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五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師的開示的佛法能夠不産生懷疑,就表明我們對佛法已經建立了信心。

   “作意不舍善知識者,一切利義悉能成辦”,我們要去作意不舍,這個也是很關鍵的。那我們能不能?有沒有呢?會不會去作意不舍善知識呢?今天我們覺得這裏講的好,聽得高興。過幾天我們自己起煩惱,覺得再換一個地方去聽一聽,這裏講的也很好;再換一個地方聽一聽呢,那裏也講的不錯。

  實際上,無論出家的法師也好,我們在家的居士也好,你在一生一世當中,能夠真正親近依止到善知識是很少的。無論我們北方的也好,南方的也好,出家衆也好,在家衆也好,好多是一種名義上頭的,名義上說“我要親近善知識,我要依止善知識,要對善知識所有的教授教誡無違,”這說說好聽而已。 就有如我們每天發四宏誓願一樣,“衆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”,順口溜的嘛。 那實際上面你要度幾個呢?屈指可數的,可能一個都沒度。你一生能夠度幾個?不容易度的事情。你要度他,他不讓你度,這是不容易的事情。怎麼去度呢?

   所以在經論當中,爲什麼那麼強調呢?因爲實際上面不容易做到的事情,所以他才要強調說依止善知識。因爲沒有外在的善知識作爲我們修行所依止的對象,就很不容易修。“內緣暇滿,外緣知識”,爲什麼呢?因爲我們的慢心不能降伏,我們的我相不能得到破斥,就是我們內在當中對佛法的理解的那種執著去不掉,所以它必須靠外在更強的力量,才有辦法把我們內心當中的我執、法執去掉。

  2、種因結緣尋師長•至心求法忏前愆

  那麼我們又怎麼樣能夠親近依止善知識來成辦所有佛法的義利呢?那麼這也就是究竟成就與否的關鍵。

  也就是爲什麼有些人修了有成就,他有些人爲什麼修了慢慢就修不下去,他絕非偶然的,也是不會說無緣無故的。不會無緣無故我們這些人就坐在這裏,那不可能的事情。兩年前、叁年前,我們都是很難想象,這個房子還沒有的時候,我們很難想象之後我們會坐在這裏,這都是有很多的因緣在裏頭。這種因緣它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,所以才會有今天。反過來說,我們以後會有很大的成就,那我們今天就要種因,今天就要結緣、廣結善緣,那我們的明天未來才會有更大的收獲跟成就。

  但是我們常常會想,我們要去找一位大法師專門跟他修行,時刻不離,這是不切合實際的事情。如果一位大法師,他下面的弟子非常多,幾百幾千幾萬。你去了,他在外面的把門的侍者都不讓你進,那肯定的,他侍者好幾個都不讓你進,他要休息,法師要休息,也沒有時間,客人很多,他根本不理睬你。這不可能是一廂情願的事情。

     不要說什麼大法師,你們要來找我的話,我這個時間都不夠,都接待是不可能的事情,進來的話會影響到很多很多我的工作,要做的事情做不了。到一定的時候,他是根據上面的人來取舍的,不是根據我們來取舍的。這是很難的事情,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但是我們要不斷這樣來作意,不斷來造這種業,不斷來種這種因,那麼慢慢慢慢才會感果。

     “善者我師,不善者吾資”,你順境的話,就是我的老師;不順境,逆境就是自己積資糧的機會。那如果說我們心裏覺得這世間上面沒有什麼人能夠當我的老師,有條件當我老師的人他又不肯來教我,這樣子自然而然就成獨覺了。 因爲你安立了這樣的一個宗:能夠教你的人也不可能來教你,不配教你的人,不夠教你的人,這種人你也不會跟他學。最後,就只有自己學。就是自己立了一個錯誤的宗。那如果每個人都這樣作意的話,那佛教豈不完啦?這和你在學校裏面上課一樣,你覺得這老師都不行,還怎麼上課呢,怎麼學習呢,成績怎麼能好,最後怎麼能夠畢業呢?那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   這只能不斷來創造這些因緣,你真正有這種求法的心,那就是不同,那就也許你能夠遇得到。 就是把求法的心、學法的心、聞法的心,作爲我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部分。慧可大師斷臂求法,他爲什麼要斷臂呢?他表示誠心。當然我們現在人不能去學了,這樣就麻煩了,馬上要送醫院去。

   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沒有真正覺得這個佛法是最重要的,或者說,我們一生當中以佛法作爲我們要成就的目標、目的。這就是一開始、從小就要去培養,很小很小的時候就要去培養。那我們歲數大了,本身就是打了很大的折扣。我們成年人,本身已經定型了,木已成舟,已經就這模樣了,再改的話,也很難大改,只能小改,大改都很難。歲數小就很容易了,他很多的習性還沒有形成,性格、心智都沒有形成,熏習就比較容易。那我們歲數大了,本身要把腦筋當中的那些垃圾清理掉,你都要花多少年的時間都清不掉,並且要下很大的工夫。

  這汙垢太深重,去不掉。他執著太嚴重,很不容易的,就是要想改,也很難改,它形成了。那怎麼辦呢?我們只有忏悔,忏悔業障。如果我們沒有忏悔的心,那這種業障不僅去不掉,還會越來越嚴重。那越來越嚴重時候,就會成爲垢器了。 你垢器的話,佛法的甘露就裝不進去,裝進去的也變成毒藥,也不能吃,也不能用。

