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一讲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们在释迦牟尼佛这一生八相成道的过程中都没有(得到)什么启发、启示,都不能有所觉悟,那我们学佛经,就如我们来学释迦牟尼佛说的话,肯定是更加遥远的事情。

  佛法都是活生生的,能够让我们内心感受得到的。

   丙三、谦下委婉,善体他心

  【常见状态】一些比较用功的居士,为什么内心会被束缚得很紧呢?

  【分析原因】他认为自己求到了法,得到了真理,生怕这个真理被丢掉,没有了,自己得到了真理,又希望别人也能够得到,所以常常不知不觉把自己所认为的这些真理强加给别人。

  【不辨缘起】实际上,我们对别人内心的问题、局限,传递(佛法)的过程和我们内心帮助的力量能不能做得到,都是很打问号的。

  【误入歧途】一旦我们认为“我的观点是正确的,你的观点是错误的”,这本身已经成了问题。

  【妄求果相】没有从每个人的内心去认识问题,而是从外在的结果认识问题,这不是佛法认识问题的角度,我们常常讲的“看果相”就在这里。

  【心为关键】一个人说一句话、做一件事,跟人的心有关系。为什么要这么说、这么做,才是关键的。

   丙四、因果不虚,自他不二

  【因正果实】如果我们没有发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的这种心,就没有因,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?

  有因才会有果,才会有成佛的果;有因种,才会有果实。

  【度生即度己】实际上,我们发愿度众生也就是认识自己内在烦恼的一个过程。

   乙三、破除邪执避误区

   丙一、心不平等,执取外相

  【境由心生】因为我们的心有高下、不平、远近、前后、对立,所以就会造成种种的问题。

  【圣凡差别】

  ◇佛菩萨的心是平等心。所谓平等心,即只要众生与佛有缘,众生与佛说的话相应,他就能够得度。

  ◇我们的心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,根据我们自己的情绪来判断的,(根据我们的情绪)来判断我们对别人要怎么办。

  【喻一】我们常常讲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

  对众生来讲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越到末法离佛法的距离越来越遥远,佛法的味道越来越淡。

  对佛来讲有什么正法、像法、末法呢?

  【喻二】众生有本门、性门。

  本门是平等不二的,性门是差别、有相的。

  我们看到性门,不认识本门;

  我们看到有相门,但是我们认识不到无相门。

  这就是我们众生取相的原因。

  【深入分析】心是整个活动的一个过程和状态,相状,我们只是在整个心相续的过程当中取了某一个相而已。取了某一个相,就执著于某一个相,这就产生了颠倒,产生了问题。对自己如此,对别人也是如此,就成了我们的障碍。

   丙二、不通无我,人我对立

  【修行误区一】学佛法如果不是对我们自己的心认识越来越透彻的话,一年、两年、三年下去,如果学得不好,就(会出现)刚才我讲的那种状态——善法凝聚不起来。

  【修行误区二】学好一点的人,如果对自己的心相把握不好的话,会有更严重的问题。

  什么问题呢?

  【自赞非他】就是认为我们自己所作所为才是如理如法的(前面我谈到的另一种状况),别人的所作所为、别人的用功都不如理不如法。

  【排斥异己】一旦认为自己得到了佛法,就犹如拥有真理一样,别人意见同你不合,情绪同你不顺,观点与你不一致的地方,你就认为他是谬论,就会这样认为、作意。

  时间一长,问题就很严重。

  【极端体现】为什么西方的一些宗教会出现极端呢?原因就在这里——他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最正确的,乃至发生宗教的一些战争等等,都是因为背离了宗教基本的教义形成的。

