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净土十疑论》导读 第二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子虽然死掉,但是处之泰然,完全念他的佛,完全不为逆境所动,照样一心归命阿弥陀佛。到了第二年,又念了一年,他的太太也死掉了,在书上说奉佛如故。他太太死掉,对他的打击很大,但是他不改变他对弥陀的归依,他对佛号的所缘境,照样的归依,念佛如故。到了第三年,他自己生病了,这个病还吐血,可能是内出血吐血,书上说念佛益厉,念佛更加的专注、更加的炽盛。后来,到了临命终之前,他突然间神识昏昧,他觉得没有办法专心,他本来念得不错,临终的时候业障现前,神识昏昧。他本来想燃指供佛,消自己的业障,但是旁边助念的善知识说:业障现前,这个不是色身有问题,是你心中有杀业罪业,你倒不如把燃指供佛的心,好好的忏悔、发愿,你在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之余,兼修忏悔法门、兼修发愿法门来得实际,比你用这个燃指供佛更为实际一点。他就听善知识的话,他在念佛之余,又忏悔、又发愿。诶,果然他神识昏昧的情况,就慢慢的消失掉,就像乌云,太阳一出来就消失掉。后来他在大家的助念当中,突然间打开眼睛说:【吾已游净土,见无数莲华,吾坐其中,乐不可言!】他说我在念佛当中,已经神游净土,我现在这个身体在这个地方,我的神识已经神游净土,而且看到莲华了。诸位要知道,临命终的时候,看到佛陀的正报、看到净土的依报,特别是看到莲华,这都是往生的瑞相,而且他发现自己在莲华当中,而且乐不可言,结果就往生了。你说这个钱居士是一个浊乱众生,他一生当中还造了很多的杀业,中年以后才开始念佛,你说他今天念阿弥陀佛、明天念观世音菩萨、后天念地藏王菩萨,他今生肯定没有成就的!他为什么成功?就是他专一,他愿意把他剩余的精神体力,专注在一个佛号上,所以他成功了。

  所以为什么要“专念阿弥陀佛”?从能念的心来说,你容易成就一心不乱,而成就一心不乱是临终跟弥陀感应的一个重要条件。你这个所归依的境,今天一个、明天一个、后天一个,我保证你脚踏二条船,一事无成!所以这个地方是第一个,约着能念的心,你容易成就一心不乱。当然约着所念的佛,也有不同,关于这一点,我们下次再说明。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。

  我回答三个问题。

  问:请法师慈悲开示,什么叫【即众生心,投大觉海】?请举例说明。

  答:【即众生心,投大觉海】。这句话是印光大师在描述众生的心跟佛的心感应道交的一种状态。这个要举例子不容易,因为这是不思议境。我们勉强用日常生活来加以譬喻,说众生的心是苦恼的,佛的心是功德的,这二个心感应在一起。诸位你做厨房的时候,使用过电锅吧!电锅一定要有电,才能够产生煮饭的功能,但是电锅本身没有电的,你要把电锅的插头插在插座上,才能够招感电。电锅的插头插上电力公司的插座,我们讲电力公司是一个很大的能量,没有错吧!电锅是没有能量的,它没有能量你就不能煮饭,你必须仰仗电力公司的加持,它是一个很大的能量,那这中间要有一个桥梁,就是插头。这个插头就是佛号,电锅就是我们众生的心,电力公司就是佛大威德的心,这样的譬喻,你体会一下就会知道。诶,我的心是苦恼的,佛的心是功德的,那你要靠这个佛号的桥梁,才能够【即众生心,投大觉海】。这个即就是说:就着众生的心,直接进入到功德的大海,是这个意思。

  问:请法师慈悲开示,就着念佛的人,是不是可以克期取证,提前往生?

