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量等论各二遍,中百二论各三遍,其俱舍、婆沙、六足阿毗昙等,以曾于迦湿弥罗诸国听讫,至此寻读决疑而已。兼学婆罗门书、印度梵书,名为记论……如是钻研诸部及学梵书,凡经五岁。”(卷第三)
玄奘大师天资聪颖,慧力超群,勤奋修学,在那烂陀寺短短五年内就研习了众多大小乘经典,并且透彻理解、融会贯通,道德学识日臻佳境。但是他并未自满,又周游诸国留学四年,世出世间学问都达到很高的水平。他的佛法造诣在印度获得了很高的评价,当时的大乘教派尊称他为“大乘天”,小乘教派尊称他为“解脱天”。他的佛法成就除了与他的资质与勤奋有关外,很重要的就是靠依止善知识,在善知识的摄受教诲、耳提面命之下,很快就能将佛法的要义领纳在心中,所以祖师比喻说,亲近善知识如果能够做得好,得到佛法的心要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。
很多人都知道般若经中的常啼菩萨,他是一位“志力希有”地寻访善知识的行者。他对善知识的希求心是常人难以想像的,通过忆念善知识而得到无量三昧,并亲见诸佛。
如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说:“佛告须菩提:菩萨摩诃萨求般若波罗蜜,应如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(即常啼菩萨)。是菩萨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萨道。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,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云何求般若波罗蜜?佛言: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,不惜身命,不求名利,于空闲林中闻空中声言:汝善男子,从是东行莫念疲极,莫念睡眠,莫念饮食,莫念昼夜,莫念寒热,莫念内,莫念外……汝善男子,往诣昙无竭菩萨所,当闻般若波罗蜜。善男子,昙无竭菩萨世世是汝善知识,能教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示教利喜。昙无竭菩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亦如汝今,汝去莫计昼夜,莫生障碍心,汝不久当闻般若波罗蜜。尔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欢喜心悦,作是念:我当何时得见是善男子得闻般若波罗蜜?须菩提,譬如有人为毒箭所中,更无余念,唯念何时当得良医,拔出毒箭除我此苦;如是须菩提,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更无余念,但作是愿:我何时当得见昙无竭菩萨,令我得闻般若波罗蜜,我闻是般若波罗蜜断诸有心。是时萨陀波仑菩萨于是处住,念昙无竭菩萨一切法中得无碍智见,即得无量三昧门现在前,所谓诸法性观三昧,诸法性不可得三昧,破诸法无明三昧……破魔三昧,不著三界三昧,起光明三昧,见诸佛三昧。如是萨陀波仑菩萨住是诸三昧中,即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……是时萨陀波仑菩萨白十方诸佛言:何等是我善知识,所应亲近供养者?十方诸佛告萨陀波仑菩萨言:汝善男子,昙无竭菩萨世世教化,成就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昙无竭菩萨守护汝,教汝般若波罗蜜方便力,是汝善知识。汝供养昙无竭菩萨,若一劫若二若三乃至过百劫顶戴恭敬,以一切乐具,三千世界中所有妙色声香味触,尽以供养,未能报须臾之恩。何以故?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因缘故,令汝得如是等诸三昧,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。”(卷第二十七)
常啼菩萨不仅对善知识无比渴求,对善知识的种种承事、供养可以说是难行能行、难忍能忍。在寻找善知识的路上,曾用卖自身骨髓的方式来获取供养善知识的资财,因此感动了一位长者女将自己的家财及眷属供养他,并跟他一起去寻访善知识。在见到善知识后,常啼菩萨将全部的财物及眷属供养这位师长。在师长闭关入定的七年时间里,他一直在外守候,寸步不离。师长出定后,他为了给师长敷设法座,洒扫净地,在恶魔干扰找不到水的情况下,毅然刺血净地。他在亲见诸佛时,只是在资粮道的位次,但由于对善知识殊胜的供养承事,使得他能够在听善知识说法后顿登八地的境界,而在通常的情况下,这一进程需要在无数劫中累积资粮才能完成。
又如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说:“尔时昙无竭菩萨摩诃萨,过七岁已从诸三昧起,为说般若波罗蜜故,与无量百千万众恭敬围绕往法座上坐。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见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时心得悦乐,譬如比丘入第三禅。尔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及长者女并五百侍女,到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所,散天曼陀罗华,头面礼毕退坐一面,昙无竭菩萨见其坐已,告萨陀波仑菩萨言:善男子,谛听谛受,今当为汝说般若波罗蜜相。善男子,诸法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等,诸法离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离……诸法不可思议故,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不可思议。是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即于坐处得诸三昧,所谓诸法等三昧,诸法离三昧,不动三昧……诸法无分别三昧,诸法不可思议三昧,如是等得六百万诸三昧门。尔时佛告须菩提:如我今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与诸比丘僧围绕,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般若波罗蜜,萨陀波仑得是六百万三昧门,见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,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与诸比丘恭敬围绕,以如是相如是像貌如是名字,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亦如是。萨陀波仑菩萨从是以后,多闻智慧不可思议如大海水,常不离诸佛,生于有佛国中,乃至梦中未曾不见佛时,一切众难皆悉已断,在所佛国随愿往生。”(卷第二十七)
常啼菩萨能够这么快地完成修道的进程,在于他对善知识无与伦比的承事与依止,因此能够快速地积累菩提资粮。所以在经论中一再说明亲近善知识的殊胜利益,如《华严经》中说:“善男子,其有随顺善知识教,诸佛世尊悉皆欢喜。其有随顺善知识语,则得近于一切智地。其有能于善知识行心无疑惑,则常值遇一切善友。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,则得具足一切甚深最胜义利。”(卷第十三)
《法音》2007年第10期 (总第27期)第19页
《怎样亲近善知识 二、认识依师胜利,亲近善友知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