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怎样发心修行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它也就是从我们的现前开始,然后去实践。去实践,根据什么去实践?经教,根据我们自己对教理的认可。也就是我们发心的本身,里头已经有很多对生死内涵的了解、好恶,至少呢,自己在理论上,对发心的要义比较清楚。

  那么我们如果不了解发心的内涵,但是我们也说,我们要发菩提心,要成就佛果,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一切,也是能够作为圆满佛果的因和资粮,这是肯定的。但是问题在哪里呢?就是我们在理论上面没有搞清楚,你就没有办法去励力、励力而行,就是你没有办法去用力,用不上劲,使不上力,就是自己在哪一点方面去用力,去着力?立足点,下手处在哪里?不清楚。不清楚的话,那么我们的愿望,我们的最初的发心,以及跟现在的发心,和我们平常当中的、日常的生活当中的具体行为,以及具体行为所要达到的一个效果或目的,所有的这些是脱节的。

  可能我们第一天接触佛法,第一次听到佛法,我们真正是就发心要成佛,但是在第一次以后,第一天以后,两年、三年、四年、五年,甚至十年,二十年,那么你那种发心成佛的心,可能还不如第一次听到佛法的时候那种的发心,这就意味着,自己的这种发心的程度在退温了,在退失了,甚至没有了。因为你在退失、在减弱,自然而然我们没有那种力量去行持,没有那种力量去实践,去修行了。

  所以我们用功、修心,学习道次第,究竟我们怎么来认识?怎么来实践?怎么来学?怎么来修?通常我们要生起共下士道的这个量,都不是很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。我们在共下士道的这些法类的量都生不起来,甚至一个量都生不起来,那么我们上士道的量,怎么能够生得起来?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再其次呢,如果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,用一生的时间,也有可能下士道的量都生不起来,那我们还学不学佛法?是不是?就是说,不要说成佛了,那我们在现世能不能生起下士道的量?如果生不起下士道的量,那怎么办?算不算学修有成就?我们要不要发心呢?

  这在《广论》里头,也是指出这样一个问题:“听闻上上而于下下渐欲修行”,就是我们在听闻的时候,闻思的时候——上上道;但是我们真正用功的时候,就要在下士道开始。我们现在的问题出在哪里呢?出在说,我的理论也要上士,我的实践也要上士,最后你理论上面的认知也不是上士,你实践上面的功夫也不是上士,最后两个都是错的。这个《广论》告诉我们是非常清楚的,理论上面的认识——“一佛乘”,共下士、共中士,是上士道的基础,它只有上士道,就是一佛道,但我们的着力点就是要在下士方面去着力,而不是在上士方面去着力,这就是我们常常所发生的误区。

  但是呢,我们如果在下士道方面去着力,也就是说,有可能你下士道的这些道理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、很透彻,你修得也很相应,这样子的话,就引发了对上士道没有好乐心。就是说,我不去发菩提心,世间太染污了,做事太麻烦,我自己用功,能够走得上路,使得上劲,能够寂静、持戒,恶道苦等等、业果,都非常地有感觉,非常地有定解,就是不能发起利乐一切有情之心,发不起来,他不想去发。这样子的话,又要回到二乘发心当中去,就是退堕到二乘;反过来说,我们如果没有实践的话,那我们所谈到的那些大乘佛法的言论,都是在空谈,因为你没有实践的基础;第二呢?我们实践方面很相应,但是呢,我们跟发心成佛挂不上钩,又会跑到二乘。那么如果是第一个问题,我们发心修行成佛,没有前面的基础,这也不是真正的发心,也不是真正的修行。我们本身就不是了,就不是真正在学佛法,这个只是佛法的一个理路,有所了解而已,有所认识而已,他实际上没有实践,这都是比较大的问题。

  那么我们如何要做到,对上士道的这些发心的教授能够保持不变,能够有很强的动力;同时呢,对下士道的种种的法类,又很好乐去修。也就是说,我们在理论上面的认识、希求,是一个完整性、系统性,一佛乘。因为你上士道本身它就是涵摄了共中士和共下士;但是对共中士和共下士的这些基础,又很愿意、很欢喜、很好乐去修,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,也是常常发生的问题。

