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一講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們在釋迦牟尼佛這一生八相成道的過程中都沒有(得到)什麼啓發、啓示,都不能有所覺悟,那我們學佛經,就如我們來學釋迦牟尼佛說的話,肯定是更加遙遠的事情。

  佛法都是活生生的,能夠讓我們內心感受得到的。

   丙叁、謙下委婉,善體他心

  【常見狀態】一些比較用功的居士,爲什麼內心會被束縛得很緊呢?

  【分析原因】他認爲自己求到了法,得到了真理,生怕這個真理被丟掉,沒有了,自己得到了真理,又希望別人也能夠得到,所以常常不知不覺把自己所認爲的這些真理強加給別人。

  【不辨緣起】實際上,我們對別人內心的問題、局限,傳遞(佛法)的過程和我們內心幫助的力量能不能做得到,都是很打問號的。

  【誤入歧途】一旦我們認爲“我的觀點是正確的,你的觀點是錯誤的”,這本身已經成了問題。

  【妄求果相】沒有從每個人的內心去認識問題,而是從外在的結果認識問題,這不是佛法認識問題的角度,我們常常講的“看果相”就在這裏。

  【心爲關鍵】一個人說一句話、做一件事,跟人的心有關系。爲什麼要這麼說、這麼做,才是關鍵的。

   丙四、因果不虛,自他不二

  【因正果實】如果我們沒有發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的這種心,就沒有因,沒有因怎麼會有果呢?

  有因才會有果,才會有成佛的果;有因種,才會有果實。

  【度生即度己】實際上,我們發願度衆生也就是認識自己內在煩惱的一個過程。

   乙叁、破除邪執避誤區

   丙一、心不平等,執取外相

  【境由心生】因爲我們的心有高下、不平、遠近、前後、對立,所以就會造成種種的問題。

  【聖凡差別】

  ◇佛菩薩的心是平等心。所謂平等心,即只要衆生與佛有緣,衆生與佛說的話相應,他就能夠得度。

  ◇我們的心是根據我們自己的喜怒哀樂,根據我們自己的情緒來判斷的,(根據我們的情緒)來判斷我們對別人要怎麼辦。

  【喻一】我們常常講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

  對衆生來講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越到末法離佛法的距離越來越遙遠,佛法的味道越來越淡。

  對佛來講有什麼正法、像法、末法呢?

  【喻二】衆生有本門、性門。

  本門是平等不二的,性門是差別、有相的。

  我們看到性門,不認識本門;

  我們看到有相門,但是我們認識不到無相門。

  這就是我們衆生取相的原因。

  【深入分析】心是整個活動的一個過程和狀態,相狀,我們只是在整個心相續的過程當中取了某一個相而已。取了某一個相,就執著于某一個相,這就産生了顛倒,産生了問題。對自己如此,對別人也是如此,就成了我們的障礙。

   丙二、不通無我,人我對立

  【修行誤區一】學佛法如果不是對我們自己的心認識越來越透徹的話,一年、兩年、叁年下去,如果學得不好,就(會出現)剛才我講的那種狀態——善法凝聚不起來。

  【修行誤區二】學好一點的人,如果對自己的心相把握不好的話,會有更嚴重的問題。

  什麼問題呢?

