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候,对自己的生命才能够看得清楚。所以完整认识到无限生命的存在,就是过去它是怎么存在,现在它是怎么存在的,未来它是怎么存在的。过去的存在我们不晓得,未来的存在我们也难以预料,我们现在是怎么存在呢?能不能认识得清楚呢?如果是长短方圆青黄赤白,分不清楚。我们不晓得自己真正要怎么办?怎么来用功?我们生命要的是什么?如何来丰富自己生命的内涵?如何来培植自己成就佛道的资粮?如何相信业果?如何生起皈依心?瞎子没有看到外在境界的能力,这样子的话,在走路的时候就会有危险,在做事的时候,没有办法去做事。那我们如果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,就是盲修瞎练了。

  所谓盲修瞎练,在佛堂里头,我们仅仅是一些宗教的仪式。大家念的时候跟着念,跪拜的时候也跟着跪拜,合掌的时候也跟着合掌,来的时候也跟着来,走的时候也跟着走,就仅仅是仪式、一些程序而已。离真正对治自己的烦恼还有很长的距离。对于生命存在的命题,不仅仅是从空间上面来决定,还可以、还应该从时间方面来看待。我们的生命经验、生命体会、生命的过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,也可以找到这方面的契入点、下手处。虽然我们从某个角度来讲,自己的生命每一刻、每一分、每一秒都在死亡,也就是前一刻、前一念自己的躯体已经不存在了,但是不等于说我们的知识、我们的精神、我们的经验、我们的能力也死亡了、也过去了。那么恰恰这些可以持续下来,可以延续下来。只是说我们过去的那个时间里头的我的这种身体,已经推移到现在,所谓前面一念、前面一秒、前面一刻的那个有形有相的血肉之躯不存在。因为昨天的我、过去的我已经跑到现在,已经跑到今天来了,所以那个看得到、摸得着的我的血肉之躯、五蕴和合之身不存在了。

  但是呢,不等于说我们精神领域的那些内涵不存在,不等于说我们的烦恼不存在,不等于说我们的业力不存在。比如一个小孩子,他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感到很伤心,感到很悲哀。那么他仅仅局限于一点,拘泥于一点。他不能有着更长远的眼光、更宽广的心胸来看待所发生的问题。我们大人、成年人,我们就比较成熟了,也就是有更长远的眼光,所以知道说在小孩的时候要做什么事情;在青年的时候要做些什么事情;在中年的时候要做什么事情。哪一件事情该做,哪一件事情不该做。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人间的经验的累积。这种经验,也有好的经验,也有不好的经验;也有正确的经验,也有错误的经验。就是不好的经验在累积,好的经验也在累积。善的业在增长持续,恶的业也在增长和持续。因为我们是同过去的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看待,联系起来分析,联系起来决定。所以他知道说这件事情该做不该做,这件事情要不要做、怎么做,是基于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我现在应该何去何从,何作何为,怎么办。也就是说,我们现在怎么做的目的是在于未来,在于未来的成就,在于明天的成就,在于明年的成就,在于更长远未来的成就。所以,家长就会让小孩子去念书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。如果不去念书,以后就没有出息,就没有学历,没有文凭,没有文化,他知道这有连带的关系。我们把生命再拉长,不仅说一个父母,或者自己父母的父母——祖父、祖母,曾祖父、曾祖母的经验,那么这些经验也只有几十年,一百年。佛菩萨的经验他就是很长远的,他是从多生多世、生生世世,从无量劫这样子的一个时间的流变过程。来看我们这几十年所做事情的意义。那当然这样子的经验,是不一样的。自然而然它的判断的标准也就是不一样的。

  它所做出来的抉择也就是不一样的。也就是说,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根据佛陀的经验,根据佛法的标准,来看待、来审视自己的人生,来为自己的人生作抉择。不然的话,我们的所作所为也就是这几年、这几十年的一种意义。甚至就眼前的一些意义,眼前的一些成就。这样子的话我们就划不来,就不是真正在学佛法。我们如果仅仅把眼前的事情做好,这是非常不够。我们眼前的事情做好的目的,是为了未来的成就、为了来世的成就——就是现在注重的是种因,而不是注重的是成就、注重的是成功。如果不是学佛法的,那么他马上种下去的因就要求立刻兑现。这个是不一样的。比如说你在社会上面去工作,一天要多少的工钱,他先要跟人谈清楚。他知道说这个不会白做。你如果让他白做,他肯定不会做。为什么呢?他的成就就是着眼于当下、着眼于现在。我们学佛法、集资粮,不一样了,大大不同。这个意思在哪里呢?也就是说我们在佛门里边做事,如何来判断自己的成就,如何来判断自己的成功,如何来看待自己是做错了还是做对了?就是不能看眼前。看眼前,就看不清楚,看不明白,容易犯错。看眼前是世间人的标准,是普通人的标准。看长远,从生生世世来看,就是佛法的标准。那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因为过去,一直刹那刹那在生灭。但是过去了不等于没有,而只是从现在的存在,转化为另外一种的状态在存在。那么,当然这种存在,我们不学佛法的人,或者说我们佛法学不够的人,他不容易很真切的感受到说,我现在的这种生命的状态跟过去世有那么密切的联系。

