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净土十疑论》导读 第二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要向外去追求,净土在你的内心,你要把你心中的信、愿、持名栽培好,你自然感应道交,所以我们要知道唯心净土的意思,就是要你莫向外求。

  下面就简别过非。一个愚痴的人,为生所缚,闻生即作生解,有些人讲求生净土,就对因缘所生法产生执着了,闻生,看到因缘法就向外追求,这个人是执有。这个人会求生净土,一般都是向外追求的,佛号会念得很多,但是心中的烦恼颠倒,从来不对治,还是心作佛、是心是心随妄转,他以为把佛号累积起来,就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了,这个错了。感应道交,不是以佛号的多寡,是在于你临终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正念分明。所以说,执著有相的人,在有相上产生执着。

  执着空性的人说:哦,莫向外求,那我什么都不求了。那这样子也不对,它没有告诉你不求,它告诉你莫向外求,所以执着空的人,就什么都不求。那这二个都偏一边了,所以不知道生者即是无生,无生即是生。佛陀讲缘起,是因为它性空,所以缘起;佛陀说性空,因为它性空,所以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:所以这个空跟有是一体两面。这一段是简别过非,第三段就说明邪见产生的过失。

  【不达此理,横相是非,嗔他求生净土,几许误哉!此则是谤法罪人,邪见外道也!】

  我们一个修大乘佛法的人,不能把理观跟事修加以调和,只是一味的执着空性,来否定事相上的对治,这样子就错乱整个四圣法界的清净缘起,看到别人求生净土加以讥嫌,这种的过失,结果变成谤法罪人,因为你辜负阿弥陀佛依止大悲心创造净土的一片苦心,你也丧失让众生得度的一个好因缘,那这样子就是邪见外道,自误而误人了。

  如果有人受持《法华经》,你会对《法华经》里面的一段经文印象深刻──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。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要消灭心中的无明妄想,一定要悟入真实相,一个要明白道理才能够消灭颠倒。

  我们都喜欢真实相,但是你不能忽略了方便门。所以你看《法华经》二十八品,智者大师亲口说:《法华经》最重要的是〈方便品〉。他说:没有〈方便品〉,所有的开权显实通通没有意义。

  〈方便品〉当中广说整个修学的方便,其中有一句话讲得最感动:【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。】你看这个佛法的方便!一个人,他一生从来没有学佛,他经过一间寺庙,他还是散散乱乱的,他看到佛塔的庄严、看到佛像的庄严,合掌,称一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。他未来就会因为跟三宝结缘,生生世世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,然后受持三归五戒,然后受持菩萨戒,然后修习空观、或者念佛到净土去,最后成佛。你今天看到他成佛,当初他为什么成佛?他刚开始就是因为来到寺庙,看到佛像,合掌。所以,你说他没有这个过程,他会有这个结果吗?所以智者大师说:我们不要老是在那边讲真实相,重点是──谁能够掌握一个殊胜的方便门!你没有掌握方便门,你根本没有办法进入真实相。

  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,他在卢山东林寺做住持的时候,有一天他在大殿经行,有一个读书人,这个读书人是饱读圣贤之书,在儒家是相当有名的读书人,他来到寺庙大殿,古时候的读书人他也读佛法、看禅宗的语录,非常憍慢。他看到慧远大师说:佛门讲诸法皆空,你们安立这些佛像干什么?慧远大师说:没有这些佛像,你就没有办法悟入空性;没有住持三宝,你就没有办法进入到理体三宝。

  慧远大师这句话,刚好跟《法华经》的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相符合。

 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(又叫做梦东禅师),从小聪明好学,二十二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,他感到世间无常,觉得追求功名富贵没有意思,二十二岁因为病的因缘就出家了。出家以后,这个人不得了,看传记上说,这个人可以说是宗乘教义两融通,宗门当中,他广泛的参访临济宗的大师;教门当中,他通达唯识、天台、楞严、法华。在他四十岁左右,他的师父(他的师父是临济宗的大师)往生了,就把寺庙交给他做住持。后来他将近五十岁的时候,遇到了净土法门,他除了念佛以外,带了很多的弟子念佛,最后他决定要离开临济宗的道场。他离开的时候,他的师兄弟就不满说:师兄啊,当初师父把这个禅宗的法脉交给你,你要弘扬禅宗啊,你现在要离开这个地方,那我问一个问题,你能回答,我就让你离开。他师兄说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,极乐世界也梦幻泡影,那你有什么好取舍的?你离开娑婆世界也是梦幻泡影,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,那你为什么要舍此求彼呢?

