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?大家说凡夫有没有千百亿化身?(众答:有或没有。顿汉师:凡夫也有千百亿化身。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宇宙,虽然每个人是一个个体,但是从来没有离开宇宙。我们和万事万物是同呼吸、共命运的,怎么可能会脱离得开呢?……)
如果说圣人的千百亿化身是靠动念头的话,他这时的念头绝对和凡夫不一样。我们现在的“起心动念”,就是后来千百亿化身的最初、最初的基础。如果没有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、没有妄念,就不会有后来的千百亿化身。正是因为我们有千百亿个念头,才修成了以后的千百亿化身。能够达到千百亿化身的千百亿念头,绝对不是像最初凡夫的千百亿念头。这个很难讲啊,它本身是功夫上的,已经超越了语言。(众……)
我刚才讲的几句话,你们只需要明白一句就行了,我们今天的千百亿念头,就是以后修成的千百亿化身,也就是以后修成千百亿化身的基础,但是修成了千百亿化身的念头,绝对不是现在的千百亿念头。正是因为有现在的千百亿念头,才决定了将来有千百亿化身。此念头与彼念头,既是一样,又截然不一样,为什么我们现在具备千百亿个念头(也可以说现在我们具有千百亿化身),而我们自己感觉不到呢?因为我们的心太粗糙了,出去的力量,比我们的身心要精细几亿万倍,而我们现在的身心是粗糙几亿万倍,它们之间怎么会沟通呢?当我们把几亿万倍粗糙的力量,修到消失了以后,你每一个念头,就是一个化身。这个时候,你每一个念头出现,你都能够感受到,它是一个完整的“我”,在出出进进,甚至未出未进,也感觉不到自己有进有出。前几天有个朋友来电话,说想要来闭关。他说自己已达到六根关闭了,每天住在三摩地当中。我说你这是天天处在散乱当中,你还不知道。当一个人真的在散乱当中,他绝对感受不到在散乱当中,还误以为自己在定中。就像一个人在特别紧张的时候,感受不到自己在紧张,在特别放松的时候,感觉不到自己在放松。只有处在不紧不松的时候,他才会感受到一会儿在紧、一会儿在松。
他的第三个问题:“请问师父,佛、菩萨为什么要度众生?”你们谁知道?佛、菩萨为什么要度众生呢?(有人答:看到众生太苦了)佛、菩萨前世发得愿多了,他的愿还没有结束,他的理想还没有圆满,他修成了以后就会回来,实现他前世在因地上发的愿。如果一个人在因地上没有立过志愿,他修成了就走了,不须要来度众生。如果你们在因地上立的志多、发的愿多,那么修成了以后,就必须回来,兑现你们的愿望、实现你们的理想,恐怕你们是第一次听人这样讲吧?
第四个问题是:“佛法与世间法在哪里区分?”对于一个没有悟道的人,就有区分;对于一个悟道的人,是没有区分的,也根本不能够区分。世间法既是佛法的体,也是佛法的相,更是佛法的用。没有世间法,就没有佛法,离开世间法,无佛法立锥之地。
他的第五个问题,是万行的问题:“师父你是在修“九次第定”吗?”
实际万行也不知道自己在修哪一层的定。现在天天忙得身心未停,根本没时间打妄想。有时候,有点时间打坐的话,还真的有机会打妄想。当事情多了,投入到事情里面,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。往往我在做事情的时候这种集中、专一,远远胜过我打坐时候的程度。(顿汉师:师父,你打坐,不是在做一件事情吗?)因为打坐的时候,身心停下来了,得到了充沛的力量,它就还有多余的力量去打妄想,或者说还有多余的力量,可以再想其它的事。当我们真正在外面做事情的时候,身心累得不得了,根本没有时间、精力再打妄想,也就是说没有精力再做其它的事情。比如说在砍木头的时候,全部力量集中在手上、斧头上,集中在砍下去的焦点上,哪里还会打妄想呢?这个时候就是禅定,就是一心不乱。当锄草的时候,整个身心都集中在锄头尖上,如果一不留神,就把菜苗挖掉了。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?在锄草的时候,如果心很散乱的话,就会把菜苗给锄掉,如果身心很集中的话,就不会破坏菜苗。
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,当刚下过雨的时候,你们走路是否鞋上沾满泥巴?如果你观照得好的话,别人走一里路,鞋上沾满泥巴;你同样走一里路,你的鞋子却非常干净,既没有被水湿掉,也没有踏进泥堆里面。如果你真的有了观照,一直这样保持下去的话,临终时就相当于你生前走路一样,你不会带一点灰尘。这个灰尘也就是业障,你在红尘里走了80年或者100年,你一点业障都没有带在身上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的观照功夫修得特别好。你们大家可以互相观察,以后发现谁的鞋子最脏,就知道他观照的功夫不好。如果走同样的路,谁的鞋最干净,说明他观照功夫修得非常好。为什么大家同样走一条路,别人的鞋子很干净,而自己的鞋子沾满泥巴,被水浸透了?为什么都是活了一生,别人没有带来业障、没有沾上业障、没有造下业障?而自己沾了很多业障呢?人的整个一生中都不能离开观照,离开观照,做人、做事都免谈,更不用说是修行了。你可能会说:“我不走路”,这不是真正的观照。真正的观照,既要走路,还不要弄脏了鞋子;真正的观照,骂了人、打了人,还没有业障;真正的观照,吃了肉、喝了酒,也没有业障。然而是不是真正的观照,也许你清楚,也许你根本就不清楚。当一个人喝醉了酒的时候,他绝对不认为自己是喝醉了,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* 一学佛,都成了好吃懒做了,都不做事了,都成了混混儿了,而且好多学佛的人都怕做事情。怕做事情趁早不要学佛,以后告诉人们:不愿做事,就不要学佛。学佛要把内在的贪、嗔、痴的草都要拔除掉,一次不行,十次,十次不行,百次。不但要拔除自己心田里的贪、嗔、痴草,还要帮别人田里拔草,那你说这多累呢?本来自己累得要死,还要帮别人田地去拔草,如果是个懒人,最好不要学佛。
* “真”和“妄”,本来是一个。只不过一个专一,一个不专一;一个觉醒,一个不觉醒。
* 最高的境界是没有觉知。没有觉知,就是全部觉知。比如砍树,人是觉知,斧头是觉知,木头也是觉知,一切都是觉知,变成大的觉知。从不能修,到能修,再从能修,到不能修。
* 我们和释迦佛一模一样,绝对没有差别。不管你修还是不修,都是和佛一模一样,不多不少。修到最后,发现什么也没有修,你说你修,也没有比佛多一点;你说你没有修,也没有比佛少一点,但是你没有经过几年、十几年、甚至几十年的“折腾”,你就不知道自己原来和佛一模一样,不多一点,不少一点。修和不修没有区别,实际上就是要有这么一个过程,修行就是走过程,感受过程,最终的,就是最初的。
* 要想降伏“其心”,先要降伏“其气”;气往上冲,杂念就多。杂念多,气又会沉不下来,气住,则神闲;心平,则气和;气和,则不动,不动为同体。
《降伏其心 二 修行的几个重要问题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