  我们觉得自己的心已经很不错,利他的心很强,利乐有情的心很强,帮助人的心很强,就不容易在下士方面去用功,那这就是偏颇。所以,比较好的方法,比较好的做法,就是大乘发心,但是实际上的行为,看起来还是二乘。看起来还是二乘,但他又不是说只有二乘的这些行为,因为他里头有大乘发心。那么我们如果没有好好地在这方面去认识,好好在这方面去努力,我们这些的难题、这些的疑点,一直会解不开。

  四、道之根本在依止善知识;善知识的行相及与众生之缘分。

  那么我们如果对整个的道次第,以及这些修行的过程没有把握,内心没有动力,内心不平等——所谓不平等就有高低嘛,就非常容易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。如果我们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佛法,来看待善知识,则断一切善法根本,故当勤修依师之法。这是在《广论》的最后,二十四卷最后里面谈到了这个问题。也就是说,我们在《广论》的刚刚开始,“道之根本,依止善知识”,最后又谈到这个问题,“令心平等,谓于引导修道知识,敬心微劣,则断一切善法根本,故当勤修依师之法”。这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我们从最初不懂佛法,需要懂佛法的善知识来引导我们;那我们懂佛法了,不等于说我们就是成佛了,我们懂佛法了之后,依然还需要善知识对我们的引导,需要更高量的善知识对我们的引导。

  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,要成佛,那么就是自己摸索出来了,那我们这种摸索出来的话,是很难很难的,不可能的事情。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自己去摸索的话,这就不叫做道的次第了,就是非常慢的、迂回的,就不是在道次第的范畴。若在道次第的范畴,就是次第引导。次第引导的话,它这个范围是很广的,我们今生今世、后生后世、生生世世都是如此,怎么样这种路能够走对、不迷惑,一步一个脚印?也就是说,“道之根本,亲近善知识”,问题的核心在于亲近。所谓亲近就是,我们自己本身缩短同善知识的距离,缩短这种距离,我们的行为才能够符合善知识的教授和教诫,也就是说,我们所有的所作所为,是根据善知识的教授、教诫去实践的。

  那么我们要亲近善知识,第二个问题就是,到底谁是善知识,谁不是善知识呢?当然在《广论》里头有说明:“十德”。但是你要找“十德”的话,就不容易找到,九德、八德、七德、六德、五德都不容易找到,不容易找到,它不等于说没有,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。有的话,你能不能找到,你能不能亲近得到,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,是不是?也就是说,我们本来是一个这样子的学生的水平,也有可能说我们的条件很好,也有可能说我们的条件很差:我们的条件很好,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,我们也走不下去,就是我们到此为止了;我们条件很差,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,我们也走不下去,因为我们太差了,就不能进步。我们太好了,我们到此为止。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死结,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症结,它就是在这里。所以我们常常说,要去种因,它的原因还是在这里。

  那么如果真正从具量的善知识来说,因为他是菩提心,因为他是大悲心,他是“遍缘一切情非情境”。就是说,在所有的有情、非情身上,都是能够体现大悲心跟菩提心。不会因为说,你这个人跟我比较要好,他那个人跟我不要好啊,有亲疏、有远近、有高低、有上下,有这样子种种世间观念之分,这是极其错误的,。菩萨是平等饶益众生的。但是呢,众生对佛菩萨、对善知识的这种缘份有区别_——是众生对善知识的缘份,而不是说善知识对众生的缘份。佛菩萨都是平等的,是我们对佛菩萨有分别,这是肯定的。我们要求平安的时候,我们就会去拜观世音菩萨;我们要往生的时候,赶紧念阿弥陀佛;我们要超度,靠地藏王,是不是?自然他会想起这些菩萨。实际上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,但是我们众生他有分别,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。

  不可能说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,忽然间有哪一天有一个善知识说,“好啊,某某,你条件很不错,跟我去学。”如果遇到这种的情况,是不太可能的,甚至说是非常稀有,如果遇到这种状况,大部分是骗子,是不是?这是真的。社会上面的这些,假的僧尼,假的活佛很多,是不是?就是这样子的,不可能了。为什么呢

