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宗镜录略讲上册 (第九章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否?(换句话说,跳得出因果否?)我当时答覆说:大修行人不落因果。这句话错了,我也不晓得错在哪里,可是所得的果报就变狐仙、野狐精,(所以后世骂人“野狐禅”,由此而来)解脱不了畜牲道的果报,求老和尚慈悲给我解脱。”百丈笑了,他说:“这样啊!你问我。”老人家问:“师父啊!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?”百丈答:“不昧因果。”此即《宗镜录》所言:“上至诸佛,下及众生,皆因果所收。”可是不能困在因果里。但是受不受果报?受,大彻大悟乃至成佛也要受。

  佛经上讲佛有一天坐在地上说法,地上忽然长出一根刺刺到脚心(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,光脚的,不像我们出家人穿袜子把脚包得好好的),他跳起来移开脚,刺跟著长,佛就用神通跳到空中,刺也跟著长到空中,一直刺到脚流血,没事了。佛的弟子就问怎么回事,佛说是果报,过去那一生做了某一件事,虽然现在成佛,果报转轻,但是应该流血还它,所以这次要流血。流血也同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流红血一样会痛,到了四禅定的人,血流出来是奶油色的不痛。佛也不昧因果。

  那么,这个老人家一问,百丈一答,哦!悟了,他要求百丈禅师第二天带领弟子、带著袈裟到后山洞找他的肉体,不要把他当畜牲看待,而要把他当老和尚死了那么烧化。百丈第二天带领全体弟子,果然在后山洞看到一只小牛般大的狐狸,也不管它五百世野狐身的果报,披上袈裟,还是把它当成老和尚烧化了。

  禅宗这个故事包含了多少意义,大家以中国文化、佛法的角度研究看看!所以我们知识份子要特别注意!迷惑后代种了这种因还了得?如果讲因果,害的是众生的慧命!精神文化的寿命被断,那不得了的!所以“一字之差,五百世野狐身”就是指这个公案。大家喜欢写文章、写书的小心啊!好多人说我写了很多书,我说:“著作等身,罪业等身”,不只这一生,只要你有身,罪业就跟著来,所以不能乱写,千万注意!

  “悉昧般若无生之旨”,不昧因果的昧字,一般凡夫都“昧”去了。我们讲昧良心是这个昧,一般白话错写成没有的没。黑影遮住了,“悉昧般若无生之旨”,就是这个道理,忘记了因果生而不生、空而不空、不空而空的道理,所以谈空不是那么简单。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后来演变出答即不答,不答即答的笑话,不必讲了。

  因果与般若

  今所论因果者,唯以实相为因,还用实相为果。但了平等一心故,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。若能如是信入一心,皆成圆因妙果。

  永明寿禅师写这本书,集中了佛教经律论的精华。他说我现在所讲的因果以实相为因。实相无相,实相是什么?前面讲“般若无生之旨”,我们始终不把般若翻成中文,中文意思是智慧,实际上智慧二字的含义不足以代表般若,般若有三重、五重意义:第一重意义是实相般若;第二重是境界般若;第三重是文字般若;第四重是眷属般若;第五重是方便般若。古德对般若有几个不同的归类,观照般若也包括在内。

  换句话说,真有智慧的人一动,原则上五个意义都出来了,五、五二十五,变化百千万亿,这叫般若智慧。实相,明心见性,悟道是证得实相之体,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是实相般若。同时般若也可有境界,一般人打坐,哟!我还在空的境界里,又想把境界空掉?他忘记了般若(智慧)到了,是有境界,有你的意境,为什么要把意境空掉?经常有人以为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,那你去学死,不要学入定,对佛学都没有搞通。定修得好自然有文字,文字并不一定是诗文作得好,而是真善美,那个美的境界就出来了。心境宽了,布施持戒,对人一切慈爱都来了,这些都是它的眷属,附带的都来了,方便般若,讲话等方法多得很,自然出来了。

  般若包括五般若或三般若、二般若几种的分类。因果以实相为因,用文字答覆,实相是空相,就是禅宗六祖说的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至于六祖师兄神秀说的偈子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也对,那是观照般若,不完全错。六祖认为他错了,是说同实相般若不相干。六祖“本来无一物”就是空而不空。

  讲禅学的人一提到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,就拿六祖的偈子打人,对不对呢?六祖只讲了一面,你不要被他瞒过去。那个时候他是讲这一面,但是只悟一半,没有大悟,是偏空之果,后来大悟还有偈子。后来的黄龙死心禅师悟道作了首偈子幽默六祖:

  六祖当年不丈夫,请人书壁已糊涂。

  分明有偈言无物,却受他家衣钵盂。

  自己不会写字请人代笔,不是讲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吗?文字是有物嘛!结果还接受人家的衣钵,还分明是有物嘛!一语双关,很妙!

  讲实相的道理,“实相为因,还用实相为果。”这中间告诉我们,真的了了,“平等一心故,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。”没有时间、空间的分别观念,不是唯物思想的断见,绝对的空灵,我们只好加个字:空灵了。这个是平等一心,所以真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,看一切众生没有不慈爱的、没有怨亲不平等的。“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”,因果同时、先因后果的观念都错了,你们研究佛学教理的,对这个理要多研究龙树菩萨的《中论》,非前后际,非同时。他说,假使有人真相信、真了解绝对唯心的道理,那包你成佛——“皆成圆因妙果。”

  

  

《宗镜录略讲上册 (第九章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