  答:这个我们刚刚有说过了,你要能够提前往生,那你要净业成就。我们一般的往生,是随念往生,那是不能提前的。你今生活八十岁,你还得把八十岁受完,才能够走;你是活七十岁,你七十岁才走。如果你是净业往生,那你今生的业不一定要完全受完,你可以把它褫夺过来。这个公案很多的,你看在《高僧传》讲到一个出家众,他持戒修福非常精进,后来他起了一个非常上品的嗔心,他从今生人的果报,直接转成一条蟒蛇,没有经过死亡,就以一个人的身体,直接变成一条蟒蛇的身体,因为他蟒蛇的业太强了,他今生人的业还没有受完!诸位学过唯识学就知道,业力的起现行,是强者先牵,不是先来就可以起现行,看哪一个力量强,各凭本事的。虽然你现在释放人的业力,但是如果你创造另外一个业力,这个业力超过你之前的业力,它马上把它取代过来。这个就是阿赖耶识在得果报的时候、这个业在得果报的时候,是看哪一个业力强。你今生创造一个强大净土的业力,你前生虽然生死业力还在,但是那个业力已经羸弱了,你可以提前走了。在《念佛法要》中很多的念佛人,都是念佛三年就往生。古德在当中注解说:为什么每一个人都念佛三年往生?刚好他的寿命都是三年吗?不是的,因为他净业成就了,他刚好三年净业成就。祖师大德说:一个人长时间住在厕所旁边,闻到臭秽的味道,你现在要引导他到王宫里去住,他恨不得早点走(呵──)。虽然你净业往生,你也可以选择我不要急着走,也可以,但是大部分都会提前走,这是人之常情。你在厕所住久了,你总是早点离开早点好,你在娑婆世界待下去,你等于是浪费时间嘛!第一个,你也不能亲近十方诸佛;修善法也有限。你倒不如到净土去,供养他方十万亿佛、亲近十方诸佛。所以大部分净业往生的人,都会提前先走,娑婆世界的生他不要了、他放弃了,但是那得要净业成就。我们这种随念往生的,就只好等到最后一天了,先培养正念。

  问:法师上课的时候提到,初地的菩萨要用智慧引导慈悲,初地以后的菩萨以慈悲引导智慧,可否举例说明。

  答:一个是智慧的引导,一个是慈悲的引导。在座的诸位应该每一个人都受过菩萨戒,换句话说,你心中的愿力有三个:【誓断一

  切恶、誓修一切善、誓度一切众生。】这断恶、修善偏重智慧,这个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是属于智慧、属于上求佛道所收摄;这个誓度一切众生,是大悲所收摄。我不知道诸位遇到事情,是如何取舍的,但是一般来说,如果你出家时间不是很久,你遇到度化众生的因缘,刚好有人来请你讲经、有人请你做什么事,有利他的事业,到底你要不要答应?你在佛前发愿要誓度一切众生,但是我这件事情做了以后,妨碍到我断恶修善,我要不要做?你会成就功德,但是你也会产生过失,你要不要做?根据我对《瑜伽菩萨戒》的理解,如果是初心菩萨,你要拒绝。

  初心菩萨偏重在自利,理性的成分多一点。如果这个利他不影响我自利利他,不影想我自利的可以。如果是老参就不同,他有一点点自在力了。所以这个菩萨道,说实在的就是一个取舍的问题。有些事情是牵涉到对错,这样子做绝对是错、这样子做绝对是对;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很难说对错,就是你取舍的问题。根据我的观察,我自己有这样的体验,我们讲现在的台湾佛教,有人间佛教跟净土佛教(呵呵)。一般来说,净土佛教的大德,相对来说比较保守,你看忏公师父、广钦老和尚,特别到晚年的时候都非常保守,几乎都是息诸缘务,为临终的正念做最后的冲刺。其实不是只是现代,蕅益大师、莲池大师亦复如是,蕅益大师五十七岁往生,我记得他往生前三年就上山了,然后就没有下来,往生前三年就做最后的冲刺。人间佛教因为没有往生的压力(哈哈),反正他来生要继续轮回,所以你看它的事业就做得很大,它的道场盖得也多,它跟众生结的缘也广。那它为什么敢这么做呢?因为他没有临终要跟弥陀感应道交的压力,反正我来生是准备要轮回的,我今生要赶快积集资粮,他的重点不在培养正念。我们不能够说谁对谁错,这个成佛之道就是你的取舍。但是正常情况,初学者要偏重智慧是对的,因为你不重视智慧,你这个的大悲心夹杂爱见烦恼,你在造善业的时候,你夹杂着爱见烦恼,你就很难避免不产生过失,很难避免。所以这个果报现前安乐的时候,你也要付出一些痛苦的代价,就带一些罪业,而且你不求生净土,也有退转的危机。所以说,到底你是要用智慧来引导,或是用慈悲来引导?以现在的佛教界是各走各的,各有各的说法;但是如果你要求生净土,你有志于求生净土,一般来说,到晚年的时候,你要开始收心了。前面的几年好好的学习;中间几年好好的利他,做执事也好、讲经也好;到晚年的时候,愈到临终的时候,你愈要小心,这个时候一定要低调收心,因为你临终的正念是不能有差错的,所以一般求生净土的人,到晚年的时候他非常小心。就是说,你所设定的目标,会影响到你今生的布局,是这样子的。就是说你到底希望你来生怎么样?如果你来生是要到净土去,那你晚年不收心,你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。你到晚年的时候,愈用愈复杂,跟众生的缘愈结愈深,那你就完蛋了,这件事情麻烦就大了,那跟你往生的正念相冲突、跟你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就相冲突了。所以到底该怎么做,就看你的目标在哪里。好,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
  

《《净土十疑论》导读 第二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