或者作大国王、大臣,或者作大富长者,富贵自在。在这样一种国王权势跟名利现前的时候,你遇到善知识的教化,不肯信用。一个人居在权位、财富当中,生命当中有自我意识的人,在福报现前的时候,很容易产生高慢,这个时候对佛法就不再产生谦卑、就不再信受奉行了,因为他的心被高慢心所蒙蔽。

  不能信受佛法怎么办呢?

  贪迷放逸,广造众罪。一个人不能随顺佛法的道理,只好随顺自己的感觉,跟着感觉走;跟着感觉走的结果,就是放逸;放逸的结果,就是广造杀盗淫妄的罪业。这种恶业,就使令一个人堕入到三恶道当中,经过无量劫的时间,即使把罪业受完了,从刀山油锅的地狱出来,得到人身,也是一个卑贱之身;假设在那个时候,还是不能遇到佛法,又会继续造业、堕落。所以说我们在三界当中,就算你暂时不造罪业,你有这个善业的力量,福报现前的时候,也是容易造罪。我们作一个总结:【如此轮回,至于今日,人人皆如是。此名难行道也。】

  这个就是在三界轮回当中,最大的一个悲哀。我们在过去的生命当中,我们的历史不断的重复。什么叫历史?就是二种情况:第一个,我们罪业起现行,在苦恼当中,一般有善根的人,在这个时候起惭愧心:诶,我福报享尽了、我罪业现前了、我苦恼的果报现前了。这个时候起惭愧心,开始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,这是第一种情况。

  好,你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,罪业消了以后,福报现前;开始放逸,把福报享尽,开始苦恼;又开始起惭愧心、又开始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;到了一段时间,福报现前,又开始迷失自己,又开始放逸:我们过去的人生就是这样。哪一个人在富贵当中,能够看得破的?很少!就是不断的快乐痛苦、痛苦快乐,不断的在那个地方流转。这个就是诸佛菩萨,不同意一个凡夫的菩萨──就是习惯性随顺妄想而转的菩萨,他不同意我们在三界流转的原因。这样子,该怎么办呢?不能在三界流转,那该怎么办呢?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:

  【凡夫无力,唯得专念阿弥陀佛,使成三昧,以业成故,临终敛念得生,决定不疑。见弥陀佛,证无生忍已,还来三界,乘无生忍船,救苦众生,广施佛事,任意自在。】

  我们身为一个没有我空、法空般若智慧的凡位菩萨,你要知道,你现在要做的,绝对不是在三界当中度众生,这个事情不是你现在该做的。那你说:我现在该做什么事呢?【唯得专念阿弥陀佛】,使令成就一心不乱,把今生剩余的几十年光阴,好好的成就净业,净业成故,临终的时候正念现前往生,到阿弥陀佛的地方,亲见阿弥陀佛,乃至亲近十方诸佛,在内心当中,成就无生忍的圣道,诶,这个时候,你要度化众生,这个时间就到了,还来三界,乘无生忍船。这个时候,你来三界,不是来三界游泳,这个生死大海当中,你有一艘船,你不在被生死大海所漂溺。这个时候,你坐在船上,把这些过去有缘的众生,乃至无缘的众生,全部救到你的船上。怎么办呢?广施佛事,任意自在。你有种种的方便,你盖一间讲堂、盖一间念佛堂,都好。这个地方,很多人疑惑:我们内心当中有智慧跟慈悲,有时候这二个经常矛盾,到底我是智慧比较重要?还是慈悲比较重要?

  你看我们在读经典,也是这样子讲。你读《法华经》,佛陀告诉我们:【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。】这个三界是一个大火,你在三界当中有一些美好的资具,你还是没有离开大火,你对三界害怕。但是你读《华严经》,那是不同的口气了:【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,……是故菩提属于众生。】诶,菩提是在众生当中成就,所以你不能舍离众生。

  所以有时候,我们智慧跟慈悲经常矛盾。龙树菩萨在《智度论》上说:【菩萨道有二种:一者般若波罗蜜道,二者方便道。】就是说,如果你是初地之前的菩萨,要偏重般若道,般若道的重点是以智慧来引导慈悲,这个时候偏重智慧。初地以后的菩萨,以慈悲来引导智慧。这样你就知道你这个心要怎么调和。

  在清朝,有一个叫王鼎实的居士,这个公案是出自于《净土三要》。王鼎实居士,他生长在一个士大夫的家庭,他的父亲是做官的、他的祖父也做官,在这种士大夫的家族当中,也就苦读圣贤之书。到十六岁的时候,参加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考试,那个考试类似秀才,他离开家乡,到亲戚的地方住。考试考完以后,他考得非常好,公布上榜了,十六岁就考上功名,这是很难得的。考上功名以后,他的亲戚就为他办一个庆祝的宴会,大家一起喝酒非常的欢喜。到第二天,这个王居士就生病了,生病生得很重,他就把亲戚叫过来,他说:我的生命要结束了,而且他还知道前生的因缘。我在生病做梦当中,我看到前生。他说:我前生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,我还是一个做执事的法师(看那个意思,好像是做当家、或者知客),我平常除了自己用功、拜佛以外,我对信众是很慈悲的接引;但是我在做知客或当家的时候,跟众生在互动当中,有二个问题出现,虽然我起了大悲心,但是这个大悲心里面有二种有漏的业力:第一个,我看到那些考上功名的人做了官,很高兴的回到寺庙来还愿,我心生爱慕;第二个,我看到那些有钱的富贵人家、那些员外,坐好车子、穿好衣服,他们来寺庙上香的时候,我也是心生爱慕:我的心有二种的爱慕,所以我今生来酬偿这个业力,第一生先投生求取功名,第二生将要投生在富贵的…

《《净土十疑论》导读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