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细心体会佛法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好,如果我们仅仅在自己的修行深浅次第上认为:我自己比较深了,我自己学得比较久了,学得比较好了,然后就高兴;觉得别人初学、比较浅,学得比较不安定,学得比较不能上轨道,就不高兴,就看不起别人,我们这种心还是世间心。这些都是要不得的,都是有很大的问题。

  佛法是圆满的,人是有缺陷的,因为人没有成佛。怎样让我们人越来越圆满?所谓越来越圆满就是纳法成业的力量越来越强,内心佛法的力量越来越大,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能够显示佛法。所以佛法圆满不圆满,不是从外在去看待的——外在永远是圆满的:三宝具足,佛法永远是圆满的。不圆满的是我们内心,是因为人不圆满,而不是法不圆满,所以就要在人上面去做功夫、去努力改进。这个人是谁呢?就是我们自己,就是我们初发觉不对头的时候,有障碍的时候,有问题的时候,学不进去的时候,还是在我们自己。外在的三宝,外在的佛法,法尔如是,永远都是圆满的,所以呢我们要在自己的心念上面去用功,去查找问题。

  三、 以暇满、无常策励去发心,将佛法视作第一位。

  我们得到这个暇满身,能够听到佛法,是非常不容易的——百千万劫难遭遇。但是非常容易失去暇满之身。我们稍不注意、稍不努力,几十年以后就没有了,就死了,死的时候只有佛法才有用的——所有世间上面一切的名闻利养、富贵荣华,一点带不走,一点帮不上忙,没有用处,只有佛法有用。在我们临终的时候能不能,内心里面充满了佛法,内心里面同佛法相应,内心里面同善法相应?我们内心里面同佛法相应,这样的话我们临终,我们在后一生,在未来生命当中就会越来越好;反过来呢,如果我们在生前依然计较执著,追求世间法,我们在死亡的时候,这些世间法,就会促使我们去轮回,促使我们到三恶道里头去。

  暇满、无常让我们生起出离心,生起对佛法的一种希求心,生起我们真正的信心。用功用不进去,用功反反复复,退堕,就是因为对暇满、无常没有很深刻的体会,没有真正的认可。如果真正认可,其它的法类都比较好办,其它的佛法也比较好接受,如果不能意识到暇满,我们觉得什么时候都有佛法,很容易的,不会觉得佛法非常地珍贵;如果没有意识到无常,就觉得时间很多,时间本来就用不完,他无所谓;人的时间怎么会用不完呢?很快就用完了,你时间用完了,不等于说佛法会越来越多了。时间慢慢在流逝,佛法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,这很简单,我们都能够感觉得到。

  我们要在佛法上用得上功,就要对暇满、无常,更深刻地体会,在这方面常常去思维。常常去思惟:我真的是不是今天会死去。念死无常不是说几十年以后死去,有可能一口气不来,有可能今天,有可能过会儿就死了。时时刻刻,我们都要有这样一种心,这样一种心理上的准备,自然而然我们对佛法才会有大的一种希求心。如果觉得死亡对我们还很遥远,我们这个心就不容易发起来,我们就不容易真正对佛法产生希求。

  世间上面大家在做事,在工作,都是非常地忙碌、经营,我们什么时候把这种心思用在经营佛法、经营自己真正的人生。不能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精力用在经营世间的事业,事业是我们心的体现,我们心通过身语去造作,变成了业,有事有业,就是事业。如果事业不是佛法作为主导、作为核心,有做事就有造业,事做得越多业造得越大,佛法越弱,那么我们都是世间法——甚至都是世间恶法。从世间恶法出发来做的事情,他的行为就是一种恶的业,最后感恶的果,感苦果。如果我们从佛法出发,从菩提心出发,所做的事情,这种行为就是善业,就是菩萨道——因为菩提心出发,所以行的是菩萨道,最后就能够证佛果,得到佛的果。

  同样一件事业,从什么心出发是很关键,发什么心是非常关键的。我们在寺庙里边,就是学习发心——发心也是需要学习的,不是说你自然而然就能够发得起来的。我们在家的时候,你说我发心就能够发得起来,你说我这个发心:在佛堂里边念几卷经、供几杯水。。。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。因为我们如果真正把佛法看得很重的话,世间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放得下: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,他把王位都能够放得下。没有说放不下的东西,没有说放不下的事情,不可能的。因为所有世间上面一切的成就,同佛法比都是微不足道,都是可有可无,都是不需要的。反过来说,我们只有佛法,世间上面资身器具,才是我们的条件,用功、办道、弘法、利生的条件,不可缺少的条件,它是第二位的,而不是第一位的。第一位是佛法,第二位才是世间法,所以世间法和佛法,不能搞颠倒。

  四、分析对学佛法的错误心态。

  我们很容易在世间法的衣食住行上拼命,我们很难在佛法上拼命,比如我们用功,用到拼命的程度,不容易做到;但世间的,你去赚钱,要办一个什么事情,那都是废寝忘食、费尽心思,我们所有的能力都用尽。我们来学佛法、来实践佛法,何时有这样的一种心理?我们都是悠哉悠哉在过,怎么能够会有成就佛法?这是不可能的。这我们肯定自己有感觉。这个本身,这个心思哪个轻哪个重,我们自己都知道。所以为什么,有些人本来脑筋很好用、很聪明,很有学问,最后,脑筋也就不灵光了,人也不聪明了,这个知识越来越弱,文化越来越差。他就是这样子了,用心用错了,最后,内心没有力量了。

