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四讲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哪尊菩萨有信心,那我也比你高一等。用社会上面的话来讲,你是搬出一尊菩萨来吓唬人,搬出一尊菩萨来压人,然后比你高。你讲这种话,本身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,那是不对的,都是一种邪见,都是一种烦恼。

   譬如说,认为自己的老师了不起,别人就会尊重你。其实只有真正你自己的学问比大家高,大家才会佩服你,不是说你是哪位大师的门下,人家就一定会认可。老师的成就是老师的成就,你的成就是你的成就。如果你的老师成就高,人家对你的要求会更高,若自己没有成就,别人反而会更加看不起你。

  【师父提醒】但是我们就非常容易犯这种毛病,觉得这些善知识、大德的功德好像就是我们自己的功德一样。这样子内心当中的慢心不知不觉都是在增长,是非常可怕的事情!最后都成障碍,处处障碍。

   乙二、破迷开悟

   进入大乘法门,学习百法的目的就是要破我、破执。

  【如理辨析】我:五蕴和合;

   法:有哪些法,每一样都是无我的。

  条分缕析,这样我们就不会对外在的种种东西产生执着,进而对整个的宇宙都会认为说它是如梦幻泡影的,它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。它都是相,它不是诸法的本性。

  【从相入性】我们破迷开悟,就是从这里开始。我们迷于一切法的相,从相的上面进行开导,让我们悟入到法性。我们悟入到法性以后,我们就不会迷于法相,这样我们才会清醒。

   乙三、坚定信愿

  【辨析心相】现代人大多很聪明,聪明人想得很多,但是遇到痛苦、麻烦,内心没有力量去对待,然而又看得很清楚,就会很孤独、迷茫、不安,没有安全感,就觉得不快乐。慢慢就逃避责任、推卸责任,大聪明就变成小聪明了,就没有动力去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了。最多愿意去辅助别人,但自己却没有勇气去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,不肯发心,一旦遇到问题、困难,就过不去了。

  【应机譬喻】不要说做惊天动地的事业,比如说我们要讲一百次课,你都不一定敢发愿一百次都来听。可能有什么事啊,要去哪里啊,都会有障碍,都很难做到。

  【如理认识】要做到很小的一个事情都很不容易,没有极大的愿力是做不到的。如果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,一定要把它摆在生命的第一位,譬如吃饭,不吃饭不行。

  如果我们不是把佛法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,(认为不学法不行),那是很难(把佛法学好的)。

  【反问自心】假设佛真的来到我们面前,我们敢跟着他走吗?不少人吓都吓跑了。

  【如实认知】实际上我们的信心是很脆弱的,我们对佛的概念都是建立在一种假想当中。

  【错误现行】我们常说要跟某法师生生世世,却过几天就跑了。

  【师父破斥】这都是人的一种情绪,越是讲大话的人越是靠不住。不是从内心当中发出来的(愿),都是不行的!

  【坚定信愿】你发了愿就不能改了,你今天能改,他明天也能改,到后天也能改,以后怎么会有成就呢,不可能的事情!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。我们学佛法是一种最高的、不二的选择。如果我们经常变来变去,就说明我们内心对佛法最基本的信愿的前提还没有解决,信心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,这样是不行的!

  【信为根本】信、解、行、证,如果信心上面不能解决,那我们学了很多的理论、很多的实践,它的意义就显示不出来了。

  【究其原因】有障碍,也就是不能通达无我的道理。(理解:我们不认识无我的道理,不认识万法的本性,都是迷在相上头,所以处处执着。正是这些执着障碍了我们,使我们不能对佛法产生清净的信心,不能对学佛发出真实的愿力,反而把佛菩萨、善知识当作了炫耀自己的资本,增长慢心。要破除我们身心上的种种执着,增长学佛的信心和愿力,培养清净心……等等,都要学习无我的道理。)

   所以说一切法都是无我。

  

  甲四、释为何设问

   乙一、明示设问目的

   我们要去面对一切法,不是佛要说这么多法。

   这些法本来就是存在的,宇宙万物、世出世间本身就有这么多法。

   世间上科学对万法也有分类,例如矿物、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,等等,佛法也要对它进行分类,分类之后我们才有办法下手,用功、观照、转变。如果不分类的话,我们就无从学起,无从修起。所以,“此设疑问。意在欲人了悟。知一切法本自无我也。”知道一切法本来就是没有我。

   乙二、辨析设问动机

  “何等一切法?云何为无我?”此问为世亲菩萨自问,下面自答。

  【问有五种】

  1. 利乐有情问。菩萨知一切无我而众生不知。为欲利乐故问于佛。使其了悟革凡成圣也。古往今来的菩萨大德问问题都是为了利益众生,替众生问问题。凡夫问不出来这些问题,一般人没有兴趣、耐心来替众生问,我们都是为自己问。出发点不同。

