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卷
《大乘起信论》,和尚尼慈悲,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二十二页,「辰二、辨本觉义」。
大师在注解本论的时候,把本论的修学宗旨归纳成──要我们对大乘法生起信、解、行、证四种功德。什么是大乘法呢?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众生的现前一念心性。因为广大的十法界因缘果报的缘起法,都是我们这一念心所变现,所以众生的心就是大乘法。大乘法应该如何建立信心呢?从本论的开导,就是我们在凡夫的时候,对我们这一念打妄想的心,只要你能够相信你这一念心具足体、相、用三大。我们平常这一念明了分别的心识,它本来是清净的,而且这个清净的本性,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。而这样的功德一旦被启发出来,就能够生起种种自利、利他的妙用。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相「信」我们这一念心具足了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这个是我们刚开始的大乘信心。在《教观纲宗》上说:什么叫大乘信心?简单的说就是「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、在圣不增,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。」所以广大的菩萨道,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整个功德,就是依止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的信心开始发动出来。这就是我们在整个大乘修学当中,所要建立的第一个功德──建立大乘的真实信心。有了信心以后,我们进一步要对大乘生起「解」的功德。这个「解」就是能够对生命生起正确的观照。应该怎么样观照我们生命的现象呢?本论讲到一心有二门。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可以从假入空,观察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,有时候起善念、有时候起恶念,但是善恶的念头都是因缘所生法,从本性观察它的体性是毕竟空寂的。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在清净平等的法界,所谓的一真法界。在这个法界当中是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,离开种种的对待,它是一种整体的生命。当我们从一个清净平等的法界再从空出假,这个时候我们观察这个清净的心性,它会受种种业力的熏习,就出现了所谓的生灭门。由于我们内心当中有觉跟不觉二种差别,当我们随顺于觉悟的功能,就起动了四圣法界的安乐果报;当我们内心当中随顺于不觉,这个时候就起动六凡的痛苦果报。这个生灭门就是一种染净、苦乐,一种对待性的个体生命,这种生命现象都是生灭门所收摄。当我们能够同时看到生命绝待圆融的本性,也能够看到生命的个体相貌,透过一心二门的观察,你就能够正确而不颠倒的了解生命的全体相貌,这就是成就大乘「解」的功德。
我们这一科是讲到生灭门,生灭门在本论当中主要是依止阿赖耶为整个生命的根源。阿赖耶识当中有觉跟不觉,在觉当中有始觉跟本觉。前面我们已经把始觉有四种的相貌都说过了,接下来我们讲「本觉」的相貌:
辰二、辨本觉义巳一、标二相
这当中分二科,「巳一」先「标」出「二」种本觉的「相」貌,我们看论文:
复次,本觉随染分别,生二种相,与彼本觉,不相
舍离。云何为二?一者智净相,二者不思议业相。
「本觉」的相貌在法藏大师的注解当中,把它分成二种相貌:第一个叫做随染本觉,就是随顺染污以后产生对治,而恢复清净的本觉,叫随染本觉;第二个叫做性净本觉,这个性净就是它本性具足清净的本觉。有随染本觉跟性净本觉这二种。在第一科里面,它是先讲到随染本觉。「复次,本觉随染分别,生二种相。」这个「本觉」它「随」顺「染」污的因缘,产生一种对治的功能以后,它会「生」起「二种」的功德「相」,这二种功德相跟「本觉」的体性是「不相舍离」的。这一段我们说明一下。天台宗讲到「觉」它是分成三种:就是始觉、本觉跟究竟觉。当始觉跟本觉和合以后,天台宗是安立做究竟觉。本论是比较原始的论典,它名相安立比较简要,所以本论只安立始觉跟本觉。这个地方的随染本觉,事实上就是本觉经过始觉的熏习以后所产生的究竟觉。这个地方的意义跟天台宗的究竟觉是相同的。这个「本觉」经过环境以后,它会产「生二种」相貌:「一者智净相,二者不思议业相」。这个「智净相」是一种自受用的功德,就是根据根本无分别智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所成就的一种自受用的功德,叫智淳净相。「二者不思议业相」,这个「不思议业相」是成就他受用的功德,是这个后得有分别智。就是菩萨从空出假以后,依止他的善巧方便,广泛的使令众生生起种种的善根,成就一种他受用的功德,这个叫「不思议业相」。所以当本觉被启动以后,就产生自受用跟他受用二种功德相貌。这一段是先标出随染本觉二种清净的功德相,以下「巳二」再详细的解释它的内涵。
巳二、释二相午一、智净相未一、示相
「释二相」当中分二科:先看第一科「智净相」,再看第二科「不思议业相」。「智净相」当中又分二科,「未一、示相」,先指出智净相的一个相貌,我们看论文:
