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二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子雖然死掉,但是處之泰然,完全念他的佛,完全不爲逆境所動,照樣一心歸命阿彌陀佛。到了第二年,又念了一年,他的太太也死掉了,在書上說奉佛如故。他太太死掉,對他的打擊很大,但是他不改變他對彌陀的歸依,他對佛號的所緣境,照樣的歸依,念佛如故。到了第叁年,他自己生病了,這個病還吐血,可能是內出血吐血,書上說念佛益厲,念佛更加的專注、更加的熾盛。後來,到了臨命終之前,他突然間神識昏昧,他覺得沒有辦法專心,他本來念得不錯,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,神識昏昧。他本來想燃指供佛,消自己的業障,但是旁邊助念的善知識說:業障現前,這個不是色身有問題,是你心中有殺業罪業,你倒不如把燃指供佛的心,好好的忏悔、發願,你在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之余,兼修忏悔法門、兼修發願法門來得實際,比你用這個燃指供佛更爲實際一點。他就聽善知識的話,他在念佛之余,又忏悔、又發願。诶,果然他神識昏昧的情況,就慢慢的消失掉,就像烏雲,太陽一出來就消失掉。後來他在大家的助念當中,突然間打開眼睛說:【吾已遊淨土,見無數蓮華,吾坐其中,樂不可言!】他說我在念佛當中,已經神遊淨土,我現在這個身體在這個地方,我的神識已經神遊淨土,而且看到蓮華了。諸位要知道,臨命終的時候,看到佛陀的正報、看到淨土的依報,特別是看到蓮華,這都是往生的瑞相,而且他發現自己在蓮華當中,而且樂不可言,結果就往生了。你說這個錢居士是一個濁亂衆生,他一生當中還造了很多的殺業,中年以後才開始念佛,你說他今天念阿彌陀佛、明天念觀世音菩薩、後天念地藏王菩薩,他今生肯定沒有成就的!他爲什麼成功?就是他專一,他願意把他剩余的精神體力,專注在一個佛號上,所以他成功了。

  所以爲什麼要“專念阿彌陀佛”?從能念的心來說,你容易成就一心不亂,而成就一心不亂是臨終跟彌陀感應的一個重要條件。你這個所歸依的境,今天一個、明天一個、後天一個,我保證你腳踏二條船,一事無成!所以這個地方是第一個,約著能念的心,你容易成就一心不亂。當然約著所念的佛,也有不同,關于這一點,我們下次再說明。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。

  我回答叁個問題。

  問:請法師慈悲開示,什麼叫【即衆生心,投大覺海】?請舉例說明。

  答:【即衆生心,投大覺海】。這句話是印光大師在描述衆生的心跟佛的心感應道交的一種狀態。這個要舉例子不容易,因爲這是不思議境。我們勉強用日常生活來加以譬喻,說衆生的心是苦惱的,佛的心是功德的,這二個心感應在一起。諸位你做廚房的時候,使用過電鍋吧!電鍋一定要有電,才能夠産生煮飯的功能,但是電鍋本身沒有電的,你要把電鍋的插頭插在插座上,才能夠招感電。電鍋的插頭插上電力公司的插座,我們講電力公司是一個很大的能量,沒有錯吧!電鍋是沒有能量的,它沒有能量你就不能煮飯,你必須仰仗電力公司的加持,它是一個很大的能量,那這中間要有一個橋梁,就是插頭。這個插頭就是佛號,電鍋就是我們衆生的心,電力公司就是佛大威德的心,這樣的譬喻,你體會一下就會知道。诶,我的心是苦惱的,佛的心是功德的,那你要靠這個佛號的橋梁,才能夠【即衆生心,投大覺海】。這個即就是說:就著衆生的心,直接進入到功德的大海,是這個意思。

  問:請法師慈悲開示,就著念佛的人,是不是可以克期取證,提前往生?

