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卷
好,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叁頁,這個地方是講到甲二、舍此求彼疑。
前面的疑惑是講到菩薩慈悲跟智慧的問題;這個地方的疑惑,是講到菩薩在修行當中,理觀跟事修相互沖突的問題。
這個地方的大意是說:我們在修理觀的時候是平等的,當我們觀察我空、法空真理的時候,我們思惟【心空如太空,豁然無可觸,一真法界中,寂照常安住】。所以我們在修空觀的時候,是進入到一真法界,也就是說我們從一種對立的法界,回歸到一個一分法的平等法界,在這個法界當中,沒有娑婆世界可以厭離,也沒極樂世界好追求,也沒持戒跟不持戒的問題,這種對立的問題通通沒有,那是我們進入叁昧的時候。
但是當我們從真如叁昧出來的時候,我們又回到一個二分法的法界,持戒跟破戒的對立,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對立,這個時候就要善知取舍。所以我們不要用修觀的意境,來混濫現實的生活,理觀跟事修是不能混爲一談的。你進入理觀的時候,那個法界是平等的;你從理觀出來的時候,現實是一個對立的世界:所以你要把理跟事弄清楚。
好,這個地方是理跟事的相互作用,我們看第二個別答,別答當中分成叁小段,我們先看第一小段:【二別答者,夫不生不滅者:
于生緣中,諸法和合,不守自性,求于生體,亦不可得!】
我們在修平等的真如觀時,我們會從一個對立的世界,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世界。這個不生不滅是二句話:不生是一句話,不滅又是一句話。一般來說,我們經常活在生,存在;滅,不存在。這個東西存在了,你的生命體存在、你的生命體不存在,什麼東西都是存在跟不存在的對立。那你入了真如觀的時候,你是存在也不可得、不存在也不可得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這個不生不滅的道理,是從哪裏去體驗的呢?就是在這個生滅因緣當中,你看到一切法因緣的和合,它這個時候就不守在自性空的真理,就顯現如夢如幻的現象出來。雖然有它現象的作用,但是它自性的本體是不可得的,所以這個空性是從緣起當中觀空的,不能說離開緣起觀空。就是說什麼叫空?你看到它──生也沒有真正的生,滅也沒有真正的滅,所謂的生是因緣生,滅也是因緣滅,從本性來說它是不可得,這個道理叫做不生不滅。
好,第二段就詳細說明。【此生生時,無所從來,故名不生;不滅者,諸法散時,不守自性,言我散滅,此散滅時,去無所至,故言不滅。】
我們講不生不滅這個道理,我們要先看事相,就是你要了解不生不滅,你要了解什麼是生,什麼是滅。我們先看什麼是生?
【此生生時,無所從來,故名不生。】剛剛我們上課的時候,維那師敲磬,大家聽到聲音的存在,聲音生起來。那爲什麼會有聲音呢?諸法和合嘛,因爲有這個磬,有能敲的磬槌,然後敲這個磬,二個和合,這個時候,這個聲音,從沒有當中,突然間生,本無今有,顯現出來。但是這個生,你怎麼知道它是生即無生呢?因爲它無所從來。如果這個聲音,是有真實的自體,它一定有一個來的處所,它不會突然間來,它一定有它的處所。那你問說:剛剛我們沒有敲磬之前,聲音還沒有出來之前,它在哪裏?它潛伏在哪裏?找不到。既然它沒有一個來處,所以它是無生,它是自性空。
什麼叫不滅呢?【諸法散時,不守自性,言我散滅,此散滅時,去無所至,故言不滅。】你現在去聽磬的聲音,已消失掉了。那你說磬的聲音,剛剛還在啊?現在這個聲音跑哪裏去呢?找不到了。去無所至,所以我們講不滅。也就是說,生只是一個因緣的和合相,我們安立做生;所謂的滅是因緣的破壞相,我們叫滅:從本性來說,沒有真實的生、也沒有真實的滅可得。因爲它都是一個因緣相,因緣的和合,我們安立做生;因緣的壞滅,我們安立做滅,是這樣子的。就是這個生滅的相,它是自性空的,所以安立做不生不滅,你不能離開因緣所生法來談真理,所謂的真理,是約著因緣所生法而安立的,就講這個道理。
以下第叁段就簡別過非:【非謂因緣生外,別有不生不滅;亦非不求生淨土,喚作無生。《維摩經》雲:雖知諸佛國,及與衆生空,而常修淨土,教化諸群生。】
所以我們在修空觀的時候,要切記不要離開因緣所生法,而另外追求一個不生不滅的理體,就是你把因緣所生法跟真理切開來,這樣是不對的。因爲這個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這二個是分不開的,一個是約諸法的本體,一個是約諸法的作用,所以你不是說不求生淨土就叫作無生。你不求生淨土,你在娑婆世界,你也是一個執著。你說求生淨土是執著,那你在娑婆世界也是執著!
