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类编 (修持第七)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普门品中,列举多事,若求出世证果,了脱生死,弥陀经中,教念弥陀往生。凡事必依教奉行,方为合法,初在此机,乃如是解,若明教相以后,解其圆融之理,则无之不可矣。又三昧译华语,为之“正定”,正者不谬,定者不乱,念佛三昧者,念佛而至一心不乱也。

  问:教遵般若,行在弥陀,是否为禅净双修?(赖栋梁)

  答:了义法门,无不皆是般若,诸行实义,无一能离般若,是般若者,所归之元也,止观参念者,入元之门也。以教言禅净性德唯一,以行言禅净修法是二,此二句是求明般若之义,仍以念佛求生也。净门之实相念佛,禅家之虽参兼求往生,方是禅净双修也。

  问:敝人每当课诵及阅佛经时,神识深觉睡意,何故?(黄永霖)

  答:此名“昏沉”,乃烦恼障之一,须勤忏悔。

  问:课诵念佛号,睁三分眼,有何意义?(黄永霖)

  答:眼不观色,自能心净,眼开三分,不越半尺,心不外驰,易得三昧。

  问:如何求静,从初部下手的功夫是如何?请详细说明吧,若有持修静的书请赠送好吗?(弘宗师)

  答:佛法大义,戒定慧耳,此三亦有次第,先须持戒,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,慧生则大有功矣。求静亦好,静为“戒”后之功,如能六根戒染六尘,久之自然心静,静又为“定”前必须,静之又静,自然得定矣。惟好染及不静,皆生妄心,必制此妄心,使之不起,起而不使接续,便能静矣。但制此妄心,亦必有法,最方便有功德者,莫如念佛。

  问:“净土三要述义”内中有云,要求一心不乱是要闭关百二十日。妇女人业障深重,要理家庭种种事务,不能实行要如何?(林宽修)

  答:此非普通在家人所能办到,纵是出家人,若无道粮,及护关照料者,亦不易办。法有法缘,人有人缘,不能勉强。但于朝暮二课敬诚,不用心工作之处,内念不断,久久薰习,生处使熟,熟处使生,少一紧拶,便成一心。十念往生者,即紧拶之功也。

  问:修净土法门的人,每逢其他佛菩萨法会,读诵其他经典以后,对修净的功课,是否一定要再作?(江宽玉)

  答:佛佛道同,法法理同,此是理也,事则有异,同者谓一道归元也,果也。异者多种方便也,因也。因必有所专,始散乱而统一,一为达道之妙门,二则歧中生歧矣。宗门下尚有念佛漱口方便,净门中岂取杂修而代资粮。遇他法会诵持,只作聊用茶点,本门本业,乃是家常饔飧!

  问:弟子念佛时常易生妄念,乃自己想用加强注意力,闭著眼意向下沉,此时对外的视听稍差用以控制,但久之发觉过于紧张,身体则欠舒适,是否可用此法或有别的方法使妄念不易发生?(鲜纯贤)

  答:多劫狂心,犹如野猿,立即降服,何能办到,若强抑之,或生他病。应知正妄两念,净染两途。心如行人,须办途径。妄念虽多,不去理他,提斯正念,如登险攀索,万壑千涧,莫介于怀,心手在索,便不堕落。

  问:“为善弘法”,是佛徒应作的事情,修大乘法的人,必须“三轮体空”,但是弟子如逢“为善弘法”时,自觉心中一时非常喜悦,而无希报,如此是否“著相”否?(江宽玉)

  答:此虽著相,亦是法喜。功夫程度,由渐而进,四无量心,内有喜字,此后若能将为自喜者,转而为他喜,则又进步矣。知是著相,习而遣之,自不难至“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”矣。

  问:曾闻老恩师云:“平常自己念佛是“因”,临终时自己会念,及助念人是“缘”。往生西方是果,假使,久病在床的人,有的连自己念佛亦忘掉了,临终时,单有助念,使佛号不断,念至其人命终,如此有可能与佛相应得蒙佛接引往生的“果”否?(江宽玉)

  答:助念者,助病人之念佛,病者口不能念,而心能念亦得交感,此仍因缘果也。若病者都无是心,徒有助念者,不过消几分罪障,佛来接引恐不可矣。

  问:念佛是需求一心不乱,才能“返妄归真”弟子常在开始念佛的时候,初觉散乱得很,念至顷刻,突然境界如换,觉得心身非常轻松,如此是否稍见本性否?(江宽玉)

