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五

 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五

  一、觉观喜乐自心求•四无量心善护念

  我们谈到粗分别心、细分别心,觉跟观的问题。觉,觉察,比如我们在走路,在吃饭、穿衣服、休息、苦恼、快乐等等,自己会觉察到,就是自己特地去注意,注意自己在做什么。

 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的时候,我们身心就会有反应。比如我们高兴的时候,身心就愉悦了,我们苦恼的时候、忧愁的时候,想不开,那我们的表情肯定就是不好。

     那么前面就是“觉”的过程,后面就是“观”的过程。 就是欢喜的境界、快乐的境界,身心舒畅、没有障碍;逆境不顺心、不如意,就有障碍。有障碍,我们的身心就出问题。所以,修定、坐禅、打坐,这样就是在觉跟观方面去用功,这方面做的比较好,人就会欢喜、就会快乐。

     欢喜快乐,比如我们在这边念经、闻法,非常相应、非常欢喜,也会产生现法乐,产生快乐。快乐是因为我们用功,跟佛法相应得到的,烦恼远离得到的,内心寂静得到的。 常常听说离苦得乐,得到快乐,那么快乐怎么得到?就这样得到了,不是说我们要去追求快乐。

     快乐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,它是人内心的一种觉受,苦乐忧喜舍,它在外面去追求怎么能够追求得到呢?我们以什么心情来追求快乐?如果我们已经有了快乐的心情,那么你不需要再去追求,你已经有了。 如果我们以苦恼的心情怎么能够追求到快乐的境界呢?这也讲不通,也不切合实际。这个快乐就跟佛法相应得到了,内心专注得到了。

     智者大师写了一本《释禅波罗密》,这里面也专门谈到觉观喜乐,最后要达到一心,就是喜乐的情绪、觉受慢慢也很淡了,没有了,完全一种平等的心态,舍念清净。

     四地之禅:离生喜乐地、定生喜乐地、离喜妙乐地、舍念清净地,到无色界、空无边、识无边、无所有、非想非非想,就更高了。 所以,我们要获得快乐不是心外求法,心外求法他求不到了,自心中求。

    你在佛堂,来拜佛的时候,你的座位被人家占了;你来听课的时候,你的经本被人家拿走了,那你就起烦恼了,“这个位子本来就是我的,你怎么坐在这里?这本来就是我的经本,你怎么把我的拿走?”这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安立了:这个位子是我的,那么你不能坐;这个本子是我的本子,那你不能用。但是另外一个人呢,他来的时候觉得,这个位子空的,我可以在这里坐。这经本没有人用,我拿来用用,看一看。那你很难说谁错谁对。他看到佛堂坐满了,只有这个位是空的,当然我可以坐在这里。那么你这种嗔心,而且这种内心的不愉悦就是因为这样的境界引起的,你的位子,你的本子被人家占了、拿走产生的。不管是谁拿了你的本子,不管是谁占了你的位子,他都会起烦恼,他不管是什么人,认识的,不认识的。

     在我们内在当中,就会有一种自我的保护的意识:就是我自己需要的东西,别人不能侵犯;我自己喜欢的东西,别人不能来影响来妨碍,如果影响妨碍,我们内心就会烦恼。 那么觉察到了之后怎么办呢?

  比如说,别人占了你的位子,那么你就观了,我这个位子有必要让给他吗?如果让给他,那我站在后头去,或者我没地方坐,就得站在那里;如果说不让给他,可以好好给他商量,说这个是我的位子。但你可能觉得,“哎呀,人家坐在那里,又不好意思让人家起来”,但是你又不愿意让给他,那你常常会这样子……是不是?其实内心常常会自我矛盾。 这个时候你怎么观就很关键。你用智慧来观,你用利他的心来观,还是以自利的心来观就很关键。

  如果我们是利人的心,利他的心,那都好说。那反过来那就不好说了。 每个人他都有一种自我意识,那这个就需要去观。我们观错了,就会有很多后患引发出来。我们观对了,我们前面已经觉察到,那我们内心可以转化,这种境界产生,我们赶紧要调心,赶紧要想办法,这样的话就会很好。

  就比如我们昨天没有电,我们的同学马上就去买发电机,这很好,以后我们没有电了马上就可以启动。如果我们不去考虑这个问题,没有电了,我们课都讲不了,暖气都烧不了。昨天我就很担心因为一个晚上没有电,这锅炉又烧不了,暖气片都冻了,那就是很麻烦的事情,这几天下去都会很麻烦,还好后来又有电了。

  很多事情会有一种连锁的反应,只要我们没有观察到,下面的问题是不断的。那我们去观的时候,还要以智慧、要以欢喜的心、以平等的心、以快乐的心情,四无量心去观,这是大乘佛法所强调,要逐步逐步去培养。培养起来之后怎么办呢?还要善护念之。如果我们不善护念之,这个念头过去了,我们的心力马上又会低沉。因为你遇到境界的时候,内心很高昂,境界一去,就会形成落差。