  【背离初衷】没有真正认识到我们学佛法是要利人的,不是要跟别人对立的。

  【判断标准】一旦我们跟别人,跟其他的法有对立,就不对了。

  【万法无我】一切法都是无我的,百法也是无我的。

  用一百个方法,用许许多多的方法来说明无我,来理解无我,让我们觉悟无我。

  【紧密相关】我们内心的信仰同自己内心活动的状态、过程紧密相关,心所跟我们的信仰紧密相关。

  【小结】如果我们不是这么来学佛法的话,(就很容易)学偏了,学出问题。

   丙三、心无慈愍,僵化教条

  【弘法误区】注重外在形式的人,非常容易拿一本经、一本论,或者说拿经论中的某几句,某一段,某一个法类,作为自己的智慧。

  【生搬硬套】这时我们内心就感受不到佛菩萨的力量,感受不到佛法传递的力量、加持的力量、内心充满善法的力量,感受不到慈悲柔和的力量,而是非要让人家接受这两句话。

  【应机为要】这两句话我们应该怎样来稀释,让对方、让现实时空因缘下的人能够接受、领会、相应,非常关键。

  【以他为主】我们跟人家说法,不是说引用经论的原文就没有错。

  “没有错”只能说明你说的这个话完全是跟经论符合的,但是能不能管用(就不一定),只是我们自己在说,不是说给对方听的。

  要说给对方听,要度人,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,是以对方对佛法理解的程度来判断的。

  【适得其反】如果我们讲了半天,最后他理解不进去,或者学一学反而不愿学了,或者他学得出现了偏差,甚至出现了错误,产生了执著,这跟我们的引导、带动、讲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。

  【坚固我执】这个过程不知不觉就会把自我的意识转嫁到别人的身上去。

  别人接受了我们的观点、做法之后,我们在内心当中就树立了一个更加坚固的自我意识,这个我就会越来越坚定。有一天遇到一个更自我的人就麻烦了,就过不去了,问题就很大了。

   乙四、下手之处识自心

  【应机设喻】到庙里来,首先我们要搞清楚:你为什么会坐在这里,坐在这里干嘛?

  第二个问题:你是不是真正坐在这里?

  第三个问题:究竟你是谁?或者“我是谁?我在哪里?我为什么会在这里?”

  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,实际上要回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。

  “我是谁?”是很难回答的问题。

  他肯定(会回答)说:我是某某人,叫什么名字,家住什么地方,哪里人,身高多少,体重多少,文化程度怎么样,就是把简历说一通,但真正很难回答。

  【深入思惟】我们的名字、身高、体重、身份,这些信息只是和我们有关而已,并不代表这个就是我们本身。

  你叫张三,他叫李四;你体重七十公斤,他体重八十公斤;你身高1.7米,他1.8米……

  很难说到底1.7米好还是1.8米好,七十公斤好还是八十公斤好,这个名字好还是那个名字好,分不清楚。

  从这些不能看出你跟他到底有什么差别,说明不了什么大问题,跟你的本身相去甚远。

  【喻二】看简历。简历跟一个人的阅历有关系的,阅历就是你在人世间的经过:发生什么事,受过哪些教育,(等等)。(阅历)只能说明说你受过哪些教育,你经过了一些什么事情,不能说明说你是什么。

  你学历不高,只是说明说你没有念过那么多(书),没有接受(多少)世俗社会的正规教育,没有那么丰富的社会、人生阅历,它只能说明这个问题。

  【宗】它同“你是谁”、“我是谁”、“人是谁”这样的生命本意是不同的。

  【开演思惟】佛教徒也是如此,我们也可以这样来假设:佛教徒是谁?佛教徒是什么?你是不是一个佛教徒?你是一个佛教徒,为什么会在这里?

  从人、我(的概念),到佛教徒(的概念)。

  这样就知道:我们是佛教徒,我们应该要做什么事情,就非常清楚。

  就如说:我是谁?我在这里,我为什么在这里?我要学什么?我要说什么?我要做什么?(进而去想)佛教徒在这要学什么?要说什么?要做什么?

  【以法识心】这样慢慢从世俗的名言到佛法名言的安立,然后清楚名言里的内涵,一步一步去追究、去认识我们自己的心及身份。

  【无明现状】我们模模糊糊,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,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,不了解自己的心态、心路历程、内心的活动过程。

  【由此下手】我们都不知道,怎么来发现、把握、改变它的规律呢?

  【师父策励】所有这些我们都要非常细心去学习。

  百法明门论一步一步都会对我们(进行)非常深细的分析。

  
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一讲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