  他不容易升起这样一种信心。我们有时候也会意识到,自己在过去几年、几十年,不用功、做错事,仅此而已。他就不容易去联想、去检讨说,过去几年,过去几十年,自己应该怎么做,自己应该怎么学,自己应该怎么修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。也就是自己有时候可能会意识到说,过去有浪费时间,但是很难反省到,我们如何很好的来使用自己的时间、不让它空过,善用时间。我们过去的多少年时间都浪费掉,自己不能去反省,不能去很真切认识到这样的损失。自然而然,自己生命的这种经验又会等流下来、持续下去,现在的时间也不会珍惜。我们信仰佛教的人,学习佛法的人,就是要时时刻刻、分分秒秒,把握时间。如果不把握时间,那时间很快就过去了,一直在过去。一直在过去,我们没有修行,没有在积聚资粮,就意味着我们不断为自己的生命造成损失,就一直在损失,一直在亏损。善业没有得到累积就是在亏损。

  一直在亏损,忽然间有一天,我们的生命结束了,死亡了。那个时候,我们唯有业随身万般皆不去,唯有业随身就来不及了。所以我们在如理修持佛法的时候,就是要时时刻刻找到自己生命最深层次的原因、烦恼。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嘛,叫做薪火相传。这个火,它需要靠柴来燃烧,那么这个柴烧完了以后,这个火还会再去燃烧别的柴火。我们人的生命也是一样,它一生又一生持续下去,这块柴火烧尽了,它的火能够再燃烧下一块的柴火,下一块燃烧完了以后,又能够再接续另外的一块柴火。这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我们人的生命,固然同过去有关系,也能够延续到未来。同时呢,我们人的生命也会受到别人的影响,我们自己的生命的所作所为,也会去影响别人。我们一块木材、两块木材、三块木材、十块木材、一百块木材,你扔在一起,一样都能够同时一起燃烧,都能够再烧。就是,我们大家在一个庙里边,坐在佛堂里面,我们自己内心跟别人的心,我们自己的业跟别人的业,他是汇在一起的,叫做别业嘛、共业嘛。我们每个人是一块木材,我们一百个人就是一百块木柴,我们一百块木材在一起的时候,就是一百块木材都在燃烧。

  心心念念都是会互相相应,互相影响,互相启发。业力不可思议嘛。我们在寺庙里边,我们所造的业,是跟三宝相应的,跟佛菩萨相应的,都是清净的、无漏的,自然而然,我们内心的智慧的火焰也容易在增长,容易在燃烧。反过来说,我们如果是同一些不入流的人,甚至同世间上面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的时候,我们也会被影响,当然也有可能我们也会去影响别人,我们好的时候也会去,但是我们不好的时候,我们也会被别人影响。那么这个就叫做互相影响。看哪一种的力量比较强,我们如果不小心、不注意的时候,我们就在被别人影响了,这是肯定的。如果我们有注意的时候,我们时时刻刻能够提起佛法正念的时候,知道防护内心的时候,就不容易被别人不好的业影响。如果不是的话,那么我们还是原来的那样子一颗烦恼的心,自然而然,烦恼跟烦恼它就会相应了。烦恼跟烦恼相应,烦恼不会跟智慧相应,智慧是对治烦恼的。对治烦恼的过程就是我们整个修行的一个过程。那么也就是说,我们在寺庙里边不生烦恼的时候,就到下士道;你在对治的时候,就到中士道;你的习气都没有,那就到上士道,那个很不容易做到。

  你要做到不起烦恼,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。当然能够有一段时间,可以不起,打比你一个小时啊,两个小时啊,一天两天啊。你能够永远不起烦恼,永远不起烦恼就意味着你烦恼已经被对治了,你才不会起。所以,大家在寺庙里边来,做事也好,用功也好,你不用担心说自己有烦恼,自己说错话、办错事,这也是很正常的。我们做错的时候,怎么办呢,如何来以此为鉴,如何来在这样一个境界上,体现自己?我们常常在寺庙里边会听法师说,在这个事件上,我们心灵得到提升、资粮得到累积。往往都是在这些逆境当中提升和累积的,但是我们通常的思维习惯说,一定是拜佛念经的时候,才是积聚资粮的,挫折逆境的时候,甚至说倒茶、扫地、搬椅子、布置场地的时候,这在累积资粮。有时候有人给我们讲说,这些事情是在累积资粮的。我们也可能说会随即附和是累积资粮的,而自己内心不容易真正去认同说这是在累积资粮。从这点就能够说明,我们内心同佛法,相应不相应的标志了。

