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出假,再開始産生六度、四攝的實際行動。所以,我們不要把發願跟實踐搞在一起:初心的菩薩叫發願,聖位的菩薩叫行動,這二個是有差別的。所以這個地方,智者大師講得很清楚:你心中的願望,跟你要付諸實踐,這個地方是有它一定的標准。這個地方是先作一個總說,就是你要先認清楚你自己的身分;這以下把這個情況詳細的加以說明,實踐大悲心爲什麼要有階位呢?
這以下說明它的道理。看第二段,第二段當中有叁小段,我們先看第一小段,請合掌:【故《智度論》雲:具縛凡夫,有大悲心,願生惡世,救苦衆生者,無有是處。】身爲一個具足縛,這個縛當然是煩惱,我們的心是被煩惱所系縛。我們爲什麼被煩惱所系縛呢?這個煩惱要我們幹什麼,我們只好幹什麼!我們沒有辦法去抗拒煩惱。我們的身口意是被煩惱所引導,所以說是縛。雖然我們心中有想要度化衆生的悲願,但是我們被煩惱所系縛,這樣的一個凡位的菩薩,那發願生生世世留在五濁惡世救度衆生,是不可能做到的,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,這是能力的問題。
這個地方,先引用龍樹菩薩的《智度論》說明這一個問題點,這個問題沒有說明理由,只把結果講出來。這以下論文,智者大師針對這一點來解釋,爲什麼凡夫菩薩不能留在五濁惡世的理由。我們看第二段:
【何以故?惡世界,煩惱強,自無忍力,心隨境轉,聲色所縛。自墮叁塗,焉能救衆生!】
爲什麼一個凡夫菩薩,不能生生世世在五濁惡世行菩薩道呢?因爲你所處的環境,這個外在的因緣,你所面對的衆生,是一個煩惱特別剛強的衆生,你面對的不是一些講道理的衆生,這些衆生都是不講道理的,都是習慣性的隨順情緒的,這第一個。
第二個,你自己的內因也有問題,他不講道理,你自己也沒有我空、法空的忍力──這好了!對方也是情緒化,你也是情緒化,結果心隨境轉,聲色所縛。我們內心當中不能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那只好向外攀緣,向外攀緣的結果,就一定受到外境的影響,心有所住即是非住。就是你心住在人事的因緣,這個人事對你就會産生一定的影響,被這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所系縛。也就是說我們沒有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我們就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的幹擾,那這個幹擾有二個結果:第一個,你被這個雜染的因緣所幹擾,就自墮叁塗,焉能救衆生!你生生世世流轉,你剛好在哪一世當中遇到你的惡因緣,然後心隨境轉,就造惡業了。
《楞嚴經》講到一個公案──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阇世王,他過去跟阿難尊者是同時發菩提心的,跟阿難尊者二個是同學,他發菩提心發得很早,多生多劫的積福積慧,今生做一個王子。雖然他做一個王子,但是他的因緣不太好,他跟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前生結下惡因緣,很難解開的,他父親看到他就生氣,他父親非常討厭阿阇世王,當然阿阇世王也感受到這樣的情況,然後加上提婆達多又從旁邊的慫恿,說:你父親對你怎麼怎麼的不好。糟糕了!前生就已經結下惡因緣,又遇到惡知識的牽引,所以就促成阿阇世王害父親的行動表現出來──殺父的逆罪,就在這個菩薩的身口意現前了。大家都知道,阿阇世王是犯了逆罪,就是說阿阇世王雖然有大悲心,但是他內心當中,沒有一種堅定的忍力,所以遇到惡因緣造罪了,造罪就到叁惡道去了。這第一個,遇到惡因緣。
第二個,遇到好因緣,但是這個好因緣不會持久。比如說,诶,你來生到叁界當中,你遇到的都是比較好的因緣,我們看會是什麼情況:
【假令得生人中,聖道難得。或因施戒修福,得生人中,得作國王、大臣,富貴自在。縱遇善知識,不肯信用,貪迷放逸,廣造衆罪。乘此惡業,一入叁塗,經無量劫;從地獄出,受貧賤身,若不逢善知識,還墮地獄。】
就是說我在叁界當中,我也不一定會遇到怨家,有時候遇到的是好因緣?是的,我們看第二種情況。說你來生的時候,都是遇到一些清淨的好因緣、叁寶的因緣;但是在人道當中,特別是末法時代,聖道難得。諸位可能會感覺得到,愈到末法時候,你修學聖道的機會愈難成就,如果諸位有出家十年以上,就會有這種感覺。就是你剛出家的時候,感覺修學聖道比較容易,愈到後面,那個環境愈難具足。不能修學聖道怎麼辦呢?只好修人天福報,因爲你沒有辦法修學聖道,那修人天福報,或因布施、持戒,以這種人天的善福,生在人中,因爲過去的善業,或者作大國王、大臣,或者作大富長者,富貴自在。在這樣一種國王權勢跟名利現前的時候,你遇到善知識的教化,不肯信用。一個人居在權位、財富當中,生命當中有自我意識的人,在福報現前的時候,很容易産生高慢,這個時候對佛法就不再産生謙卑、就不再信受奉行了,因爲他的心被高慢心所蒙蔽。
不能信受佛法怎麼辦呢?