  答:這個我們剛剛有說過了,你要能夠提前往生,那你要淨業成就。我們一般的往生,是隨念往生,那是不能提前的。你今生活八十歲,你還得把八十歲受完,才能夠走;你是活七十歲,你七十歲才走。如果你是淨業往生,那你今生的業不一定要完全受完,你可以把它褫奪過來。這個公案很多的,你看在《高僧傳》講到一個出家衆,他持戒修福非常精進,後來他起了一個非常上品的嗔心,他從今生人的果報,直接轉成一條蟒蛇,沒有經過死亡,就以一個人的身體,直接變成一條蟒蛇的身體,因爲他蟒蛇的業太強了,他今生人的業還沒有受完!諸位學過唯識學就知道,業力的起現行,是強者先牽,不是先來就可以起現行,看哪一個力量強,各憑本事的。雖然你現在釋放人的業力,但是如果你創造另外一個業力,這個業力超過你之前的業力,它馬上把它取代過來。這個就是阿賴耶識在得果報的時候、這個業在得果報的時候,是看哪一個業力強。你今生創造一個強大淨土的業力,你前生雖然生死業力還在,但是那個業力已經羸弱了,你可以提前走了。在《念佛法要》中很多的念佛人,都是念佛叁年就往生。古德在當中注解說:爲什麼每一個人都念佛叁年往生?剛好他的壽命都是叁年嗎?不是的,因爲他淨業成就了,他剛好叁年淨業成就。祖師大德說:一個人長時間住在廁所旁邊,聞到臭穢的味道,你現在要引導他到王宮裏去住,他恨不得早點走(呵──)。雖然你淨業往生,你也可以選擇我不要急著走,也可以,但是大部分都會提前走,這是人之常情。你在廁所住久了,你總是早點離開早點好,你在娑婆世界待下去,你等于是浪費時間嘛!第一個,你也不能親近十方諸佛;修善法也有限。你倒不如到淨土去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、親近十方諸佛。所以大部分淨業往生的人,都會提前先走,娑婆世界的生他不要了、他放棄了,但是那得要淨業成就。我們這種隨念往生的,就只好等到最後一天了,先培養正念。

  問:法師上課的時候提到,初地的菩薩要用智慧引導慈悲,初地以後的菩薩以慈悲引導智慧,可否舉例說明。

  答:一個是智慧的引導,一個是慈悲的引導。在座的諸位應該每一個人都受過菩薩戒,換句話說,你心中的願力有叁個:【誓斷一

  切惡、誓修一切善、誓度一切衆生。】這斷惡、修善偏重智慧,這個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是屬于智慧、屬于上求佛道所收攝;這個誓度一切衆生,是大悲所收攝。我不知道諸位遇到事情,是如何取舍的,但是一般來說,如果你出家時間不是很久,你遇到度化衆生的因緣,剛好有人來請你講經、有人請你做什麼事,有利他的事業,到底你要不要答應?你在佛前發願要誓度一切衆生,但是我這件事情做了以後,妨礙到我斷惡修善,我要不要做?你會成就功德,但是你也會産生過失,你要不要做?根據我對《瑜伽菩薩戒》的理解,如果是初心菩薩,你要拒絕。

  初心菩薩偏重在自利,理性的成分多一點。如果這個利他不影響我自利利他,不影想我自利的可以。如果是老參就不同,他有一點點自在力了。所以這個菩薩道,說實在的就是一個取舍的問題。有些事情是牽涉到對錯,這樣子做絕對是錯、這樣子做絕對是對;但是有些事情我們很難說對錯,就是你取舍的問題。根據我的觀察,我自己有這樣的體驗,我們講現在的臺灣佛教,有人間佛教跟淨土佛教(呵呵)。一般來說,淨土佛教的大德,相對來說比較保守,你看忏公師父、廣欽老和尚,特別到晚年的時候都非常保守,幾乎都是息諸緣務,爲臨終的正念做最後的沖刺。其實不是只是現代,蕅益大師、蓮池大師亦複如是,蕅益大師五十七歲往生,我記得他往生前叁年就上山了,然後就沒有下來,往生前叁年就做最後的沖刺。人間佛教因爲沒有往生的壓力(哈哈),反正他來生要繼續輪回,所以你看它的事業就做得很大,它的道場蓋得也多,它跟衆生結的緣也廣。那它爲什麼敢這麼做呢?因爲他沒有臨終要跟彌陀感應道交的壓力,反正我來生是准備要輪回的,我今生要趕快積集資糧,他的重點不在培養正念。我們不能夠說誰對誰錯,這個成佛之道就是你的取舍。但是正常情況,初學者要偏重智慧是對的,因爲你不重視智慧,你這個的大悲心夾雜愛見煩惱,你在造善業的時候,你夾雜著愛見煩惱,你就很難避免不産生過失,很難避免。所以這個果報現前安樂的時候,你也要付出一些痛苦的代價,就帶一些罪業,而且你不求生淨土,也有退轉的危機。所以說,到底你是要用智慧來引導,或是用慈悲來引導?以現在的佛教界是各走各的,各有各的說法;但是如果你要求生淨土,你有志于求生淨土,一般來說,到晚年的時候,你要開始收心了。前面的幾年好好的學習;中間幾年好好的利他,做執事也好、講經也好;到晚年的時候,愈到臨終的時候,你愈要小心,這個時候一定要低調收心,因爲你臨終的正念是不能有差錯的,所以一般求生淨土的人,到晚年的時候他非常小心。就是說,你所設定的目標,會影響到你今生的布局,是這樣子的。就是說你到底希望你來生怎麼樣?如果你來生是要到淨土去,那你晚年不收心,你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了。你到晚年的時候,愈用愈複雜,跟衆生的緣愈結愈深,那你就完蛋了,這件事情麻煩就大了,那跟你往生的正念相沖突、跟你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就相沖突了。所以到底該怎麼做,就看你的目標在哪裏。好,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裏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  
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