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叁卷

  第叁卷

  《淨土十疑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四頁,甲叁、偏念一佛疑。

  佛陀在《法華經》講到一個偈頌:【叁界無安,猶如火宅,衆苦充滿,甚可怖畏。】釋迦牟尼佛依止大智慧的光明,觀察我們叁界流轉的相貌,他說:在叁界流轉的衆生,就好像是一個人住在一間起火燃燒的房子一樣。在這一期的生命當中,我們不可避免的,會遭遇到很多的痛苦,以及修行上的障礙。所以,基于離開痛苦、障礙的理由,幾乎所有的凡位菩薩,在修習成佛的過程當中,第一件要做的事情,就是先離開叁界,把出離叁界火宅當做第一個目標。

  談到離開叁界,我們修行的方法有二種的差別:第一個是聖道法門,第二個是淨土法門。這二個法門最大的差別,就是難跟易的差別。如果我們今天選擇聖道法門,它的修學重點在于斷惑證真,你要斷除無始的煩惱跟罪業,你要證得二空的真如之理,那這個過程,肯定是內憂外患,障礙重重。所以我們看曆代的祖師,甚至于叁世諸佛在經論上的開導,基本上並不鼓勵我們走這個高風險的方式,因爲成功率太小了,那這障礙也特別的多。

  第二個法門,就是我們說的淨土法門,淨土法門修學的宗要在于感應道交,就是我們凡夫一念歸依的心情,跟叁世諸佛本願的功德,二個能夠心心相應、感應道交。這種感應道交的修學方法,相對于前面的聖道門,可以說來得更加的容易、更加的順利。所以,不管是佛陀、不管是曆代祖師,對這個法門是鼓勵而贊歎有加。關于聖道門跟淨土門、自力跟佛力之間的差別,我們在前面的二個疑問當中,都已經完全解釋過了。

  當我們覺得離開叁界火宅,是我生命的第一個目標,這當中我要選擇淨土法門這種成功率比較高的修學方式。接下來的問題,就是淨土的念佛,到底我是應該專心的念一尊佛,還是廣泛的念許多佛?哪一個效果最大?這是我們今天的題目──偏念一佛疑。就是說我現在知道在叁界流轉,這個地方的障礙太多了,那我要到淨土去,我應該念佛,那我要怎麼念佛比較適當呢?是應該念一尊佛,還是要廣泛的念許多佛?這當中的疑惑就是這個意思。回答當中有二段:第一第叁卷段是約著能念的心,這個地方的大意是說,如果你廣泛的念許多許多的佛,你今天念普光佛、明天專心的念普明佛、後天專心的念藥師佛,你每一天都換一尊佛,到最後的結果──心思散亂,“叁昧難成”,你很難産生感應的力量。所以,從能念的心,你應該修“一相叁昧”,你今天念這個佛、你明天還是念這個佛、後天還是念這個佛,你的成功率會比較高,這個是約著能念的心來說明。好,以下我們約著所念的佛,來說明這二者之間的差異。

  這當中我們分成二小段:第一小段先發明正義,第二段再引經證明。先看第一小段:又求一佛功德,與一切佛功德無異,以同一佛法性故。爲此念阿彌陀佛,即念一切佛;生一淨土,即生一切淨土。這個地方是約著所念的佛來分別,到底念一尊佛比較好,還是念多佛比較好?

  這個地方是說,你剛開始只要念一尊佛就好,比如說你念阿彌陀佛這一尊佛,剛開始是得到一尊佛本願的加持,其他的佛當然沒有加持力;但是最後的結果,當你能夠成就叁昧以後,你可以同時得到一切佛的加持。就是說你剛開始只是念阿彌陀佛,但是你成就念佛叁昧的時候,真正得到佛的根源時,是一切佛加持。爲什麼呢?我剛開始是念一尊佛,爲什麼到最後會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呢?它的理由是──【以同一佛法性故】。每一尊佛的作用是不一樣的,比如普光佛有普光佛的本願,普明佛有普明佛的本願,但是他們的根源是同一個真如法性的,所以剛開始你有一個門進去,不管你哪一個門進去,到最後的根源是一樣的,就是因爲叁世諸佛的作用是不同的,但是他們的體性、根源是沒有差別的。

  從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,你剛開始是念阿彌陀佛,得到阿彌陀佛單一本願的加持,但是你最後的結果,是成就一切佛的加持。那剛開始你是生于一個淨土,但是當你到西方淨土以後,你同時也可以到達一切淨土。就是你剛開始是專一的成就一個功德,但是成就一個功德以後,其他的功德也同時具足。這個道理,有沒有經典根據呢?以下就引經來證明這樣的思想,我們看論文:

  【故《華嚴經》雲:一切諸佛身,即是一佛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。又雲:譬如淨滿月,普應一切水,影像雖無量,本月未曾二。如是無礙智,成就等正覺,應現一切刹,佛身無有二。】

  這以下,論主就引用《華嚴經》來證明他前面的觀念。《華嚴經》上說一切諸佛身,即是一佛身,一切諸佛的作用是有差別的。你念本師釋迦牟尼佛,有本師釋迦牟尼佛本願對你的加持;你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本願對你加持:這個肯定是不一樣的,每一尊佛的本願不同嘛。但是等到你能夠念到諸佛根源的時候,他的根源是一樣的,所以說到最後每一尊佛的根源是同一個心念的、同一個智慧、同一個十力、同一個四無所畏,這個根源是一樣的。