智净相者,谓依法力熏习,如实修行。满足方便故,破和合识相,灭相续心相,显现法身,智淳净故。
这个「智净相」是一种自受用的功德,它是怎么成就的呢?刚开始是「依法力」的「熏习」,这个「法力熏习」就是一种始觉智慧的观照力,具足来说是依止三宝力的熏习,三宝当中主要「依」止「法」,就是诸佛菩萨所开导的这些教法。我们依止教法而生起观照,依教起观「如实」的在心中一次一次的去「修行」这个观照力。「满足方便」,就是成就一种对治妄想的方便力。成就对治妄想的方便,以下讲出二个内涵:第一个是「破和合识」,第二个是「灭相续心」。这一段的开示,是整个《大乘起信论》下手的一个主要修行内涵。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解释。在蕅益大师注解当中,「破和合识」就是破阿赖耶识,破除阿赖耶识生灭的颠倒相,这个是比较微细的;「灭相续心」是破除前七转识染污的现行:一个是破阿赖耶识,一个是破前七转识。从修学的次第上来说,我们刚开始是要「灭相续心」,主要的是持戒跟修定。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,你要能够持戒清净,因为这个罪业它的体性是躁动的:你要是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,你的心就会不安稳;不安稳的时候,你要修禅定、修智慧就会构成一种障碍。反过来说,当我们修学善业的时候,这个善业的体性是寂静的,你一个善业心强的人,他的身心世界特别的寂静安乐,能够对你未来的止观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。所以我们在「灭相续心」的时候,刚开始是要以持戒作基础;在持戒的基础之下,修习这个止来止住我们的妄想。修止你应该先有一个所缘境,就是你心中要安立一个法宝来安住你的内心。
站在净土宗的角度,主要是以佛号为所缘境,所以你刚开始要对佛号修归依,你应该要对你心中的法宝──「万德洪名」的佛号,你要观想:你相信你是业力凡夫,你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、了生脱死,你自己没有力量出离三界;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力,他决定有能力救拔你。这个时候,你对心中的佛号生起「一心归命,通身靠倒」的一种不共归依;有这样的一个信心以后,你就可以正式修止了。你强迫自己的心──「心于佛号,专一安住;心于佛号,相续安住。」当然刚开始是要勉强,「不能念要他念,不能专要他专,妄想不能断要他断。」你的佛号在你一次一次专注的训练之下,你的力量就慢慢的增长广大。平常在寂静处的时候先建立佛号的力量,等到烦恼活动的时候──「若妄念一起,当下就要叫它消灭」,这个时候你用佛号的力量来调伏你的妄想,或者说用佛号来取代你的妄想,转念念佛。
所以刚开始的时候,我们是「灭相续心」,刚开始是灭恶念的相续,就是我们刚开始的修学,透过持戒、修定来调伏我们现行的烦恼,进一步我们就可以「破和合识」。「破和合识」就是说,在持戒、修定的基础的心中,你的心从前面粗糙的相貌,达到了一种明了寂静的状态,这个时候你的观照力现前。观照你这一念明了的心性是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觅心了不可得」,这个时候我们就用一种有所得的生灭心,达到一种「不生不灭」的心性的意境里面去了,这个时候心中就没有所谓能所的分别──「能所双亡,诸相叵得」。我们这样子修的时候,我们阿赖耶识的生灭相就一次一次的被我们对治,我们的心就从生灭相,慢慢的慢慢的趋向于真如门。这就是刚开始是「灭相续心」,进一步「破和合识」,这个就是所谓的「满足方便」。这个「满足」就是成就一种对治无明的方便,经过我们的破和合识跟灭相续心以后,有什么样的功德出现呢?「显现法身」。这是大乘法不共小乘的地方。小乘法修习空观以后,他的功德相是一种灰身泯智;大乘法在对治妄想以后是转识成智,他这个时候有一种凊净明了的法身现前,这样的一个清净法身我们安立做「智淳净」,这叫做「智净相」。因为他的智慧是离开了杂染,特别的清净,叫智淳净相或者叫智净相。智净相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所要用功的一个自受用功德。
我们讲到生灭门,生灭门就有所谓的因缘果报,在因缘果报当中,我们就不能够忽略业力的因缘。我们内心当中有善业、也有罪业,所以我们刚开始先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。这个忏悔业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。什么叫忏悔业障?很多人一直不明白。从大乘的角度来说,这个罪业是由心所生,所以也是由心来改造这个罪业,说是「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」。我们想要消灭我们的罪障,你刚开始要知道「这个罪障是怎么生起的」?就是为什么会有罪障呢?把这个罪障的源头抓出来,说是「罪从心起将心忏」,也就是说我们的身口二业是个工具,它是不能造业的,主要的根源是心中的颠倒、烦恼,才驱动身口去造业,所以「心」是罪业的一个主导者。所以你在忏悔的时候,要注意你要灭的是你这个心念的相续、恶念的相续。当你透过「破和合识,灭相续心」,「心若灭时罪亦亡」,当你的恶念消灭的时候,你的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