  二、身心堪能奢摩他•依法降伏烦恼心

  1、身心践法云何住•广大承担堪能心

     那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究竟要以一种什么心情和态度,面对自己的人生,面对自己的未来?我觉得,我们要以整个的生命、整个的身心去做同佛法相应的事情,去做同自己根器相应的事情。如果我们好高骛远又不切合实际,如果去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,也做不好。

  如果我们没有全心全意、用所有的精力、用整个生命来实践佛法,那不可能会有很大的结果,更不可能说会有很好的结局了。

  《金刚经》里头说: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云何住,云何降服其心。”我们菩提心发起来了,怎么住呢?怎么能够持续下去呢?持续不了,就会起烦恼。起烦恼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来降伏呢?这就是修心、就是修行的过程,不断要来降伏我们自己的烦恼心。烦恼是非常多的,不计其数的,时时刻刻都要很注意,很用心来降伏。不然的话,我们的菩提心、我们的善心、我们的寂静都没有办法安住嘛,更没有办法持续,所以人的心是非常不可思议的。

     在《广论》里头,定学两种:一种共定,一种不共定。共定由奢摩他得堪能心,不共定,生起次第; 慧学,是止观双运毗钵舍那;不共慧学,圆满次第,殊胜三摩地,都有共跟不共。慧学已经是止观双运的毗钵舍那。定学,奢摩他。奢摩他让我们内心有堪能性,有堪能心,堪能就是内心有力量,有承担心。有这种承担心、有这种力量,慢慢慢慢,我们的智慧才能够开,才会内心当中对佛法的种种的境界,种种的功德,才能够承载。那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子的一种堪能心、广大心、菩提心、大悲心,无量无边的功德,我们怎么来接受呐?接受不了,负荷太重。我们事情做多了,修行修好了,资粮累积多了,当然我们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大。我们功德越来越得到生长的时候,如果我们没有堪能心,我们很容易就会觉得,我们自己修得不错了,比别人好很多很多了。这样下去就不容易再进步,就是自己本来还有很大的潜能,但是我们一旦这样子作意的话,就会出问题。我们的潜能就发挥不了,我们的作意就把自己局限住。

  2、时长时短从心观•作意对治法修心

  虚云老和尚,禅宗的祖师,天天打坐,打坐很有功夫。他一打坐,不像我们,半个小时,十几二十分钟,他一坐就是几天、半个月、十几天。那么他坐十几天出来的时候,就好像几分钟一样,感觉时间非常短。

     有一年过年的时候,他在小庙里头,一边煮了芋头,一边在打坐。有一个客人到茅棚来看他,向他拜年,他看到虚云老和尚在那边打坐,就知道老和尚已经入定了。这个朋友就拿一把引罄,在他的耳朵旁边敲一敲,敲三下,虚云老和尚就出定了。出定后,虚云老和尚说,“你们来了刚好,我们过年,现在锅里面有芋头,拿出来大家一起吃。”但他去看的时候,所有的芋头毛都长得非常长了。实际上虚云老和尚入定已经二十几天了,但是他感觉似乎就是几分钟,似乎芋头刚刚下锅一样。

     这个就是有禅定的人,他内心专注,所以时间就快。极乐世界一天,那我们娑婆世界一劫了,天人也是一样。我们人间,你对做一件事情非常有兴趣,它就非常快。你跟一个朋友喜欢谈话,谈一谈,谈了半天,也觉得很快就过去了。你不愿意跟他说话的人,你就很难受,你跟他讲三句五句,都觉得很多,讲不下去,就不愿意多呆。这些都是我们人的心、人的念头在起作用。

  

  那么为什么我们人会有这样子一些奇奇怪怪的念头?那么有些念头我们明明知道是不对的,要不得的,应该要改进的,但是就不容易改,很难改,那怎么办呢?就需要靠佛法。没有用佛法,对治不了,所以需要修行。

  三、大乘成就赖尊重•恭敬承事唯法求

  1、菩萨行道依尊重•外缘知识破慢执

   《华严经》里头说:“善男子,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,诸佛世尊心正欢喜。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,安住无违,近一切智。于善知识言教无疑,则能近于诸善知识。作意不舍善知识者,一切利义悉能成办。”

   就是我们修行、修心,法师们对我们的教授教诫非常重要。 善知识的教诫“诸佛世尊,心正欢喜”,为什么呢?佛菩萨看到我们、知道我们能够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识学佛法,心正欢喜。对“于善知识所有言教,安住无违,近一切智”, 为什么呢?善知识告诉我们的佛法,我们能够安住无违,也就是能够照着去做,佛法就起功用了,佛法就起了妙用,当然慢慢慢慢就接近一切智,就逐步逐步在佛法的道路上走。

     “于善知识言教无疑,则能近于诸善知识”,就是我们听到佛法的时候,不产生怀疑,有信心,这样子的话,我们的功德,我们对佛法的成就近于诸善知识,前面是近一切智。“近于诸善知识”,就是所有的善知识。“于善知识言教无疑,则能近于诸善知识”,对一位善知识言教无疑的话,则能近于诸善知识。为什么呢?诸善知识其目的也是引导我们对佛法、对佛陀的言教,产生信心,产生正解。我们对于一位…

《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