  這樣的道理很難理解,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,比如說天空清淨的滿月,它普應一切水,影像雖無量,但是天空中只有一個明月,這個明月它可以照在臺灣,在臺灣當中生起一個月亮的影像;它也可以照在美國,在美國生起一個月亮的影像。我們相信它映在臺灣的影像,跟映在美國的影像,是不一樣的;但是我們從影像當中找到月亮的時候,它的根源是一樣的。所以影像雖無量,本月未曾二,你不管根據臺灣的影像找到月亮,或者根據美國的影像找到月亮,它的根源是沒有差別的。從這樣的一個譬喻,我們可以知道:叁世諸佛這種我空、法空無障礙的智慧,他成就這種清淨法身的等正覺,依止這樣一個無差別的根源,他普現一切的佛身、普遍的成就一切的佛號、普遍成就一切的淨土,但是他能現的這個佛的清淨法身是沒有差別的。

  這段文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觀念,就是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。剛開始你念本師釋迦牟尼佛、我念阿彌陀佛,他念觀世音菩薩,剛開始的方便是差別的,但是到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。這一點,我們凡夫是很難理解的,因爲我們凡夫的妄想是對立的,你跟他不一樣,他跟你也不一樣;但是佛陀的根源不是妄想,他是法身,所以法身的思想,是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他能夠從一個根源,普遍的出現無量的差別;他也可以從無量的差別當中,回歸到同一個根源。這個就是說明,你剛開始的方便是不同,但是結果是一樣的。

  以下再把這個觀念作一個總結,我們看論文:【智者以譬喻得解,智者若能達:一切月影即一月影,一月影即一切月影,月影無二。故一佛即一切佛,一切佛即一佛,法身無二。故熾然念一佛時,即是念一切佛也。】

  我們以譬喻來作一個總結。比如說,你在一切的月影當中,你隨便找一個月影,只要你能找到月影的根源──月亮,每一個人依止不同的月影,但是最後找到的月亮是同一個的。也就是說,你剛開始選擇任何一尊佛去憶念,剛開始的加持力有差別,但是最後的根源是沒有差別的。所以你剛開始不要因爲你念一尊佛,好像功德有所欠缺、有所不足,這個想法是不對的。因爲你剛開始念一尊佛,但是你最後的結果是具足一切佛的功德,完全沒有欠缺、完全是圓滿的,這個就是佛陀跟佛陀之間一種互含互攝的情況。

  近代有一個數學大師,叫陳省叁博士,這個陳居士是華裔的美國人,他研究數學七十多年,從二十幾歲,到他九十叁歲往生,總共研究數學七十叁年。他在數學當中最大的貢獻是,他提出零跟一的理論,他認爲整個數學就講二個道理:一個是一,一個是零。什麼是一呢?一就是動態,我們看到很多東西應該要主動的追求,是動態的、積極的,叫做一。另外一個是屬于寂靜的,我們有時候看到人事的時候不動,這個就是零。一也可以表示剛強的、堅定的,零表示調柔的、善順的。他這個理論提出來以後,他講出一個譬喻,他說:你看一個人身體的結構就知道,我們外表皮膚、這個肉是柔軟的,但是我們的骨頭是剛強的,這就是宇宙間零跟一的配合。如果我們的身體全部是剛強的,那你就很容易受傷,整天傷痕累累;如果我們的身體全部是柔軟的,你根本連站都站不起來。這種零跟一的理論,這個思想提出來以後,在美國的科學界,産生很大的震撼,特別是對整個太空的發展,有很大很大的突破;因爲西方人是贊歎積極、主動、剛強,而往往忽略了柔軟的力量、寂靜的力量。所以陳省叁博士說:我們只看到活動的一面、積極的一面,但是我們忽略了宇宙間另外一種力量的存在,那就是一種寂靜的力量、調柔的力量。他說:你看下雨天,天空下了很多雨,但是這個雨活動的方向,它一定是往低處流。就是你剛開始下的時候下在高處、下在高山的地方,但是高山沒有辦法把雨水累積起來,它一定往低處流。所以低處本身雖然沒有能量,但是它有一種吸收能量的潛能。他這個思想是從數學的研究,最後達到人生的哲理,對整個美國太空的發展、技術的突破有很大的貢獻,所以美國國會頒給他一個最高榮譽的終身成就獎,他的獎金有一百萬美金。他說這些錢對我已經沒有什麼作用,就全部捐給慈善事業。當時剛好國際行星協會,在天空當中發現了一顆行星,爲了紀念陳省叁博士的貢獻,就用他的名字立名。他九十叁歲往生,九十二歲接受訪問,說明他一生的成功之道。他說:我們一個人的生命是有定數的,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,所以你最重要的就是你一定要做好一件事情,把一件事情做好,就是你剛開始只做一件事情,但是你最後成功的時候,是普遍跟一切事情相融通的。陳省叁博士他自己說:我讀高中的時候,跑步跑不過人家,不要說男生,我連女生都跑不過,我的體力不行;我上音樂課的時候,沒有辦法去分辨音樂的好壞,我音樂也不行;我上…
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