  道次第也告诉我们,这本身就是累积资粮。有可能我们已经知道了,听过了。我们知道了,我们听过了,是不是我们认同呢?那我们怎么样子叫做认同呢?认同这样子一套道理,或者说,要跟自己有关系。我们一谈到佛法,它必须跟自己有关联,如果跟自己没有关联的话,那么就不是佛法了。因为它,佛法本身,要来解除所有众生的痛苦,包括所有的众生,当然也就是包括我们自己。反过来说,我们在谈论佛法的时候,如果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说,跟佛法有什么关联的时候,那么你又怎么样去说明,佛法跟其他的有情有关?因为佛法本身,是要解决一切有情的问题。那我们自己都不需要佛法,自己都意识不到说,佛法对自己有多么的重要,那么,你又如何能够证明你告诉别人的佛法是真正的佛法,你是真心实意要去帮助别人?也就是说,我们自己,佛法学的比较好的时候,至少我们自己不起烦恼的时候去帮助别人,才能够真正让别人得到帮助。

  我们不起烦恼,就是要修行、自己要用功,否则,我们生起烦恼的时候,我们还不知道说自己在生烦恼。就如我们有病的时候,我们不知道自己在生病,只有医生告诉我们的时候,我们才知道。有时候,医生告诉我们的时候,我们还不相信。但是医生会告诉说,你的身体,哪些指标是不符合标准的。心电图怎么样、血压怎么样、胆固醇怎么样,把这些指标给你列出来。仪器一检测,你很多的指标不够,很多的指标超标,不信都不行。中医他会跟你讲,什么病是什么特征。佛法也是一样,他告诉我们说,贪欲有什么表现,嗔恚有什么表现,愚痴有什么表现,你有这些特征,有些什么问题,就说明说我们有这方面的烦恼,有烦恼就会有危害。那大家在佛法的用功上、修行上,有相当长的时间了,所以,今天我们,谈得也是比较实在的一些问题。  

  如果我们谈得不实在的话,都是在谈玄说妙、谈空说有,我们谈一套理论,我认为。可能大家觉得,佛法离自己很远。如果要把佛法谈到离自己很近,谈到自身的时候,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,这个内心很不好过,甚至说内心很痛苦,不知道怎么办?这个时候就是非常重要的时候,因为我们认识到说内心有问题,内心有烦恼,内心有痛苦,不是说不去管它,不去理他,恰恰我们自己要正对治。正对治,一点一点的对治,慢慢在对治,就要找到对治的方法。我们在对治的时候,那么就是真正用功的时候,是真正叫做如理修持佛法的时候。所以来到寺庙,三宝地,我们都是在如理修持佛法,我们千万不能以一种很狂妄的心、很高慢的心理,来看别人,这些要不得的。我们只有平心静气、只有非常的虚心,也非常的认真,踏踏实实,照着佛法去实践,一步一个脚印,去落实,同自己的生命真正相结合。

  来看看自己,到底还在起烦恼,还是不起烦恼;看看自己,是不是在对治烦恼;看看自己,还有哪些的习气。虽然你不起烦恼,但是你还有这方面的习气,还有这烦恼方面的习气。只有成佛的时候,才能这些习气完全没有,在成佛以前,还是会有习气。所以刚才我谈到说,上士道还要再对治习气。我们先第一步不要让它起烦恼;第二步,我们一点一滴去对治。寺庙里边,大家有这样一种氛围,是每一个人发心创造、营建起来的,所以每一个人的发心都是非常的重要。那有些人修的比较好,修得时间比较长,那么有些人刚刚开始学。我们学的比较长的人,学的比较久的人,也不能去轻视初发心的人。反过来说,我们初发心的人、初学的人,要很好的、很认真的,向学的比较久、比较好的同行道友学习,就是要有学习的模样、楷模,那我们跟着去学习,就不会错。如果常常认为说,自己最好,我可以没有学习的人,没有学习的对象跟模样,那我们就很有问题。那个菩萨学五明,菩萨在所有的众生的身上都能够学到佛法。佛法就是要在所有有情的身心上去体现去落实。那么我们今后呢,在佛法的引导的过程当中,会一步一步更加深入,同时呢,一步一步会更具体、更直接,跟每一个人挂上钩。希望大家多发心,好好发心。回向。

  愿此殊胜功德

  回向法界有情

  尽除一切罪障

  共成无上菩提

  

  

《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