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宗鏡錄略講上冊 (第十章)

  宗鏡錄略講上冊 (第十章)

  南懷瑾教授講述

  第十章 命河推出因果浪

  如《賢劫定意經》雲:指長吉祥,見者悅然,無不吉利,此者皆是一心之報。又雲:其演光明,無所不照,多所安隱,是一心報。又雲:威光巍巍,無見頂相,是一心報。

  永明壽禅師引用佛經說明,大藏經有一本經叫《賢劫定意經》。我們這個劫數叫聖賢劫,有一千位佛出世,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,彌勒佛第五位,下一次算不定你們哪一位是第六位。《賢劫定意經》裏說:“指長吉祥”,成了佛的人功德圓滿當教主,有叁十二種與常人不同的相,有八十種隨行好。佛的手指特別長,指頭均勻非常漂亮,當然不是長臂羅漢,長臂羅漢是異相,也不是瘦子的手指像筷子不好看。爲什麼有些佛像把佛的手印畫的如蓮花?姿態很美,圓滿吉祥,指頭放光,使人看見其指而生歡喜心。見到佛的相,心中安祥得大吉利。人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相?皆是前生心地果報來的。

  我們這個身體叫報身,這一生爲什麼多災多難多病苦?前生自己造的業,今生受此報。你看看有些人的相,讓人一看就喜歡,也講不出來爲什麼喜歡他。他口袋有兩毛錢你喜歡?不是的。有些人對人特別好,怎麼好都令人討厭,都想躲開他,不願意親近他。這都是前生多劫之報,心地法門的報應。

  我們有很多同學一天到晚吊著臉,好像可以吊十八個夜壺,這樣一來搞得來生豬看到你都要躲掉,何況人!我經常叫他們多笑一點,多點笑容多好呢!雖然人家不理你也好看嘛!那個臉吊下來很難受啊!所以爲了修行必須買面鏡子。

  佛的“指長吉祥”,見者“無不吉利”,爲什麼得如此果報?“皆是一心之報。”經典又說“其演光明”,身體放光,受他光芒照射,有煩惱的一念他,心裏安祥了。有痛苦的一見到他,痛苦放下了,“是一心報。”也是他過去對人的心地果報。

  拿西方文化講,愛心就是佛家講的慈悲,也同中國人講仁慈的道理一樣。許多搞佛學的人沒有文化基礎,找佛經辯駁西方人講愛心是不對的,說愛是業,打擊愛心的不對。佛教刊物有很多這種幼稚的東西,被人笑死!他不知道西方文化講的愛心雖然名稱不同,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講的仁慈。

  所以,注意啊!這也是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!你到西方文化講到“慈悲”,只好用“愛心”來表達,你另創慈悲,人家不懂意思。文字般若不夠,方便般若也不懂,不知道人類文化演變,這麼寫文章豈不是妨礙了慧命?

  佛經又說“威光巍巍,無見頂相,是一心報。”年輕時看佛經看到佛的叁十二相之一如“無見頂相”,越想越奇怪,世界上的人,看不到頭頂,一定跟水桶一樣,你說好看嗎?叁十二相,如果我成佛只要叁十一相,這一相我不要(衆笑)。

  實則,這是形容高不可攀啊!把它翻譯成“無見頂相”,有人想不通!那樣佛像頭成了什麼樣呢?“無見頂相”,仰之彌高,一看肅然起敬,也是一心之報。

  這是永明壽禅師引用佛經說相好的果報、現象的果報、生命的果報,都是自己前生行爲的因果來的。

  接著繼續四十二卷,正式討論因果問題。上次未加分段,現在補充說明。從開頭到“悉昧般若無生之旨”,是一個大段落。從“今所論因果者,唯以實相爲因,還用實相爲果”開始,則講唯心因果。“指長吉祥,見者悅然,無不吉利,此者皆是一心之報。”又雲“其演光明,無所不照,多所安隱,是一心報。”這段就是說成就佛果的報身,色身光明,甚至放光照見一切。這是什麼果報呢?就是心地永遠在善良的境界中,是多生累劫修持所得的果報。又雲:“威光巍巍,無見頂相,是一心報。”其意同前。現在繼續講《華手經》的經偈。

  夢幻非無

  《華手經》偈雲:汝等觀是心,念念常生滅;如幻無所有,而能得大報。

  嚴重的問題來了,這可以說是因果報應的哲學問題。真正的佛法講一切果報是唯心所造,無主宰、非自然,每一位衆生都是唯心,心物一元的心。《華手經》偈首先指出我們思想、感覺、知覺的心念是生滅的心,像電一樣,它一下一下跳動,跳動以後沒有了。

  譬如,我們都能體會到自己,從早到晚的思想、念頭,都不能永恒存在,一直生滅不停,像海上的波浪,像電光、像風吹,隨生隨滅。它是如幻的,佛經就常用“如夢如幻”來形容。幻就像幻燈一樣,如同電影影像一般;但是要注意,研究佛學看到“如夢如幻”很容易犯一個錯誤的觀念,把“如夢如幻”當成沒有。“如夢如幻”並非沒有,幻象來時,或當人在夢境中時,的確是有,不過,不是永恒不變的存在。

  譬如,中國文學受佛學影響,經常用一句話:“人生如夢”。不錯,人生是如夢,但是夢也是人生。我們在刹那之間做一個夢,有時幾十年的生活都反映在夢中。像有名的“黃梁夢”,是中國佛道兩家的名人呂純陽得道以前做的夢,他夢到自己考功名、中狀元、出將入相,四十年功名富貴、家庭兒女樣樣圓滿,最後犯罪被殺頭,頭一砍醒了。醒後看到旁邊有個老頭在煮飯,飯還沒有熟呢!四十年中一頓飯還沒熟,形容人生的短暫。因此呂純陽到這個就修道去了。

