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否?(換句話說,跳得出因果否?)我當時答覆說:大修行人不落因果。這句話錯了,我也不曉得錯在哪裏,可是所得的果報就變狐仙、野狐精,(所以後世罵人“野狐禅”,由此而來)解脫不了畜牲道的果報,求老和尚慈悲給我解脫。”百丈笑了,他說:“這樣啊!你問我。”老人家問:“師父啊!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?”百丈答:“不昧因果。”此即《宗鏡錄》所言:“上至諸佛,下及衆生,皆因果所收。”可是不能困在因果裏。但是受不受果報?受,大徹大悟乃至成佛也要受。
佛經上講佛有一天坐在地上說法,地上忽然長出一根刺刺到腳心(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,光腳的,不像我們出家人穿襪子把腳包得好好的),他跳起來移開腳,刺跟著長,佛就用神通跳到空中,刺也跟著長到空中,一直刺到腳流血,沒事了。佛的弟子就問怎麼回事,佛說是果報,過去那一生做了某一件事,雖然現在成佛,果報轉輕,但是應該流血還它,所以這次要流血。流血也同耶稣釘在十字架上流紅血一樣會痛,到了四禅定的人,血流出來是奶油色的不痛。佛也不昧因果。
那麼,這個老人家一問,百丈一答,哦!悟了,他要求百丈禅師第二天帶領弟子、帶著袈裟到後山洞找他的肉體,不要把他當畜牲看待,而要把他當老和尚死了那麼燒化。百丈第二天帶領全體弟子,果然在後山洞看到一只小牛般大的狐狸,也不管它五百世野狐身的果報,披上袈裟,還是把它當成老和尚燒化了。
禅宗這個故事包含了多少意義,大家以中國文化、佛法的角度研究看看!所以我們知識份子要特別注意!迷惑後代種了這種因還了得?如果講因果,害的是衆生的慧命!精神文化的壽命被斷,那不得了的!所以“一字之差,五百世野狐身”就是指這個公案。大家喜歡寫文章、寫書的小心啊!好多人說我寫了很多書,我說:“著作等身,罪業等身”,不只這一生,只要你有身,罪業就跟著來,所以不能亂寫,千萬注意!
“悉昧般若無生之旨”,不昧因果的昧字,一般凡夫都“昧”去了。我們講昧良心是這個昧,一般白話錯寫成沒有的沒。黑影遮住了,“悉昧般若無生之旨”,就是這個道理,忘記了因果生而不生、空而不空、不空而空的道理,所以談空不是那麼簡單。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後來演變出答即不答,不答即答的笑話,不必講了。
因果與般若
今所論因果者,唯以實相爲因,還用實相爲果。但了平等一心故,終不作前後同時之見。若能如是信入一心,皆成圓因妙果。
永明壽禅師寫這本書,集中了佛教經律論的精華。他說我現在所講的因果以實相爲因。實相無相,實相是什麼?前面講“般若無生之旨”,我們始終不把般若翻成中文,中文意思是智慧,實際上智慧二字的含義不足以代表般若,般若有叁重、五重意義:第一重意義是實相般若;第二重是境界般若;第叁重是文字般若;第四重是眷屬般若;第五重是方便般若。古德對般若有幾個不同的歸類,觀照般若也包括在內。
換句話說,真有智慧的人一動,原則上五個意義都出來了,五、五二十五,變化百千萬億,這叫般若智慧。實相,明心見性,悟道是證得實相之體,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是實相般若。同時般若也可有境界,一般人打坐,喲!我還在空的境界裏,又想把境界空掉?他忘記了般若(智慧)到了,是有境界,有你的意境,爲什麼要把意境空掉?經常有人以爲入定是什麼都不知道,那你去學死,不要學入定,對佛學都沒有搞通。定修得好自然有文字,文字並不一定是詩文作得好,而是真善美,那個美的境界就出來了。心境寬了,布施持戒,對人一切慈愛都來了,這些都是它的眷屬,附帶的都來了,方便般若,講話等方法多得很,自然出來了。
般若包括五般若或叁般若、二般若幾種的分類。因果以實相爲因,用文字答覆,實相是空相,就是禅宗六祖說的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。至于六祖師兄神秀說的偈子“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”也對,那是觀照般若,不完全錯。六祖認爲他錯了,是說同實相般若不相幹。六祖“本來無一物”就是空而不空。
講禅學的人一提到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,就拿六祖的偈子打人,對不對呢?六祖只講了一面,你不要被他瞞過去。那個時候他是講這一面,但是只悟一半,沒有大悟,是偏空之果,後來大悟還有偈子。後來的黃龍死心禅師悟道作了首偈子幽默六祖:
六祖當年不丈夫,請人書壁已糊塗。
分明有偈言無物,卻受他家衣缽盂。
自己不會寫字請人代筆,不是講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嗎?文字是有物嘛!結果還接受人家的衣缽,還分明是有物嘛!一語雙關,很妙!
講實相的道理,“實相爲因,還用實相爲果。”這中間告訴我們,真的了了,“平等一心故,終不作前後同時之見。”沒有時間、空間的分別觀念,不是唯物思想的斷見,絕對的空靈,我們只好加個字:空靈了。這個是平等一心,所以真到了明心見性的境界,看一切衆生沒有不慈愛的、沒有怨親不平等的。“終不作前後同時之見”,因果同時、先因後果的觀念都錯了,你們研究佛學教理的,對這個理要多研究龍樹菩薩的《中論》,非前後際,非同時。他說,假使有人真相信、真了解絕對唯心的道理,那包你成佛——“皆成圓因妙果。”
《宗鏡錄略講上冊 (第九章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