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宗镜录略讲上册 (第四章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其实我们不但放不下这个布袋,口袋更多。四十年前有位朋友告诉我,我们这一代谁都要钱,过去中国人穿“大寿”只有两个口袋,现在我们有十三个口袋。我说你瞎扯,他说你看嘛!一个、两个……六个还有个小包包,七个、八个……十三个。现代人一身都是口袋,怎么放得下?放下布袋就到了,但是做不到。

  二十多年前,我有个湖北朋友,很妙,是北大学生,我们叫他北大三朝元老,大学读了十年,因为家里有钱,读一读休学,回家玩个一年半载又来,十年当中,北大学生没有一个不认识他,福气有这样好。这个人啰嗦到极点。前一辈公子少爷,穿西装像穿长袍,走路优哉,悠哉,慢慢晃过来:“在—家—吧!”,在,他就进来。有一次他问空的酱油瓶子:“这是什么?”“瓶子。”“酱油瓶啊?酒瓶?”“酱油瓶。”“你吃哪一种酱油?”就那么惨咦!平常我们搞惯了,不在乎这位好朋友。

  有一次他来我家:“唉哟!这里又挂了一张画。”我说:“对啊!”“谁画的?”“某某法师画的”“画的什么人啊?”“弥勒菩萨你不认得?”“噢!是,弥勒,画的不错,这是背的布袋噢!”“是啊!”“南老师,我问你,他这个布袋里装的什么东西?”这一下我把桌子一拍说:“你去问他去!”他听我这么一吼,也哈哈大笑起来。我说你这个人啰嗦到这种程度!假使我写回忆录写上这一段,那笑话真够多,他每次来,有时把你气得肚子痛,有时把你笑得肚子痛。他是人,我也是人,这个脑袋就装那么多放不掉的啰嗦。其实不只他,我们每个人都如此。

  “言约”,佛学的道理很简单;如果真要研究、辩论,道理说不完,“义丰”得很,义理丰富,等于北大那位三朝元老,他问得也对,学唯识讲逻辑的人要像他一样,就够得上资格学逻辑。瓶子是总称,什么瓶子?酱油瓶子也是总称,吃哪种酱油?他很逻辑,科学求证,没有错,这样下去,就“言约义丰”越来越多。

  “文质理诣”,真到了家,言下顿悟,“放下”一句话包括三藏十二部道理。“文质”到了,道理也就到了,理与事一样。真悟道,理到、见地到,工夫也到。大家研究佛学,真讲得好?理并没有通。“文质理诣”,文到、理到、事也到。这个时候就“揭疑关于正智之户”,揭开疑关,永远不疑。禅宗彻悟,是直到不疑之地,永远不疑。

  “剃妄草于真觉之原”,把妄心剃掉。“愈入髓之沉痾”,一切众生无始以来,骨髓里都是毛病。“截盘根之固执”,执著离开了,此时不仅我空、物空,一切都空。

  “则物我遇智火之焰,融唯心之炉”,一切唯心的道理,的确证到了。“名相临慧日之光,”名是名,相是相,综合言名相。名相接近慧日之光。“释一真之海”,一真法界,华严经境界,换句话说,一真法界还是名词,禅宗祖师不用什么教理名词,而直言“就是这个”。宋朝以后许多禅宗祖师悟道,悟个什么?“就是这个”,后来很多人打坐就去找“这个”,真没有办法。

  禅宗祖师有位“一指禅师””叫俱胝和尚,住的庙子供准提菩萨,叫俱胝寺。俱胝和尚悟道后,人家来问道,他的教育法很怪,手指一伸“就是这个”,很多人经此一点,悟道了,所以人称“一指禅”。有一天师父不在,有人来问道,小徒弟如法炮制,果真悟道。师父回来,小徒弟一五一十向师父报告,重复说到“就是这个”,指头一伸,师父冷不防一刀把指头削断,血一冒,唉哟!悟道了,小和尚“就是这个”悟道了!不过大家回去不要乱砍。

  “一真法界”是华严经名词,本体的代名词,以禅宗言,什么叫一真法界?“就是这个”,当然不是砍了指头的这个。

  禅宗丢开一切名词,那么要怎么办到?佛法叫“内证”,回转来反照自己。

  “内证之法,岂在文诠”,文字上找不到的,文字语言只是表达了“这个”给你看,你懂了文字,要丢开文字。我经常说一般人学佛,别的没学到,满口佛话,一脸佛气。唉呀!那个味道真难受,变得每一根神经、肌肉都跳出来的佛法,你看那怎么受得了!搞久了变成什么?佛油子,把佛法当口头禅就完了!真正的佛法不在“文诠”。

  “知解莫穷,见闻不及”,如何证道?放下就对了!拿知解研究,越研究越被网住。这一段以“知解莫穷,见闻不及”八个字做结论。

  今为未见者,演无见之妙见;未闻者,入不闻之圆闻;未知者,说无知之真知;未解者,成无解之大解。所冀因指见月,得兔忘第(竹→皿),抱一冥宗,舍诠检理,了万物由我,明妙觉在身,可谓搜抉玄根,磨砻理窟,剔禅宗之骨髓,标教网之纪纲。

  一气呵成的文章,姑且在此切断。既然道(佛法)不需要一切文字,永明寿禅师写这部书岂不多余?