  【自贊非他】就是認爲我們自己所作所爲才是如理如法的(前面我談到的另一種狀況),別人的所作所爲、別人的用功都不如理不如法。

  【排斥異己】一旦認爲自己得到了佛法,就猶如擁有真理一樣,別人意見同你不合,情緒同你不順,觀點與你不一致的地方,你就認爲他是謬論,就會這樣認爲、作意。

  時間一長,問題就很嚴重。

  【極端體現】爲什麼西方的一些宗教會出現極端呢?原因就在這裏——他認爲自己的觀點是最正確的,乃至發生宗教的一些戰爭等等,都是因爲背離了宗教基本的教義形成的。

  【背離初衷】沒有真正認識到我們學佛法是要利人的,不是要跟別人對立的。

  【判斷標准】一旦我們跟別人,跟其他的法有對立,就不對了。

  【萬法無我】一切法都是無我的,百法也是無我的。

  用一百個方法,用許許多多的方法來說明無我,來理解無我,讓我們覺悟無我。

  【緊密相關】我們內心的信仰同自己內心活動的狀態、過程緊密相關,心所跟我們的信仰緊密相關。

  【小結】如果我們不是這麼來學佛法的話,(就很容易)學偏了,學出問題。

   丙叁、心無慈愍,僵化教條

  【弘法誤區】注重外在形式的人,非常容易拿一本經、一本論,或者說拿經論中的某幾句,某一段,某一個法類,作爲自己的智慧。

  【生搬硬套】這時我們內心就感受不到佛菩薩的力量,感受不到佛法傳遞的力量、加持的力量、內心充滿善法的力量,感受不到慈悲柔和的力量,而是非要讓人家接受這兩句話。

  【應機爲要】這兩句話我們應該怎樣來稀釋,讓對方、讓現實時空因緣下的人能夠接受、領會、相應,非常關鍵。

  【以他爲主】我們跟人家說法,不是說引用經論的原文就沒有錯。

  “沒有錯”只能說明你說的這個話完全是跟經論符合的,但是能不能管用(就不一定),只是我們自己在說,不是說給對方聽的。

  要說給對方聽,要度人,要幫助別人解決問題,是以對方對佛法理解的程度來判斷的。

  【適得其反】如果我們講了半天,最後他理解不進去,或者學一學反而不願學了,或者他學得出現了偏差,甚至出現了錯誤,産生了執著,這跟我們的引導、帶動、講說是有很大的關系的。

  【堅固我執】這個過程不知不覺就會把自我的意識轉嫁到別人的身上去。

  別人接受了我們的觀點、做法之後,我們在內心當中就樹立了一個更加堅固的自我意識,這個我就會越來越堅定。有一天遇到一個更自我的人就麻煩了,就過不去了,問題就很大了。

   乙四、下手之處識自心

  【應機設喻】到廟裏來,首先我們要搞清楚:你爲什麼會坐在這裏,坐在這裏幹嘛?

  第二個問題:你是不是真正坐在這裏?

  第叁個問題:究竟你是誰?或者“我是誰?我在哪裏?我爲什麼會在這裏?”

  這些問題看起來很簡單,實際上要回答也不是那麼容易的。

  “我是誰?”是很難回答的問題。

  他肯定(會回答)說:我是某某人,叫什麼名字,家住什麼地方,哪裏人,身高多少,體重多少,文化程度怎麼樣,就是把簡曆說一通,但真正很難回答。

  【深入思惟】我們的名字、身高、體重、身份,這些信息只是和我們有關而已,並不代表這個就是我們本身。

  你叫張叁,他叫李四;你體重七十公斤,他體重八十公斤;你身高1.7米,他1.8米……

  很難說到底1.7米好還是1.8米好,七十公斤好還是八十公斤好,這個名字好還是那個名字好,分不清楚。

  從這些不能看出你跟他到底有什麼差別,說明不了什麼大問題,跟你的本身相去甚遠。

  【喻二】看簡曆。簡曆跟一個人的閱曆有關系的,閱曆就是你在人世間的經過:發生什麼事,受過哪些教育,(等等)。(閱曆)只能說明說你受過哪些教育,你經過了一些什麼事情,不能說明說你是什麼。

  你學曆不高,只是說明說你沒有念過那麼多(書),沒有接受(多少)世俗社會的正規教育,沒有那麼豐富的社會、人生閱曆,它只能說明這個問題。

  【宗】它同“你是誰”、“我是誰”、“人是誰”這樣的生命本意是不同的。

  【開演思惟】佛教徒也是如此,我們也可以這樣來假設:佛教徒是誰?佛教徒是什麼?你是不是一個佛教徒?你是一個佛教徒,爲什麼會在這裏?

  從人、我(的概念),到佛教徒(的概念)。

  這樣就知道:我們是佛教徒,我們應該要做什麼事情,就非常清楚。

  就如說:我是誰?我在這裏,我爲什麼在這裏?我要學什麼?我要說什麼?我要做什麼?(進而去想)佛教徒在這要學什麼?要說什麼?要做什麼?

  【以法識心】這樣慢慢從世俗的名言到佛法名言的安立,然後清楚名言裏的內涵,一步一步去追究、去認識我們自己的心及身份。

  【無明現狀】我們模模糊糊,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,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身份,不了解自己的心態、心路曆程、內心的活動過程。

  【由此下手】我們都不知道,怎麼來發現、把握、改變它的規律呢?

  【師父策勵】所有這些我們都要非常細心去學習。

  百法明門論一步一步都會對我們(進行)非常深細的分析。

  
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一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