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五

 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五

  一、覺觀喜樂自心求•四無量心善護念

  我們談到粗分別心、細分別心,覺跟觀的問題。覺,覺察,比如我們在走路,在吃飯、穿衣服、休息、苦惱、快樂等等,自己會覺察到,就是自己特地去注意,注意自己在做什麼。

 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行爲的時候,我們身心就會有反應。比如我們高興的時候,身心就愉悅了,我們苦惱的時候、憂愁的時候,想不開,那我們的表情肯定就是不好。

     那麼前面就是“覺”的過程,後面就是“觀”的過程。 就是歡喜的境界、快樂的境界,身心舒暢、沒有障礙;逆境不順心、不如意,就有障礙。有障礙,我們的身心就出問題。所以,修定、坐禅、打坐,這樣就是在覺跟觀方面去用功,這方面做的比較好,人就會歡喜、就會快樂。

     歡喜快樂,比如我們在這邊念經、聞法,非常相應、非常歡喜,也會産生現法樂,産生快樂。快樂是因爲我們用功,跟佛法相應得到的,煩惱遠離得到的,內心寂靜得到的。 常常聽說離苦得樂,得到快樂,那麼快樂怎麼得到?就這樣得到了,不是說我們要去追求快樂。

     快樂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質,它是人內心的一種覺受,苦樂憂喜舍,它在外面去追求怎麼能夠追求得到呢?我們以什麼心情來追求快樂?如果我們已經有了快樂的心情,那麼你不需要再去追求,你已經有了。 如果我們以苦惱的心情怎麼能夠追求到快樂的境界呢?這也講不通,也不切合實際。這個快樂就跟佛法相應得到了,內心專注得到了。

     智者大師寫了一本《釋禅波羅密》,這裏面也專門談到覺觀喜樂,最後要達到一心,就是喜樂的情緒、覺受慢慢也很淡了,沒有了,完全一種平等的心態,舍念清淨。

     四地之禅:離生喜樂地、定生喜樂地、離喜妙樂地、舍念清淨地,到無色界、空無邊、識無邊、無所有、非想非非想,就更高了。 所以,我們要獲得快樂不是心外求法,心外求法他求不到了,自心中求。

    你在佛堂,來拜佛的時候,你的座位被人家占了;你來聽課的時候,你的經本被人家拿走了,那你就起煩惱了,“這個位子本來就是我的,你怎麼坐在這裏?這本來就是我的經本,你怎麼把我的拿走?”這就是因爲我們自己安立了:這個位子是我的,那麼你不能坐;這個本子是我的本子,那你不能用。但是另外一個人呢,他來的時候覺得,這個位子空的,我可以在這裏坐。這經本沒有人用,我拿來用用,看一看。那你很難說誰錯誰對。他看到佛堂坐滿了,只有這個位是空的,當然我可以坐在這裏。那麼你這種嗔心,而且這種內心的不愉悅就是因爲這樣的境界引起的,你的位子,你的本子被人家占了、拿走産生的。不管是誰拿了你的本子,不管是誰占了你的位子,他都會起煩惱,他不管是什麼人,認識的,不認識的。

     在我們內在當中,就會有一種自我的保護的意識:就是我自己需要的東西,別人不能侵犯;我自己喜歡的東西,別人不能來影響來妨礙,如果影響妨礙,我們內心就會煩惱。 那麼覺察到了之後怎麼辦呢?

  比如說,別人占了你的位子,那麼你就觀了,我這個位子有必要讓給他嗎?如果讓給他,那我站在後頭去,或者我沒地方坐,就得站在那裏;如果說不讓給他,可以好好給他商量,說這個是我的位子。但你可能覺得,“哎呀,人家坐在那裏,又不好意思讓人家起來”,但是你又不願意讓給他,那你常常會這樣子……是不是?其實內心常常會自我矛盾。 這個時候你怎麼觀就很關鍵。你用智慧來觀,你用利他的心來觀,還是以自利的心來觀就很關鍵。

  如果我們是利人的心,利他的心,那都好說。那反過來那就不好說了。 每個人他都有一種自我意識,那這個就需要去觀。我們觀錯了,就會有很多後患引發出來。我們觀對了,我們前面已經覺察到,那我們內心可以轉化,這種境界産生,我們趕緊要調心,趕緊要想辦法,這樣的話就會很好。

  就比如我們昨天沒有電,我們的同學馬上就去買發電機,這很好,以後我們沒有電了馬上就可以啓動。如果我們不去考慮這個問題,沒有電了,我們課都講不了,暖氣都燒不了。昨天我就很擔心因爲一個晚上沒有電,這鍋爐又燒不了,暖氣片都凍了,那就是很麻煩的事情,這幾天下去都會很麻煩,還好後來又有電了。

  很多事情會有一種連鎖的反應,只要我們沒有觀察到,下面的問題是不斷的。那我們去觀的時候,還要以智慧、要以歡喜的心、以平等的心、以快樂的心情,四無量心去觀,這是大乘佛法所強調,要逐步逐步去培養。培養起來之後怎麼辦呢?還要善護念之。如果我們不善護念之,這個念頭過去了,我們的心力馬上又會低沈。因爲你遇到境界的時候,內心很高昂,境界一去,就會形成落差。