  2不解问。谓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。而问于人也。自己不明白,向人家请教。我们不明白的问题太多了,多到我们不知道问什么好。

  3. 愚痴问。谓愚暗痴迷于理事不分。而问于人也。理事不分,稀里糊涂。会做事的人一般理不明,会说理的人一般不会做事,通常是这样,因为(只对其中一个)相应。所以华严上面(才会说)要理事圆满、事事圆满。

  理好说,事难做。

  【喻1】盖楼,理上很好讲,实际去做就不那么容易了,要有地,要有设计、材料、工人等等。

  【喻2】写字、画画。说起来很好说,书法家可以给你讲王羲之的字有多么好,但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写不到这么好。

  【从教至证】佛法也是如此,不是我们听法师说了之后,自己就能做到的。要真正自己证到了,才是真正的成就,否则就只是种善根。

  【次第进步】刚开始听闻,种善根,内心有印象,知道这个法好,不断熏习、希求,不断有鉴别的能力,不断知道生命的层次感在什么地方,慢慢去进步,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(证得)。

  【错误现行】我们总觉得磕几个大头、念几遍咒语,就能大彻大悟。

  有几个人敢讲自己大彻大悟?越有成就的人越虚心。

  【师父破斥】越是讲大话的人,越是整天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,都是对无我不通达的一个表现,总之要追逐外在的成就,没有认识真正意义上内心的成就。内心上面的成就就是要把种种的问题去掉。

   4试验问。谓以己所知问于他人。以验他知不知也。

  【师父破斥】这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,喜欢去考别人,看他懂不懂,这是非常不好的!有时自己明明知道,却装着不知道,去问人家,别人答不好心里就会暗暗嘲笑,这个心态很不好!如果长期去熏习这样的心态,将来自己就会遇到这种情况。

  我们还常常对法师如此,去问法师,看看他的功夫有多高,这个心态是很不对的,不能以考验的心去问别人。

   5. 轻触问。谓我慢无状。而戏问于人也。就是漫不经心的状态,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,对我们要请教的对方很没礼貌,很不用心,这也是我们常犯的毛病。

  【结示】世亲菩萨在这里是利乐有情问。

  【师父策励】我们学习这段的目的,(是要认识到)若我们所想、所问都考虑到一切众生,都是为利乐有情,目标不同,发心不同,起心动念不同,我们感果也就不同。

  甲五、法之释义

   我们前面谈到“我”的特性:常、一、主宰。

  主,国主、皇帝;宰,宰相。我们能不能做自己的皇帝呢?我们能不能主宰自己呢?不能。我们既不能主宰自己,也主宰不了别人。都是无我、无常,怎么主宰呢?

  但无常也不能混为一谈,无常是法。法义有通、有别。

  【法之通义分四】

  ①佛所说教。即三藏十二部佛所说法。

  ②法是轨则。有其规范性。

  ③真如法性。

  ④宇宙万有。

  【法之别义唯一】持、轨范。释义有三:

  ①任持自性,轨生物解。

  ②能持自性而不变,以为规范,与他了解。

  ③有其自己之特性,能为吾人认识之对象。

  【喻】火车的铁轨,我们一看到铁轨,就知道这是火车行驶的轨道。同样,我们看到柏油路、水泥路知道这是汽车跑的高速公路。

  【释】任何一个法都有他的形态、外相,保持了外相才能让众生产生规范的理解。任何一个法都有差别的体相。

  【喻】茶杯有茶杯的体相,茶壶有茶壶的体相,衣服有衣服的体相,都是它的轨则。

  【一体两面】(法)既讲无常也讲轨则,如果只讲无常不讲轨则,就是混乱的;如果只讲轨则不讲无常,就着相了。要在相上体会无常。

  【错误现行】学佛如果学错了、学偏了,对世间的相没有兴趣了,放弃了世间上的种种成就,不作为心中追求的目标了,但是佛法的相又没有树立起来,两头无所得,造成内心无所缘。

  【对治方法】(只有对三宝建立信心才能避免这种现象。)

  【体悟三宝】三宝,佛、法、僧。佛(的塑像),不会说话;经典(法),也不会说话;僧,才会说话。只有出家的法师才会说话。如果对会说话的(出家的法师)都不能产生信心,怎么可能对不会说话的(佛、法)产生信心呢?这是不可能的事。佛法二宝,赖僧弘传

  【信心根本】我们如果对僧宝,对法师、善知识生不起信心来,就很麻烦。

  【反显】(如果对僧宝没有信心,就无法很好的学习佛法,无法认识到万法的轨则),内心当中已没有轨则,然后自己内心生起一套轨则来,乱想出一套轨则来,(就会学偏、学错)。

   甲六、统摄阐发

   乙一、依法提升

   任何一个法,大到宇宙万物,小到一草一木,都是有因有缘的,我们怎么在这种时空因缘下体现生命的价值、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?