貪迷放逸,廣造衆罪。一個人不能隨順佛法的道理,只好隨順自己的感覺,跟著感覺走;跟著感覺走的結果,就是放逸;放逸的結果,就是廣造殺盜淫妄的罪業。這種惡業,就使令一個人墮入到叁惡道當中,經過無量劫的時間,即使把罪業受完了,從刀山油鍋的地獄出來,得到人身,也是一個卑賤之身;假設在那個時候,還是不能遇到佛法,又會繼續造業、墮落。所以說我們在叁界當中,就算你暫時不造罪業,你有這個善業的力量,福報現前的時候,也是容易造罪。我們作一個總結:【如此輪回,至于今日,人人皆如是。此名難行道也。】
這個就是在叁界輪回當中,最大的一個悲哀。我們在過去的生命當中,我們的曆史不斷的重複。什麼叫曆史?就是二種情況:第一個,我們罪業起現行,在苦惱當中,一般有善根的人,在這個時候起慚愧心:诶,我福報享盡了、我罪業現前了、我苦惱的果報現前了。這個時候起慚愧心,開始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,這是第一種情況。
好,你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,罪業消了以後,福報現前;開始放逸,把福報享盡,開始苦惱;又開始起慚愧心、又開始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;到了一段時間,福報現前,又開始迷失自己,又開始放逸:我們過去的人生就是這樣。哪一個人在富貴當中,能夠看得破的?很少!就是不斷的快樂痛苦、痛苦快樂,不斷的在那個地方流轉。這個就是諸佛菩薩,不同意一個凡夫的菩薩──就是習慣性隨順妄想而轉的菩薩,他不同意我們在叁界流轉的原因。這樣子,該怎麼辦呢?不能在叁界流轉,那該怎麼辦呢?我們看第叁段的總結:
【凡夫無力,唯得專念阿彌陀佛,使成叁昧,以業成故,臨終斂念得生,決定不疑。見彌陀佛,證無生忍已,還來叁界,乘無生忍船,救苦衆生,廣施佛事,任意自在。】
我們身爲一個沒有我空、法空般若智慧的凡位菩薩,你要知道,你現在要做的,絕對不是在叁界當中度衆生,這個事情不是你現在該做的。那你說:我現在該做什麼事呢?【唯得專念阿彌陀佛】,使令成就一心不亂,把今生剩余的幾十年光陰,好好的成就淨業,淨業成故,臨終的時候正念現前往生,到阿彌陀佛的地方,親見阿彌陀佛,乃至親近十方諸佛,在內心當中,成就無生忍的聖道,诶,這個時候,你要度化衆生,這個時間就到了,還來叁界,乘無生忍船。這個時候,你來叁界,不是來叁界遊泳,這個生死大海當中,你有一艘船,你不在被生死大海所漂溺。這個時候,你坐在船上,把這些過去有緣的衆生,乃至無緣的衆生,全部救到你的船上。怎麼辦呢?廣施佛事,任意自在。你有種種的方便,你蓋一間講堂、蓋一間念佛堂,都好。這個地方,很多人疑惑:我們內心當中有智慧跟慈悲,有時候這二個經常矛盾,到底我是智慧比較重要?還是慈悲比較重要?
你看我們在讀經典,也是這樣子講。你讀《法華經》,佛陀告訴我們:【叁界無安,猶如火宅,衆苦充滿,甚可怖畏。】這個叁界是一個大火,你在叁界當中有一些美好的資具,你還是沒有離開大火,你對叁界害怕。但是你讀《華嚴經》,那是不同的口氣了:【一切衆生而爲樹根,諸佛菩薩而爲華果,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,……是故菩提屬于衆生。】诶,菩提是在衆生當中成就,所以你不能舍離衆生。
所以有時候,我們智慧跟慈悲經常矛盾。龍樹菩薩在《智度論》上說:【菩薩道有二種:一者般若波羅蜜道,二者方便道。】就是說,如果你是初地之前的菩薩,要偏重般若道,般若道的重點是以智慧來引導慈悲,這個時候偏重智慧。初地以後的菩薩,以慈悲來引導智慧。這樣你就知道你這個心要怎麼調和。
在清朝,有一個叫王鼎實的居士,這個公案是出自于《淨土叁要》。王鼎實居士,他生長在一個士大夫的家庭,他的父親是做官的、他的祖父也做官,在這種士大夫的家族當中,也就苦讀聖賢之書。到十六歲的時候,參加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考試,那個考試類似秀才,他離開家鄉,到親戚的地方住。考試考完以後,他考得非常好,公布上榜了,十六歲就考上功名,這是很難得的。考上功名以後,他的親戚就爲他辦一個慶祝的宴會,大家一起喝酒非常的歡喜。到第二天,這個王居士就生病了,生病生得很重,他就把親戚叫過來,他說:我的生命要結束了,而且他還知道前生的因緣。我在生病做夢當中,我看到前生。他說:我前生是一個鏡山寺的老和尚,我還是一個做執事的法師(看那個意思,好像是做當家、或者知客),我平常除了自己用功、拜佛以外,我對信衆是很慈悲的接引;但是我在做知客或當家的時候,跟衆生在互動當中,有二個問題出現,雖然我起了大悲心,但是這個大悲心裏面有二種有漏的業力:第一個,我看到那些考上功名的人做了官,很高興的回到寺廟來還願,我心生愛慕;第二個,我看到那些有錢的富貴人家、那些員外,坐好車子、穿好衣服,他們來寺廟上香的時候,我也是心生愛慕:我的心有二種的愛慕,所以我今生來酬償這個業力,第一生先投生求取功名,第二生將要投生在富貴的…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