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要向外去追求,淨土在你的內心,你要把你心中的信、願、持名栽培好,你自然感應道交,所以我們要知道唯心淨土的意思,就是要你莫向外求。
下面就簡別過非。一個愚癡的人,爲生所縛,聞生即作生解,有些人講求生淨土,就對因緣所生法産生執著了,聞生,看到因緣法就向外追求,這個人是執有。這個人會求生淨土,一般都是向外追求的,佛號會念得很多,但是心中的煩惱顛倒,從來不對治,還是心作佛、是心是心隨妄轉,他以爲把佛號累積起來,就可以跟彌陀感應道交了,這個錯了。感應道交,不是以佛號的多寡,是在于你臨終的時候是不是能夠正念分明。所以說,執著有相的人,在有相上産生執著。
執著空性的人說:哦,莫向外求,那我什麼都不求了。那這樣子也不對,它沒有告訴你不求,它告訴你莫向外求,所以執著空的人,就什麼都不求。那這二個都偏一邊了,所以不知道生者即是無生,無生即是生。佛陀講緣起,是因爲它性空,所以緣起;佛陀說性空,因爲它性空,所以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:所以這個空跟有是一體兩面。這一段是簡別過非,第叁段就說明邪見産生的過失。
【不達此理,橫相是非,嗔他求生淨土,幾許誤哉!此則是謗法罪人,邪見外道也!】
我們一個修大乘佛法的人,不能把理觀跟事修加以調和,只是一味的執著空性,來否定事相上的對治,這樣子就錯亂整個四聖法界的清淨緣起,看到別人求生淨土加以譏嫌,這種的過失,結果變成謗法罪人,因爲你辜負阿彌陀佛依止大悲心創造淨土的一片苦心,你也喪失讓衆生得度的一個好因緣,那這樣子就是邪見外道,自誤而誤人了。
如果有人受持《法華經》,你會對《法華經》裏面的一段經文印象深刻──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。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要消滅心中的無明妄想,一定要悟入真實相,一個要明白道理才能夠消滅顛倒。
我們都喜歡真實相,但是你不能忽略了方便門。所以你看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智者大師親口說:《法華經》最重要的是〈方便品〉。他說:沒有〈方便品〉,所有的開權顯實通通沒有意義。
〈方便品〉當中廣說整個修學的方便,其中有一句話講得最感動:【若人散亂心,入于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】你看這個佛法的方便!一個人,他一生從來沒有學佛,他經過一間寺廟,他還是散散亂亂的,他看到佛塔的莊嚴、看到佛像的莊嚴,合掌,稱一聲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他未來就會因爲跟叁寶結緣,生生世世生長在有叁寶的地方,然後受持叁歸五戒,然後受持菩薩戒,然後修習空觀、或者念佛到淨土去,最後成佛。你今天看到他成佛,當初他爲什麼成佛?他剛開始就是因爲來到寺廟,看到佛像,合掌。所以,你說他沒有這個過程,他會有這個結果嗎?所以智者大師說:我們不要老是在那邊講真實相,重點是──誰能夠掌握一個殊勝的方便門!你沒有掌握方便門,你根本沒有辦法進入真實相。
我們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,他在盧山東林寺做住持的時候,有一天他在大殿經行,有一個讀書人,這個讀書人是飽讀聖賢之書,在儒家是相當有名的讀書人,他來到寺廟大殿,古時候的讀書人他也讀佛法、看禅宗的語錄,非常憍慢。他看到慧遠大師說:佛門講諸法皆空,你們安立這些佛像幹什麼?慧遠大師說:沒有這些佛像,你就沒有辦法悟入空性;沒有住持叁寶,你就沒有辦法進入到理體叁寶。
慧遠大師這句話,剛好跟《法華經》的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相符合。
淨土宗十二祖徹悟禅師(又叫做夢東禅師),從小聰明好學,二十二歲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,他感到世間無常,覺得追求功名富貴沒有意思,二十二歲因爲病的因緣就出家了。出家以後,這個人不得了,看傳記上說,這個人可以說是宗乘教義兩融通,宗門當中,他廣泛的參訪臨濟宗的大師;教門當中,他通達唯識、天臺、楞嚴、法華。在他四十歲左右,他的師父(他的師父是臨濟宗的大師)往生了,就把寺廟交給他做住持。後來他將近五十歲的時候,遇到了淨土法門,他除了念佛以外,帶了很多的弟子念佛,最後他決定要離開臨濟宗的道場。他離開的時候,他的師兄弟就不滿說:師兄啊,當初師父把這個禅宗的法脈交給你,你要弘揚禅宗啊,你現在要離開這個地方,那我問一個問題,你能回答,我就讓你離開。他師兄說: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娑婆世界是夢幻泡影,極樂世界也夢幻泡影,那你有什麼好取舍的?你離開娑婆世界也是夢幻泡影,極樂世界也是夢幻泡影,那你爲什麼要舍此求彼呢?