  刚骂了人家,自己又写书。他说明写这部书的原因,注意这几句话:“为未见者,演无见之妙见”。你以为明心见性真有个东西看见啊?那叫明心见鬼。无见之见,是谓真见。有些人问观音圆通法门,听耳朵、听闻啊!闻到那里去?“未闻者,入不闻之圆间”,有个闻就不对了。“未知者,说无知之真知;未解者,成无解之大解”,这是解脱知见。

  注意!不管大乘、小乘,学佛有五个程式: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。譬如学净土、密宗、禅宗、天台宗……,你说没有受戒,何必受戒?不敢乱动妄念,一心不乱念佛,已经是戒了;由戒生定;千百万解脱,非经过定不可,否则便是狂慧。真的大智慧来了,一一在定境界上、智慧上,定慧不可分,讲程式则分开,由戒得定、由定得慧,得了慧然后才得真解脱。真解脱以后呢?大觉之用、所知所见,解脱知,解脱见都来了,所以称“解脱知见”。

  常有同学问我,打坐看光、定,定了以后又怎么样?真想甩他两个耳光。唉!真是没办法!耳光硬是甩不出去。也不敢甩,他也没有资格让我甩。那怎么办?只好说:“暧!你到了那个时候再说嘛”!

  你说得定以后怎么样?成佛以后怎么样?肚子饿了吃饭,吃饱了怎么样?还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!你说吃饱了以后怎么样?解脱以后如何呢?我只好告诉你:“解脱以后再来问我,当然我有办法给你”。很简单,把你绑起来,再去解脱。现在把我的秘密告诉你,解脱以后千万别再来了,再来就把你绑起来,再让你去慢慢解脱。

  永明寿禅师说他为什么写这部书?不得已的事,为那些没有到达的人,未解脱的讲解脱。“所冀”,目的是“因指见月,得兔忘筌”。禅宗有部《指月录》,是根据《楞严经》说的;月亮在那里?不要拿指头说月亮在这里,那就糟了!这部书就是用指头指月亮给你看,你要去找月亮,等猎人网到兔子后就要丢开兔网。

  雪窦禅师有一首形容打坐的诗。

  一兔横生挡古路,苍鹰一见便成擒。

  可怜猎犬无灵性,只向枯椿境里寻。

  一只兔子横睡路中,鹰看见自空中飞下,一转眼就把兔子叼走,可怜猎狗没有灵性,只会向枯椿里头寻找。

  大家打起坐来拼命想去妄念,妄念像路上的兔子,本来跑掉(本空),懂得的人就晓得兔子早跑掉,没有了。可是一般用工夫的人都像猎犬用鼻子找妄念。妄念动,那个不相干的在那里?妄念,妄念早跑掉了!不要去找妄念,那个洞了!

  “了万物由我,明妙觉在身。”文字非常简单, 可是大家注意!我们都晓得佛法专门谈空的多,其实讲到佛法的宗旨,是:“空有双融,非空非有。”如果认定佛法全是讲空,那是有偏见的。当然偏有不对,偏空也不对。

  这里讲到了佛法真正的见地、宗旨;“了万物由我。明妙觉在身”特别注意!了万物完全由我,并没有讲无我。佛最初开始说法传道时,讲“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诸行无常,一切世间法无常,都会过去,不会永恒存在;一切皆苦,一切皆空。这是佛法的基本理论,几乎每本佛经不离此理。但是,依《大涅槃经》所说,佛将涅槃时却宣布:“常、乐、我、净”。佛性(自性)是常的,与无常相对;非苦,是乐的,是真我,不是无常;是净的,空即是净。

  要注意一个“了”字,了了以后才知道万物由我。这里发现几个大问题,文字看起很简单,好像很容易了解,但我们的思想,经常被这些好句子及其丰美的文采覆盖住,如果不帮大家深思细读,很容易忽略过去!

  第一个大问题:佛法的本性。

  第二个问题:自老庄以下,道家思想,综合僧肇法师的观念,归纳出两句话: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。此为“心物一元”。这个观念同“了万物由我,明妙觉在身。”大家研究看看,拿一句禅宗古代术语来讲:“是同是别?”

  一般人喜欢学禅,说这个悟了,那个悟了,理(道理)上到达,但境界是否到达(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”?是个大问题。换句话说,见地与工夫一起到了没有?没有到,那是“误”了!你说心里空空洞洞,没有念头,那很简单,稍稍吃一点带麻醉性、放松精神的药,马上没有念头,那也得道悟了?不是这个道理。

  第三个问题:后世称专谈修证做工夫的道家为丹道家(炼丹成仙)。丹道家偏重形而下工夫的求证;儒家偏重形而上的精神。真证了道,是“宇宙在手,万化由心”,宇宙掌握在人的手里,万有的变化由于心念。

  我们提出“了万物由我,明妙觉在身”、“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”、“宇宙在手,万物由心”三个观念,大家研究一下,是同是异?最后可说都是一样。

  《宗镜录》以禅宗为根本,以般若唯识来陪衬其他诸宗。谈到修证,也就是如何达到明心见性境界。真了的人,注意这个“了”字,不能随便了了。真正明了,道理上悟到,烦恼、妄念、业力也真了了。这“了”真难了,这一了,了不了?怎么了?通常我们跟人吵架,说这件事算了,回头仍说讨厌,还是算不了。

  此了真难了“真了了”之后,你才能证到“万物由我”。永明寿禅师写这个文章不是玩弄文字,他是清净的人。

  第二句话更严重。明白、真悟了的人,是“妙觉在身”,就在你这…

《宗镜录略讲上册 (第四章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