所以《維摩經》上說: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,是看到清淨國土是空,衆生雜染的國土也是空,雖然看到諸佛的國土跟衆生的國土都是自性空;但是從因緣上,也不妨礙菩薩廣修淨土,成就自力的功德,廣泛的度化衆生,成就利他的功德。觀一切法空,但是不妨礙它的作用。你不妨觀娑婆世界是空,也不妨觀察極樂世界是自性空,但是你照樣求生淨土。爲什麼?因爲諸法皆空,因果不空、作用不空,作用是不能講空的。你一個人空掉因緣、空掉作用,那是斷滅空,你空只能空掉它的自體。
上次我們講文昌帝君的故事,文昌帝君他的生命有叁個階段:你看他十七世做一個士大夫,一個知書達理的讀書人;十七世以後做一個尊貴的國王,到趙王如意的時候,一個人福報現前,就會跟人家産生瓜葛,有所求嘛,然後就跟呂後結下惡因緣,結果起了煩惱;第叁生就變成一條大蟒蛇,就開始造惡業了,後來就招感全身是蟲來咬他的身體。文昌帝君現在可能是一個大菩薩,假設文昌帝君他現在是一個大菩薩,他回顧他的過去──自性空;但是在他的過去當中,每一個自性空當中,所留下的作用是不空的。他曾經做過十七世的士大夫,現在他回顧是畢竟空,因爲去無所止,不曉得跑到哪裏去了;但是他累積那些讀書的善根、智慧的善根不空,是不是?他曾經做過大蟒蛇,之後造的那些殺業也不空,他以後即使是一個聖人,也要爲他的罪業付出代價。當然聖人在受果報的時候,沒有痛苦,沒有痛苦是一回事,只要你過去的殺業在,就算你是一個聖人,你照樣要受這個如夢如幻的痛苦果報,這個因果是不能空的。
我們要把空跟有分開來看,比如說你拜佛,你在拜佛的過程當中,身業的禮拜、口業的贊歎、意業的歸依,身口意這樣的造作,它是不是生滅變異的?你也可以說拜佛的本性是空,因爲它是生滅法,你看你拜完佛以後,那個拜佛跑到哪裏去了?找不到,那個影像找不到。但是這個拜佛,在你的生命當中,累積了一種功能、一種潛伏的功能,那個功能不能講空,它會引導你的生命趨向安樂的果報,這種潛伏的功能你不能講空。比如說你造了殺業,你殺死一只螞蟻,你在殺的過程當中,是生滅法,刹那刹那生滅;但是你造完以後,累積在你心中的那個功能是不空的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諸法皆空,因果不空,這個地方你要清楚,你不能以理礙事。所以菩薩雖知諸佛國,及與衆生空,菩薩他也知道淨土是自性空、娑婆世界也是自性空,但是他還是熾然的求生淨土、熾然的廣度衆生,這二個沒有障礙的,理不障礙事,事也不障礙理。這個地方,大家要好好體會。這個地方,說明往生淨土是不違背二空真如之理的,因爲一個是理、一個是事,這二個是沒有沖突的。
下一段就說明唯心淨土的問題,這當中有叁小段,我們先看第一小段:【諸佛說法,常依二谛,不壞假名,而說諸法實相。】
這個地方是一個簡略的說明。說佛陀在解釋生命現象的時候,他把生命分成二部分:一個是講真谛,一個是講俗谛。佛陀在解釋生命的時候,往往是把生命分成:一個是體性,一個是作用。所以我們在講體性的時候,要怎麼講呢?要不壞假名,而說二空之相。你說一切法空,但是在空中,你不能違背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這個因果是不空的,你這樣的空才是真實的空,空不能破壞因果的作用,就是你這個真谛不能破壞俗谛,這個真谛才是真的真谛。
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就可以看下一段,第二段就說明什麼叫做唯心淨土的道理:【智者熾然求生淨土,達生體不可得,即是真無生,此謂心淨故,即佛土淨。愚者,爲生所縛,聞生即作生解,聞無生即作無生解,不知生者即是無生,無生即是生。】
從二谛圓融的角度,什麼叫做唯心淨土呢?說一個真實通達空性的人,他的心情是熾然的求生淨土,他明明知道娑婆世界是空,但是他非常的厭惡娑婆世界。爲什麼呢?雖然生體不可得,但是作用,娑婆世界它所帶動的這些雜染的作用,這一部分是不空的,這樣才是真正的無生。
所以說,心淨故即佛土淨,這句話是說心淨則佛土淨。你想要到清淨的國土去,你一定要淨化你的內心,你想要跟彌陀感應道交,不是你佛號念得很多就能感應道交,你的內心一大堆顛倒、妄想,你怎麼求生淨土呢?佛陀的心是清淨的,你的心是顛倒的,這二個怎麼能夠感應在一起呢?本質不一樣嘛!所以爲什麼往生淨土,一定要正念分明。
我們不要求你的業跟佛陀的業完全一樣,這樣子強人所難,因爲佛陀修了叁大阿僧祇劫,我們才修多久!所以往生淨土,我們不強調業相同,但是強調你的念頭跟佛陀的念要相隨順,起碼!比如說我跟他心心相印,那你們二個本質不相應,能夠心心相印嗎?你的心是雜染的、顛顛倒倒的,佛陀是清淨的,這二個怎麼相應呢?你說!所以說你一定要心淨,你才能夠正念分明、才能夠感招彌陀的本願攝受,所以求生淨土。所以心淨故即佛土淨,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──莫向外求。
莫向外求不是叫你不求,你說:诶,莫向外求,那我什麼都不求了。那你也錯了,它告訴你要求,但是向內去栽培你的信願行,向這個地方求,不要一天到晚做一些表面的工作。所以唯心淨土的意思,不是說叫你不求生淨土,而是告訴你不…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