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一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家庭。

  在《淨土叁要述義》後面,作者對這個王鼎實居士作一個評論說:一生的勤苦修學,只得二世的安樂,豈不哀哉!你看他一生的勤苦修學,結果因爲心生愛慕,就流轉了。流轉以後,這二生的安樂福報享盡以後,後面就開始顛倒了,罪業就要起現行了。這個地方就是說,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上求佛道跟下化衆生,凡位的菩薩要偏重在親近十方諸佛,剛開始不是要你去親近衆生。這個地方就是說,我們往生淨土,心中沒有舍離衆生,只是把度化衆生的行動規劃在往後,這個地方要注意。

  二甲二、舍此求彼疑

  乙一、征問

  這個“此”指的是娑婆世界,“彼”指的是極樂世界,就是往生淨土,是棄“舍”娑婆,追“求”極樂,有所“舍”、有所“求”,這樣子就産生了疑惑。我們看疑惑的意思是什麼:【諸法體空,本來無生,平等寂滅;今乃舍此求彼,生西方彌陀淨土,豈不乖理哉?】又經雲:【若求淨土,先淨其心,心淨故即佛土淨。】此雲何通?前面是講到菩薩的智慧跟慈悲之間偏重的懷疑,這個地方是講理觀跟事修的懷疑。

  我們先講理觀。一個菩薩入平等真如觀的時候,他看到整個生命的相貌是諸法體空,這個諸法包括十法界的染淨因果──造善得安樂的果報、造惡得痛苦的果報,當我們入真如觀的時候,這個本性是空寂的。什麼叫空寂呢?就是【本來無生,平等寂滅】,它的體性是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,所以在平等的空性當中,觀察這些染淨的因果,是沒有對立的──沒有好壞的對立、沒有快樂跟痛苦的對立,完全是一種平等的寂滅相。那一個菩薩應該經常入平等觀才對,你怎麼能夠舍離娑婆世界,而追求極樂世界,心中産生一種取舍之心?這種取舍之心,就乖違了大乘平等不二的真如──就是以理來妨礙我們的事,這是第一個。

  第二個,再引《維摩經》上說:你想要求生淨土,應該怎麼做呢?先淨其心,因爲只要心淨,你當下就是清淨的國土。這個地方是唯心淨土跟西方淨土之間的差異,這個地方的問有二段:第一個,我們求生淨土,違背了平等不二的道理;第二個,求生淨土,違背了唯心淨土的道理:這個地方,都是以理來難事。我們看智者大師怎麼回答:

  乙二、釋疑

  釋有二義:一者總答,二者別答。總答者,汝若言:求生西方彌陀淨土,則是舍此求彼,不中理者。汝執住此,不求西方,則是舍彼著此,此還成病,不中理也。回答有二個:第一段,先作一個簡略的回答;第二段再詳細的回答。我們先看簡略的回答,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先設問,先提出一個問;第二個再正式的回答。我們看問的地方:你前面說求生西方彌陀淨土,是舍此求彼,我們心中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,有所厭離、有所欣求,這樣子違背了二空平等之理。這樣子講的話,你對這個平等之理産生執著,那我一

  定不求生淨土,換句話說,你也是舍離極樂,執著娑婆,這樣子也是有所求、有所舍,也是不合乎道理的。

 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前面的問題是慈悲跟智慧的調和,這個地方是理觀跟事修的配合。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你的目標跟過程不能混亂。你說:诶,【衆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】,這個叫做四弘誓願,這個叫做你的目標;但是你實踐的時候,你不可能衆生無邊誓願度,不可能,你是先度有緣的衆生。所以說,你在修理觀的時候,觀察一切法──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,那是目標;但是你修行怎麼能夠說不垢不淨呢?你修行是要斷除汙垢、追求清淨,是有所斷、有所追求!只要落入修行,一定是對立法,這叫對治悉檀。你在打坐的時候,入真如觀,那是不能有對立的,內心是平等的,那是一種目標、那是一個意境,是你最後的一個目標。但是你的過程,你持戒,你說不垢不淨,那你怎麼持戒呢?你持戒要判定──這個是過失相、這個是功德相,過失相要盡量減少、功德相要盡量增加,有所斷、有所修。

 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,你從痛苦的此岸到安樂的彼岸,要坐船;但是你坐這艘船到達目的地的時候,這艘船就不用了。你的過程如果沒有這艘船,你就到不了彼岸,雖然船不是彼岸,但是船能夠引導你到彼岸。坐船叫做過程,到了彼岸就不需要船了,這個彼岸就是理觀,你的目的地。雖然我持戒、我斷惡修善,但是我很清楚──我真正的目標是離開斷惡修善,但是我現在必須要斷惡修善。

  有一個法師問一個禅師說:你們禅宗都是不持戒的。這個禅師說:你怎麼知道我們不持戒呢?你看六祖大師說:【心平何勞持戒。】那個禅師說:那你心平了沒有?他說:我的心還沒有平。嘿,趕快去持戒。他沒有告訴你不要持戒,他說:如果你心平了──別人觸惱你,你心不動;別人贊歎你,你也不動:你的心平等,沒有愛憎取舍,我不會喜歡順境、厭惡逆境,你的心完全是平等,你不須要靠持戒,你自然持戒,這個持戒的方法對你是不需要的。但是我們爲什麼要持戒呢?因爲我們不平等。我們看到親屬起歡喜心,看到怨家起厭惡心,所以我們非常須要持戒,我們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衆生,必需有戒法的攝受。

  所以我希望大家,目標跟過程不要混爲一談,不要用理體來妨礙事修。這個地方先作一個總答,下面會詳細的說明。好,我們先休息十分鍾。

  

  
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