  彻悟祖师说:是的,这二个生命体都没有离开无明妄想,都是活在妄想当中,但是这二个梦是不一样的。他说:极乐世界是好梦、娑婆世界是一场恶梦,极乐世界是醒梦、娑婆世界是添梦。说你现在求生净土,另外一个不求生净土,二个人经过了一千年的时间──二个人都在做梦,是的;但是这二个梦产生的作用,是不同的。一个人在极乐世界的一千年当中,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他的梦都是安乐的梦境;你在娑婆世界的梦境都是痛苦的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,他在极乐世界所做的梦,他梦境出现的都是诸佛菩萨,它有醒梦的作用、有对治梦的作用;你在娑婆世界做的梦,都是跟那些苦恼的众生,爱憎取舍、恩恩怨怨,不是报恩就是报怨,报恩的让你产生贪爱、报怨的让你产生嗔恨,结果你在三界当中轮回,愈轮回愈糊涂了。同样的是如梦如幻,但是这二个梦幻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。

  我希望我们修学佛法,不要忽略了作用,我刚刚讲那句话──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,方便门虽然不是真实相,但是你弃舍了方便门,你进不了真实相,这个就是为什么要舍此求彼的原因。因为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这二个因缘法,对我们产生的引导作用是不同的。那这个地方是破除第二个疑惑,理跟事。从理来说,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理体是没有差别的;从事相上来说,这二个国土,对我们产生的染净、苦乐的作用,是千差万别。

  好,我们再看第三个疑惑:二甲三偏念一佛疑

  乙一、征问

  我现在知道求生净土对我很重要,因为我没有这个方便门,我还真的进不了真实相;但是这个净土很多,我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西方净土呢?这当中的道理在哪里呢?说我想求生净土,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感觉上不是唯一的选择,为什么要偏念一佛?我们看征问,请合掌:【十方诸佛,一切净土,法性平等,功德亦等。行者普念一切功德,生一切净土;今乃偏求一佛净土,与平等性乖,云何生净土?】

  净土对一个凡位的菩萨来说是太重要了,我们从前面的学习,见佛闻法、亲近善知识,对我们的确是很重要。这样子讲,在十方诸佛的清净心,依止大悲愿力所创造的国土,有很多很多,这么多的净土它的法性是平等的,它对我们产生灭恶生善的引导也是没有差别。你说阿閦佛净土也很好、药师佛净土也很好,你只要到那个地方去,都能够使令我们灭恶生善,这个功德是一样的。换句话说,我们修行者在因地的时候,应该要广泛的、普遍的,来忆念一切诸佛的功德;所以在果地的时候,才能够普遍的受生在一切的净土,这样功德才圆满:在因地念一切佛,在果地生一切净土,刚好跟佛陀的功德圆满相随顺。那么现在西方净土的传承,却是要我们偏念一尊佛、偏生一佛净土,感觉上跟平等的法性相违背了,那这样子怎么能够求生净土呢?这个地方就提出这个问。

  乙二、释疑

  【一切诸佛土,实皆平等;但众生根钝,浊乱者多,若不专系一心一境,三昧难成;专念阿弥陀佛,即是一相三昧,以心专至,得生彼国。】

  这个释疑当中,其实有三段:第一段是约着能念的心,约着众生能念的心来解释;第二段约着所念的佛,所念的佛有差异;第三段作总结。首先我们看为什么要偏念一佛,这当中约着能念的心来说。理论上来说,一切诸佛的国土,都是从法身所变现的;既然是法身所变现,它当然是平等的。但是约着众生的心念来说,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,因为我们众生的特性,根机愚钝。什么叫根机愚钝呢?简单的说,就是浊乱者多,就是我们内心不是污浊就是散乱,污浊指的是贪嗔的烦恼,散乱指的是胡思乱想。众生这个浊乱的心,本身的问题、障碍就很多,假设在因地的时候,不能够摄心专注在单一的所缘境,你今天念阿弥陀佛、明天念药师佛、后天念普光佛(如果你已经成就三昧了,那就不讲了),你本身的心就很难专注,经常被浊乱心所干扰,这个所缘境又不断的变化,结果就很难达到一心不乱。

  所以说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告诉我们:专念阿弥陀佛,这样子叫做一相三昧。一相三昧的意思就是说,它整个修行理论的基础,就是以一念来抵万念。你有很多很多的妄想,但是你就根据一个法、一个念头来对治就好。

  我们一般来说,多贪众生不净观、多嗔众生慈悲观,每一个法有它的对治;但是净土法门这个一相三昧,就是不管你遇到什么障碍,归依阿弥陀佛,这样一个以一念来抵万念的法门,它的特点就是容易专注,容易专注就容易成就一心不乱,就容易跟弥陀感应道交,而得生彼国。也就是说,我们能念的心是这个的浊乱,你要广泛的念一切佛,你实在是有余而力不足;所以你倒不如专心念一尊佛,你能够因为一心归命,反而能够成功。

 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说明,这个公案是出至于《念佛法要》,在清朝有一个居士叫钱翼山,这个钱翼山居士,他在城里面开一间酒店,卖酒也卖肉(杀鸡杀鸭),每天生意做得很好,所以杀了很多众生。后来接触佛法,也开始念佛,就感到这个杀生不好,就把酒店卖掉,做其他正当的生意,也很虔诚的念佛。念了几年以后,突然间他最小的儿子死掉了,大家就讥嫌:你看,说造杀业不好,你看你造杀业的时候没事,你现在开始念佛以后,你儿子死掉了!这个世间上哪有什么感应道、哪有什么佛菩萨可言!这个钱翼山他念佛,儿…

《《净土十疑论》导读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