  是怕麻烦,什么事情都是怕麻烦,稍微有些事情,自己不想去动,就是内心收得越来越紧,不能放开,不能放松,内心没有活力,这个就是学佛法学错的一种征兆,一种特征。这样学,是不对头的、不对路的。玄奘大师那种精神:宁可西行一步死,不肯东回半步生。这种毅力是多么坚韧不拔、多么坚强,是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。为什么能够以自己生命为赌注,就是佛法最重要。除此以外,世间其他的都微不足道,宁可为了佛法,哪怕九死一生在所不惜,当然就容易成就。而不是说在佛法同世间法来搞平衡,这不可能有平衡,平衡不平衡,是在我们的内心能不能平衡,而不是说在世间,怎样把它平衡了;或者说,你自己不用功,它就能够平衡;或者说,你问哪个法师,怎么又能够把世间的事业做得有成就,家庭照顾得好,在学校考试又考得好,同时我们佛法又能够学得好。没有这种方法。只有说,你有没有去用功,而不是说告诉你一种方法,你即刻两个都好起来,这个也不可能的。不要说佛法跟世间法,就是一种世间法,学习也好,工作也好,它不是告诉你一种方法,说你应该怎样看书,你应该怎么工作就可以了,更重要的是你要很认真去读书,你要很认真去工作,很认真去负责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,它不仅仅在于你的方法问题,是在于你的实践问题——你有没有真正去实践。

  常常遇到一些居士来请教问题,说我应该怎么做马上就会好起来,这就是对业果不通达的一个表现,当然也有可能碰巧给你碰上,这个碰巧碰上的话,也是业果,因为你过去有这种善业,所以能够感到这种乐果;也有可能,不期然的,也很倒霉的事情发生,也是一种业果:出去了,你自己走路走好好的,被车撞到了,钱包被偷走了,被人家抢劫了。。。都是有可能的。你如果从业果上面去认识,你抢走就抢走了,顶多你打一个电话报案,不会起烦恼,起烦恼也没有用。我们不从业果上面去分析,你就会很恼火了、很生气、很抱怨自己这么倒霉。实际上,你东西被抢走了,你抱怨也没有了,你起烦恼也没了,你起烦恼、你抱怨,这个境界也来临、也发生,境界也过去。同样如此,我们遇到好的境界,也可能出去拣到一百块钱,拣到一千块钱,那你高兴得不得了,那要你交给员警去,我们可能不容易做到,对不对?不容易,这个钱要交给员警,过去叫拾金不昧,拾金不昧的精神。

  就是说我们这个心,很容易受到很小的事情所动摇,不是说要有很强的境界,就是很简单的境界,我们内心就不容易把握。甚至去人家家里做客,去朋友家里做客,人家招待,对你热情一点,或者说不客气一点,你内心里边都会有很大的一种反应,当然我们内心里边应该会有这种感觉了,别人对我们怎么样,应该有感觉。但是呢,感觉之后,我们怎么办?这个就是靠智慧——我们怎么做出反应。如果我们烦恼现前、烦恼当头,我们的反应,身语的表现,肯定是错的,是令别人难过、令别人难堪的,或者别人不尊重我,那我们也不高兴,脸色不好看了,甚至呢,我们还会批评、讥笑、挖苦对方,都是有可能的。那么这些,都是世间人生活的一种态度跟方式,就是这样子生活。

  我们学佛法,不是这样一种生活的方法。我们要把这些情况了解清楚以后,去超越更高的一种生命的层次,需要我们去提升,也就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心思用在这些方面去,这些本身都是属于世间法:无论是有钱也好,无论是没有钱也好。。。无论是有地位也好,没有地位也好。。。无论是年纪大的也好,年纪轻的也好。。。我们注重的是佛法,而不是注重于外在的这些东西,甚至说我们有讲堂也好,没有讲堂也好。。。有大殿也好,没有大殿也好。。。在庙里边也好,不在庙里边也好。。。我们所有一切,关注的是佛法,需要的是佛法。而不是说,我们来到庙的时候,佛法我很需要,出了庙以后,佛法就放一边,不要了,出了庙门以后,就觉得佛法是另外一回事。见到佛菩萨,到了佛堂,到了寺庙,你说我要好好修法;出了庙门,回到家里面,觉得我还是好好生活,是不是?那你到底要好好生活,还是要好好学法?这是不行的,这肯定不对的。

  你要好好学法,在生活当中也能够体现佛法,在工作当中也能够体现佛法,在学习当中也是一样。就是我学习、我工作、我生活。。。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佛法。这样的话,久而久之,佛法才能够进入我们的内心,才能够跟我们的相续去结合,才能够持之以恒、坚持不懈,不然不可能的事情的。…

《细心体会佛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