  二、身心堪能奢摩他•依法降伏煩惱心

  1、身心踐法雲何住•廣大承擔堪能心

     那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究竟要以一種什麼心情和態度,面對自己的人生,面對自己的未來?我覺得,我們要以整個的生命、整個的身心去做同佛法相應的事情,去做同自己根器相應的事情。如果我們好高骛遠又不切合實際,如果去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,也做不好。

  如果我們沒有全心全意、用所有的精力、用整個生命來實踐佛法,那不可能會有很大的結果,更不可能說會有很好的結局了。

  《金剛經》裏頭說:“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雲何住,雲何降服其心。”我們菩提心發起來了,怎麼住呢?怎麼能夠持續下去呢?持續不了,就會起煩惱。起煩惱的時候我們又如何來降伏呢?這就是修心、就是修行的過程,不斷要來降伏我們自己的煩惱心。煩惱是非常多的,不計其數的,時時刻刻都要很注意,很用心來降伏。不然的話,我們的菩提心、我們的善心、我們的寂靜都沒有辦法安住嘛,更沒有辦法持續,所以人的心是非常不可思議的。

     在《廣論》裏頭,定學兩種:一種共定,一種不共定。共定由奢摩他得堪能心,不共定,生起次第; 慧學,是止觀雙運毗缽舍那;不共慧學,圓滿次第,殊勝叁摩地,都有共跟不共。慧學已經是止觀雙運的毗缽舍那。定學,奢摩他。奢摩他讓我們內心有堪能性,有堪能心,堪能就是內心有力量,有承擔心。有這種承擔心、有這種力量,慢慢慢慢,我們的智慧才能夠開,才會內心當中對佛法的種種的境界,種種的功德,才能夠承載。那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子的一種堪能心、廣大心、菩提心、大悲心,無量無邊的功德,我們怎麼來接受呐?接受不了,負荷太重。我們事情做多了,修行修好了,資糧累積多了,當然我們的功德也會越來越大。我們功德越來越得到生長的時候,如果我們沒有堪能心,我們很容易就會覺得,我們自己修得不錯了,比別人好很多很多了。這樣下去就不容易再進步,就是自己本來還有很大的潛能,但是我們一旦這樣子作意的話,就會出問題。我們的潛能就發揮不了,我們的作意就把自己局限住。

  2、時長時短從心觀•作意對治法修心

  虛雲老和尚,禅宗的祖師,天天打坐,打坐很有功夫。他一打坐,不像我們,半個小時,十幾二十分鍾,他一坐就是幾天、半個月、十幾天。那麼他坐十幾天出來的時候,就好像幾分鍾一樣,感覺時間非常短。

     有一年過年的時候,他在小廟裏頭,一邊煮了芋頭,一邊在打坐。有一個客人到茅棚來看他,向他拜年,他看到虛雲老和尚在那邊打坐,就知道老和尚已經入定了。這個朋友就拿一把引罄,在他的耳朵旁邊敲一敲,敲叁下,虛雲老和尚就出定了。出定後,虛雲老和尚說,“你們來了剛好,我們過年,現在鍋裏面有芋頭,拿出來大家一起吃。”但他去看的時候,所有的芋頭毛都長得非常長了。實際上虛雲老和尚入定已經二十幾天了,但是他感覺似乎就是幾分鍾,似乎芋頭剛剛下鍋一樣。

     這個就是有禅定的人,他內心專注,所以時間就快。極樂世界一天,那我們娑婆世界一劫了,天人也是一樣。我們人間,你對做一件事情非常有興趣,它就非常快。你跟一個朋友喜歡談話,談一談,談了半天,也覺得很快就過去了。你不願意跟他說話的人,你就很難受,你跟他講叁句五句,都覺得很多,講不下去,就不願意多呆。這些都是我們人的心、人的念頭在起作用。

  

  那麼爲什麼我們人會有這樣子一些奇奇怪怪的念頭?那麼有些念頭我們明明知道是不對的,要不得的,應該要改進的,但是就不容易改,很難改,那怎麼辦呢?就需要靠佛法。沒有用佛法,對治不了,所以需要修行。

  叁、大乘成就賴尊重•恭敬承事唯法求

  1、菩薩行道依尊重•外緣知識破慢執

   《華嚴經》裏頭說:“善男子,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,諸佛世尊心正歡喜。若諸菩薩于善知識所有言教,安住無違,近一切智。于善知識言教無疑,則能近于諸善知識。作意不舍善知識者,一切利義悉能成辦。”

   就是我們修行、修心,法師們對我們的教授教誡非常重要。 善知識的教誡“諸佛世尊,心正歡喜”,爲什麼呢?佛菩薩看到我們、知道我們能夠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識學佛法,心正歡喜。對“于善知識所有言教,安住無違,近一切智”, 爲什麼呢?善知識告訴我們的佛法,我們能夠安住無違,也就是能夠照著去做,佛法就起功用了,佛法就起了妙用,當然慢慢慢慢就接近一切智,就逐步逐步在佛法的道路上走。

     “于善知識言教無疑,則能近于諸善知識”,就是我們聽到佛法的時候,不産生懷疑,有信心,這樣子的話,我們的功德,我們對佛法的成就近于諸善知識,前面是近一切智。“近于諸善知識”,就是所有的善知識。“于善知識言教無疑,則能近于諸善知識”,對一位善知識言教無疑的話,則能近于諸善知識。爲什麼呢?諸善知識其目的也是引導我們對佛法、對佛陀的言教,産生信心,産生正解。我們對于一位…

《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