  實際上一個夢幾十年在一頓飯裏還太長,真正的夢再長沒有超過五分鍾的。有些夢從年輕夢到老,經曆很多事,其實沒有超過五分鍾。夢中的時間與現實生活的時間是相對的,證明一切時間都是唯心相對。人生如夢,夢也是人生。活到八十歲的人回頭看過去的八十年,彷佛昨日的事。我經常說走路可以看到人生,爬山走路看前面還有那麼遠,回頭看看走過的路,很短,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
  生滅當中是有,但它不是永恒的存在,這個地方要細細地體會。念念是生滅,但是能夠使你的念頭發動、跳動的那個東西,它不生不滅。因此,我們曉得“汝等觀是心,念念常生滅;如幻無所有”,它本來是空的,“而能得大報”,爲什麼最後要受大果報?不要認爲念頭空,無所謂,想一想沒有關系。真正了解佛法的人,單獨一個人坐在房間,或坐在高山頂上四顧無人,一個念頭都不敢亂想亂動,一想,因果曆然。

  所以中國文化儒家曾子的《大學》講“慎獨”,單獨一個人要小心謹慎,連念頭都不敢隨便,乃至曾子引用“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”,有這樣嚴重,所謂“戒慎恐懼”也是同樣的道理。東方有聖人,西方有聖人,講心的力量,成了因果有這樣厲害。從現代科學的層面來說,如果這個理論成立,並且能夠證明心力之強,那麼,把心力用到善業上,或用到其他方面,它有無比的功能。

  所以,看佛經看到生滅法、如夢如幻,馬上把它們打入空的觀念是錯誤的。生滅法,如夢如幻。將來或可證明心的功能有無比強大的力量,甚至超越宇宙的力量。今後人類的文化會慢慢向這個方向去摸索,其實,現在已經在開始探索了。

  唯心緣起

  這是《宗鏡錄》引用佛經的話。接著又續引《華手經》的偈子:

  又偈雲:是心不在緣,亦不離衆緣,非有亦非無,而能起大果。

  心在在緣,什麼緣?老子有句名言講的很對:“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”,一個人沒有看到過那個東西,沒有習慣,心裏不會亂。物質文明愈發達,人類的欲望愈高。換句話說,物質文明愈發達,犯罪的行爲愈複雜,犯罪的因果也越來越錯綜複雜,這是當然的,因爲是外緣所引起的。老子這種思想說明外緣的可怕,儒家、道家都一樣,曾子也知道外緣的可怕,所以有“慎獨”的說法。

  我們的心本來是依外境而引起,譬如我們當年晚上看書是點一盞青油燈,後來用洋油已經相當奢華了,現在離開電燈不能過活了。當年出門走路、坐牛車也很好,拿把草扇扇涼,涼風習習,無比的舒服,現在好像離開冷氣不能生活。這些心理狀況的變化,都是外緣所引起的。但是,當外緣引起這心的功能,它的作用並不在上緣的上面,而是內在的、唯心的,所以說“是心不在緣,亦不離衆緣。”

  簡單地說,外境可以影響心理,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,心理因緣很難說一定屬于哪一方面。所以此心與因緣的關系不能說沒有,是有。當你被外緣一引,它是起作用,不是空的,是有。當這個緣過了,好像沒有,實際上還是有。譬如做一件事做過就忘了,尤其年紀大的人,幾十年前做過的事自己想不起來,沒有了?不會的。我告訴你,到了什麼時候想起來?快死的時候。爲什麼?因爲心理的反應有一個特殊的作用,幾十年前的事像放電影一樣,很快回轉來,都會再想起來。

  非有亦非無,而能起大果。

  心的變形

  《顯揚論》頌雲:由彼心果故,生已自然滅,後變異可得,念念滅應知。

  心理的狀況,一生一滅一生一滅地跳動,這是心的功能所顯出來的成果,即所謂過去生種子識所帶來心的果,後天的教育只能稍稍影響它一點,很難有大的變化。“心果”,只管這個階段,“生已”,便自然滅去了。生出來又變滅,滅去並不是沒有,那個功能、那個影響還是在,當然現代科學還很難證明。

  有一點大家要小心,雖然現在科學知識進步到這個程度,有許多足以被我們證明是不錯的,但如果認爲科學是定論,常常會鬧笑話。所以大家研究佛學著作,盡量少引用科學,非常重要,因爲一引用科學,很可能叁年以後,定理整個被推翻,你那篇論文因引用錯誤而整個失去價值。

  如拿光學來說明,譬如人在這裏,兩個鍾頭以後離開,在七小時以內照相,每個座位都可以照出每個人的影子。也就是說,生滅早過去了,人也早離開了,那個影像的功能都還在。現在科學只能到這個程度。如果拿哲學、佛學道理講,這個影像不只七天,一直還在,但存在的是影像,影像則隨時間而不停在變異,早已不是你原來的那個形態,由你原來那個功能發出來的形態,變異、變去了,變去了不是沒有,而是變另一個形態,所以說“後變異可得”。

  所以,盡管我們隨便一個思想、行爲生滅馬上過去了,它的後果的功能依然存在。在念念的生滅上,我們應該知道這個…

《宗鏡錄略講上冊 (第十章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