  3、恭敬依止善加行•親近承事重意樂

      所以我們怎麼樣子來學佛法?那麼這些在經論當中,本身都是有非常清楚明了的要求的。

  《不可思議秘密經》當中有談到,“若善男子或善女人,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。若如是者,聞善法故成善意樂,及由彼故成善加行,由是因緣,造作善業,轉趣善行。能令善友,愛樂歡喜。由是不作惡業,作純善故,能令自他不起憂惱。由能隨順護自他故,能滿無上菩提之道,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。是故菩薩應依尊重,圓滿一切功德資糧。”

   這裏邊講得也非常的清楚。“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”,這些都是我們學佛法所應該要具有的心情:恭敬心、依止心、親近承事心,對善知識應該有的這些心理。

     我們透過對法師的恭敬、依止、親近、承事,來表明我們對佛法的重視,來說明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,對佛菩薩的一種祈求。 如果這樣做的話,因爲都是善法,所以它就成了善的意樂,通過依止親近善知識來培養自己善法的意樂。因爲你有意樂,才會去依止、親近、承事;因爲你依止、親近、承事,所以就成了自己善法的加行。 因爲有了這種加行,久而久之就會成善業,就造了善業,善的行爲。那因爲我們有善業,有善行,就會令善友,令我們的同行愛樂歡喜。因爲我們造的都是純粹善業,對別人也不會起憂惱,不會損傷,並且對其它類的有情、對惡道的有情還能夠利益,給它講佛法。“是故菩薩應依尊重,圓滿一切功德資糧”,菩薩都要如此,就是菩薩通過這樣子來圓滿佛果。

     我們建立尊師重道的心,建立依止親近承事善知識的心,不是說外在哪一個法師他需要我們去恭敬、依止、承事,不是那麼一回事。如果一個法師下面幾百幾千弟子每天都是恭敬、依止、親近、承事,那還了得,那就路都走不開,那都搞得佛教不正常了。

  它這個是告訴我們修行用心的一種法門,而不是外面做一些形式了,如果說你作一個樣子的話,那就很不好。 所以我們要去理解它的意思,就是我們需要有形式的時候,有形式。它不需要有形式的時候,它更多的是在我們人的一種意樂。

   就像我們拜佛一樣,我們拜佛,它有時間段,什麼時間來拜佛,有共修有自修。那你如果一整天拜佛,當然也可以。如果每一個人一整天都來拜佛的話,那你什麼也不要管了,是不是?人家客人來了怎麼辦,居士來怎麼辦?要不要接待等等,都一一會有很多的問題。

  四、對境修心點滴處•行住緣法念起時

  1、日常生活勤用心•善言善行利有情

   其實,我們不僅僅對學法的善知識,缺乏這種心,恭敬依止親近承事的心,我們對佛菩薩也是一樣缺乏恭敬心、信心、虔誠的心。 我們不僅對佛菩薩,甚至對我們自己家裏邊的父母、弟兄姐妹,學校裏面的老師,單位裏面的上司,我們都很難有一種恭敬心,都是非常缺乏的,更不要說對一般的朋友啦,對跟我們平起平坐的人,對跟我們了不相幹的人。你說,“你跟我一點關系沒有,我爲什麼要去恭敬你呢?”不會有,不會說去恭敬的。在一個單位當中,能夠相安無事已經很了不起了,你說“我爲什麼去恭敬呢?” 那你去恭敬他不很好嗎?你去恭敬他,他也恭敬你,這個關系就很好啊,是不是?你對別人尊重,別人肯定高興,別人高興,那你肯定也有好處。你爲什麼要讓別人不高興?你不恭敬、不尊重對方,對方就不高興。 你對別人善言善行,恭敬別人,尊重別人,你也不要花成本,是不是?說兩句好話也不要花成本。 那你就是因爲有煩惱,你好話講不出來,你只有講粗話,只有講損惱有情的話,你利樂有情的話講不出來,是不是?所以它需要去串習啦。

     現在我們聽佛法的時候,你說“我可以講利樂有情的話,”那實際上你下課了,你自己就講,“哎呀,我得回去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完,回去還要寫日記,回去還要洗衣服,”你要洗衣服,你怎麼去管別人的事情?你就不會管的,是不是?遇到誰,你也不會跟人家打招呼,別人給你打招呼,你也不理,因爲你自己要辦你自己的事情去。 所以不學佛法的人,他常常都緣著自己的,緣著自己就會有很多的痛苦,痛苦的來源都是這樣。那如果我們花一點心思去考慮別人,就不一樣,角度就不一樣。這些都是很重要的。

     儒家談到物我同根,道家談到天人合一,佛家談到最後生佛平等,衆生跟佛都平等,心佛即衆生,自身無差別,非常高的一種境界。但是我們在衆生的份上就不好講這個話,在理性上面是平等的,在事項上面,衆生就是衆生,佛就是佛,佛,他不受苦,你衆生要受苦,衆生要輪回,佛已經解脫了生死,已經不要在輪回當中。

    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都是可以用…

《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