  【三宝功德】三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,神通就是智通,他告诉我们方法,我们照着这种方法去做,问题就解决了,解决了他就变化了。

  【如理认识】变化不是无中生有,不是变魔术。

  【错误认知】我们常常认为神通就像变魔术才叫变化。

  【喻】人变化了就变化了,平地变出一个大楼,也是变化。

  【无常使然】变化需要种种条件,并非无中生有。通达了无常、无我,才能改变,而不是变魔术。

  【师父破斥】神通不是变魔术,变魔术这种侥幸心理,不是我们佛法要的,那种东西是迷惑世间的。

  【智慧为依】我们佛法所谈的神通变化靠我们智慧,在这个无常变化过程中成就种种庄严。我们只有看到法性,只有证悟到不生不灭的状态才有办法做到。这些都是离缘受相,离名实相,离心缘相,不是靠语言能够表达的,不是靠文字能够叙述的,不是靠我们想象能够想像出来的。他是我们一种体会,是生命最深层次的答案。

   乙二、结合现实因缘,破除邪妄分别

  【轮回本质】我们长期以来在六道当中轮回,都是一种虚妄、分别的心态。因为虚妄分别的这样子心态,所有无法看透人世间的种种的关系。

  【究其原因】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观点解释万法,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万法。

  【师父破斥】我们以自己虚妄分别的心态,去看、解释、认识种种外在的问题,就会越认识越错,越认识越远,这就是造成我们禅定智慧缺乏的根本原因。

  虚妄分别不是真分别,不是通过法类来分别,是通过种种世间的名利、是非、得失、计较来分别,这是很要不得很要不得的!

  【向内用功】我们要得到佛法,要得到快乐,要远离痛苦,只有从内在方面做功夫,只有从无贪无嗔无痴上面去努力。

  彼此之间,诸法都是因缘和合,而不是一种竞争。

  【对比认识】

  ◇世间上面所学的知识,所接受的教育,都是培养一种成就感。成就感,即自己比大部分都要厉害,能够战胜别人,很有竞争力。竞争过别人就洋洋得意,输了就垂头丧气。世间肯定有输有赢,外在成就有得有失,所以心就不平。

  ◇佛法告诉我们:彼此之间不要竞争,要和合。和合才有太平,不是要让突出个人。

  ◇世俗社会给我们种种身份,如医生、老师、科学家、学生,等等,我们在这些身份上要尽自己的责任。

  ◇修行人是在人的身份上去用功,这是不同的。

  【师父破斥】我们太注重外在的身份,这是很不对的!

  【应机譬喻】我们到法会当中,给你当组长你就高兴,当组员就不高兴;组长上面还有很多(更高的职位),总是当不到,苦恼就多。总是觉得我在佛门当中要有个什么身份,要比别人高一点,这都是不对的!身份、职位都是工作的分工,不是说在基层就没有功德。

  【莫向外求】我们不能在外相、假相上虚妄分别,在虚妄分别上追逐成就,更多的要在诸法的实践上面、在真实的成就上面来用功。

  【随自意乐】另一种误区:认为我非要做组员,非要做什么事情,这也是不对的,是不合和的。这都是我们学佛人常常遇到的问题,常常说自己喜欢做什么,不喜欢做什么。

  愿意去做,只有一个理由,就是成佛。

  不愿意去做,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还要多。

  【如理认识】世俗社会的身份是要完成社会责任,佛门里的责任是要成佛。所有外在种种事相都是为了历事练心,在高位、地位,任何位置都能干,才是对的。

  【融入团队】在任何时候,做什么事我们都是一种欢喜心,做什么事自己的业都能够跟众人的业和合,大家相应,这才是对的。今天你在前明天我在前,今天他在后明天他在前,众缘和合。

  【认识自心】(我们修行,就是要)透过外在的种种事相、种种境界,种种外缘来看我们的内心。

  【错误现行】(我们常见的心理:)这个法师怎么不欣赏我?这个法师怎么看不到我这么能干?这个法师怎么不知道我?好像自己有很大的冤枉一样,有很大的委屈一样,这都是不对的,不是学佛法的基本心态。

  【平常心是道】学佛法(要保持)平常心,平常心是道。

  这些都是需要去分析的,分析才能够改进,改进才能够好。

  
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四讲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