徹悟祖師說:是的,這二個生命體都沒有離開無明妄想,都是活在妄想當中,但是這二個夢是不一樣的。他說:極樂世界是好夢、娑婆世界是一場惡夢,極樂世界是醒夢、娑婆世界是添夢。說你現在求生淨土,另外一個不求生淨土,二個人經過了一千年的時間──二個人都在做夢,是的;但是這二個夢産生的作用,是不同的。一個人在極樂世界的一千年當中,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,他的夢都是安樂的夢境;你在娑婆世界的夢境都是痛苦的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他在極樂世界所做的夢,他夢境出現的都是諸佛菩薩,它有醒夢的作用、有對治夢的作用;你在娑婆世界做的夢,都是跟那些苦惱的衆生,愛憎取舍、恩恩怨怨,不是報恩就是報怨,報恩的讓你産生貪愛、報怨的讓你産生嗔恨,結果你在叁界當中輪回,愈輪回愈糊塗了。同樣的是如夢如幻,但是這二個夢幻産生的作用是不一樣的。
我希望我們修學佛法,不要忽略了作用,我剛剛講那句話──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,方便門雖然不是真實相,但是你棄舍了方便門,你進不了真實相,這個就是爲什麼要舍此求彼的原因。因爲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這二個因緣法,對我們産生的引導作用是不同的。那這個地方是破除第二個疑惑,理跟事。從理來說,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理體是沒有差別的;從事相上來說,這二個國土,對我們産生的染淨、苦樂的作用,是千差萬別。
好,我們再看第叁個疑惑:二甲叁偏念一佛疑
乙一、征問
我現在知道求生淨土對我很重要,因爲我沒有這個方便門,我還真的進不了真實相;但是這個淨土很多,我爲什麼一定要選擇西方淨土呢?這當中的道理在哪裏呢?說我想求生淨土,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感覺上不是唯一的選擇,爲什麼要偏念一佛?我們看征問,請合掌:【十方諸佛,一切淨土,法性平等,功德亦等。行者普念一切功德,生一切淨土;今乃偏求一佛淨土,與平等性乖,雲何生淨土?】
淨土對一個凡位的菩薩來說是太重要了,我們從前面的學習,見佛聞法、親近善知識,對我們的確是很重要。這樣子講,在十方諸佛的清淨心,依止大悲願力所創造的國土,有很多很多,這麼多的淨土它的法性是平等的,它對我們産生滅惡生善的引導也是沒有差別。你說阿閦佛淨土也很好、藥師佛淨土也很好,你只要到那個地方去,都能夠使令我們滅惡生善,這個功德是一樣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修行者在因地的時候,應該要廣泛的、普遍的,來憶念一切諸佛的功德;所以在果地的時候,才能夠普遍的受生在一切的淨土,這樣功德才圓滿:在因地念一切佛,在果地生一切淨土,剛好跟佛陀的功德圓滿相隨順。那麼現在西方淨土的傳承,卻是要我們偏念一尊佛、偏生一佛淨土,感覺上跟平等的法性相違背了,那這樣子怎麼能夠求生淨土呢?這個地方就提出這個問。
乙二、釋疑
【一切諸佛土,實皆平等;但衆生根鈍,濁亂者多,若不專系一心一境,叁昧難成;專念阿彌陀佛,即是一相叁昧,以心專至,得生彼國。】
這個釋疑當中,其實有叁段:第一段是約著能念的心,約著衆生能念的心來解釋;第二段約著所念的佛,所念的佛有差異;第叁段作總結。首先我們看爲什麼要偏念一佛,這當中約著能念的心來說。理論上來說,一切諸佛的國土,都是從法身所變現的;既然是法身所變現,它當然是平等的。但是約著衆生的心念來說,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,因爲我們衆生的特性,根機愚鈍。什麼叫根機愚鈍呢?簡單的說,就是濁亂者多,就是我們內心不是汙濁就是散亂,汙濁指的是貪嗔的煩惱,散亂指的是胡思亂想。衆生這個濁亂的心,本身的問題、障礙就很多,假設在因地的時候,不能夠攝心專注在單一的所緣境,你今天念阿彌陀佛、明天念藥師佛、後天念普光佛(如果你已經成就叁昧了,那就不講了),你本身的心就很難專注,經常被濁亂心所幹擾,這個所緣境又不斷的變化,結果就很難達到一心不亂。
所以說,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告訴我們:專念阿彌陀佛,這樣子叫做一相叁昧。一相叁昧的意思就是說,它整個修行理論的基礎,就是以一念來抵萬念。你有很多很多的妄想,但是你就根據一個法、一個念頭來對治就好。
我們一般來說,多貪衆生不淨觀、多嗔衆生慈悲觀,每一個法有它的對治;但是淨土法門這個一相叁昧,就是不管你遇到什麼障礙,歸依阿彌陀佛,這樣一個以一念來抵萬念的法門,它的特點就是容易專注,容易專注就容易成就一心不亂,就容易跟彌陀感應道交,而得生彼國。也就是說,我們能念的心是這個的濁亂,你要廣泛的念一切佛,你實在是有余而力不足;所以你倒不如專心念一尊佛,你能夠因爲一心歸命,反而能夠成功。
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來說明,這個公案是出至于《念佛法要》,在清朝有一個居士叫錢翼山,這個錢翼山居士,他在城裏面開一間酒店,賣酒也賣肉(殺雞殺鴨),每天生意做得很好,所以殺了很多衆生。後來接觸佛法,也開始念佛,就感到這個殺生不好,就把酒店賣掉,做其他正當的生意,也很虔誠的念佛。念了幾年以後,突然間他最小的兒子死掉了,大家就譏嫌:你看,說造殺業不好,你看你造殺業的時候沒事,你現在開始念佛以後,你兒子死掉了!這個世間上哪有什麼感應道、哪有什麼佛菩薩可言!這個錢翼山他念佛,兒…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