  如果我们自己有真正的这种戒定慧熏修的工夫,自然而然门庭若市,这是肯定的,你就是坐在那里,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人来学,不要到外边去找人,这是肯定的。他跟众生有缘,他到哪里,他随便一说话大家都愿意听,他不会说来拉客人一样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五、求法,依止善知识闻法的正确心态。

  求法嘛,那什么叫做求法,是不是?我们没有求法的心,就变成说,我们这个善知识,要求弟子来学,这是颠倒,是不是?就变成要求你来学,所以我们自己要求法。

  我们自己要求法,而不是说我们法师要求大家来学,法师求大家来学是法师求法,法师求什么法?法师求我们自己来实践佛法!就是作为一种集资粮的一种缘,而不是说大家来学佛法以后,好像来壮大你的势力,那都是一种非常错乱的。就是你往往自己会以世俗心,来看待这个问题,就是说这个法师,这个庙是不是为了要壮大自己的势力,要做得很辉煌,这不一样的。在表面看起来,也许说这个庙很热闹,那个庙人也很多,差不多,那么你可以用这种理论去解释,就是你可以这么去解释。但是主事的人,他的发心你是不知道的,是不是?你那么简单地说,你要让它热闹起来,它就能够热闹起来;有时候你热闹起来,你要让它退温它退不掉,你相信不相信?你不来的话,会有更多的人来。他这是一种心愿,这个佛菩萨的心愿,善知识的一种心愿。

  我们在未成佛道以前,都是需要靠善知识的帮助,所以善财童子为什么五十三参。五十三参,他不是乱参的,知道吗?比如今天他参某某善知识,某某善知识说,我就懂哪些,哪些,哪些,我就是懂这些,没有了,你再去找谁吧,那么你再去找谁啦。而不是说我在这里学完了,那我自己随便再去找,它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下一个善知识是经过前一个善知识的印可,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,你肯定昏了头,这是绝对的。为什么?我们天天这样乱跑,你能够找得出来哪个真,那个假?这样子的话,就是说,你第一个善知识,第一个老师所告诉你的佛法,本来你就没学好,还没学到手,你还不知道什么味道,然后呢,我们自己在外面再去瞎跑,怎么能够找得到善知识呢?怎么能够求得到佛法,根本我们自己在认识上面就非常成问题,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具足这样子的一些条件,即便说有善知识在我们的眼前,他也不会告诉你,因为你这个程度不够。

  很简单的,就在大学里面,一个老师、一个学生,你这个学生的水平、程度够了,你是很高量的、指导的导师才会跟你讲,你不够的话,讲出来大家也听不懂,讲出来也就没有意义,这是肯定的事情。那我们在一个学校当中,我们要能够听得到,我们要能够理解得了,这本身是需要条件的,需要资粮的,才是有办法。所以我们对善知识的这种的理解,不要很简单地认为说,我只要对善知识比较客气一点,多讲一些好话,送一些好吃的东西,送两件衣服,再磕磕头。这些都是世俗的客套,都是些表面的文章,表面一些功夫,善知识如果这么好骗的话,就不叫做善知识,是不是?那都很清楚啊,怎么回事,你不可能的,你骗不了,是不是?有时候也是随喜大家而已,不是那么一回事,随顺众生,你喜欢听什么就跟你讲,你不喜欢就不跟你讲,对吧?

  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,学习这个道次第,对这一点要有定解,没有定解就有非常大的麻烦。没有定解就是说,我们内心当中既无法又无人,善知识他就是人的一个代表,三宝的一个代表,我们要破我执、破法执,他就是靠这个来破除,这个邪执才有办法去掉,所有这些《广论》里面的教授,都是非常清楚和明了,我们绝对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教科书一样,第一课、第二课、第三课……第一课学完了,最后一课学完了,我们结业了,毕业了。这个法法都是相通的,是不是,它每一个法类都是能够互相融贯的,都是浑然一体的,都是一味的,只是我们学的时候就要这么一点一点去学,所有都是融通的,一法即一切法,一切法即一法,都是内心的一个境界的写照和体现,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学,要用心去体会和领纳,然后来造作同三宝,师法友清净和合增上的业因。

  

  

《怎样发心修行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持戒四关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