  答:此系渐澄妄想,自是轻安好象,若谓见性,实尚远尔。

  问:作暮课时,常感昏沉欲睡,是否可以先睡顷刻,抑或乘此机会磨练习气?(王志贤)

  答:昏沉掉举二病,几至人人皆有。若欲作课以前,先睡片刻,未尝不可,但睡后作课,如能清醒安静,不妨为之,倘睡后作课,仍入昏沉,则先睡为无益。不如起而拜佛,或冷巾拭面,或两手搓耳,或长跪讽诵,均能驱昏沉也。

  问:最近念佛时,常感轻似棉花之物压覆头上,是何原因?(王志贤)

  答:此亦非佳,即心思昏昧之象,或系身体有不健康,或系脑神经有何障碍。宜于课诵之时,多采绕行方法,减少趺坐时间,再向医院检验有无病象发生,不可但归咎于坐诵也。

  问:默念佛号时以观察六字佛号,定于心上,常常用观察佛号,又带默念佛号、念念知是单单佛号就将观察放下,一直念去,可是有时妄念又来,这时赶紧再用观察,并继续念下,这办法是否会发生障碍吗?(谢幼)

  答:观察佛号,亦是收心之法,与持名互相舍取,甚为合理。所求者惟一心,所用者观与念似少不同,然重点皆在六字洪名,仍是诸法归一,如是行之,决无障碍。

  问:“般若”与持名并修当如何修法?(赖栋梁)

  答:佛之法门,皆般若也,以凡属佛法,无有不求觉者,觉则识渐转智,智慧即般若也。再则任何法门,皆重行解相应,修净土者,岂例外乎?解依般若,深悟实相,行尚弥陀,净念相继,便是两者合修之法。

  问:持早晚两功课,是否一定要照时间,若因早课时,而务忙迟至午时,是否可补做早课?若晚课时,因事忙迟至子时夜,是否可补做晚课?请老师解此疑。(蔡麟定)

  答:偶然一为,尚无不可,若常如此,似欠诚敬。且修道之人,生活贵有纪律,无纪律则心不定,道亦难上轨道。

  问:现今修持者最多是哪一法门?(严明)

  答:现值末法,能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厥惟净土法门,而出家者每日课诵,多加弥陀圣号,在家者以俗事繁忙,以净宗简而易行,更属十之七八,昧察现今趋势,似是修净最多耳。

  问:在修持上有种种障起,应作何种降伏息灾等法?(严明)

  答:正行,一句弥陀圣号,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助行,戒杀放生,能得天地和祥之气。正行培善根消重罪,助行培福德和祥,欲除障碍,此二可谓无上矣。

  问:夜半忽醒,忽起念佛,未经盥漱,犹穿睡衣,有无过咎?(王志贤)

  答:醒即念便佳,若再盥漱,或将此当前觉念,打岔失去。若恐不敬,默念亦可,倘有急迫,高声无妨。

  问:早晚课,本定佛圣号及弥陀经。近因阅“观音灵感录”并发愿忏拜。把早晚改持念观音圣号大悲咒及心经,其余行、住、坐、卧再念佛圣号及观音圣号可否?课时只能敬茶是否欠诚。有时加班近天明,未能做课,感业障深重,自违愿行,未能如愿,遇此情形,以行或坐持念当课,未能专静行课可吗?(蔡麟定)

  答:道在守一。忽然改换,今日改,明日换,换来换去,恐皆不成。但求道能专一专精,便是法供养,其余之物,量力量时,都是其次。

  问:晚学发愿十年期间全阅大藏经,然后归心行持,此法是合理否?祈示(宝心)

  答:发心十年阅藏,自是美事,但云然后行持,“然后”二字,未免少有欠妥。学问之道,在“知行合一”,闻而不行,闻亦不能深解,如必然后行持,谁能保定十年之期,岂非此生空过。况古训“千日闻教,不如一日修道”必即知即行,方不唐捐光阴。

  问:学佛功夫应为一门深入,惟又有禅净双修之说,其理为何?(吴任辉)

  答:禅净两大法门,岂能片言而尽。真知禅者始知净,真知净者亦明禅,禅重断惑竖超,净可伏惑横出,一吃力,一省力,修禅带净,稳当有助;修净加禅,恐两不类。是二者,理则惟一,法则各有方便。

  问:念佛诵咒,有时自觉能束心,即心,能静,能专,而自觉功夫有进,但有时相反,何故?(阮居士)

  答:此系有行无解,定多慧少之故,既不明其理,言进言退,皆是妄想,并非准确。但认为进,反增高慢,不如常抱惭愧,庶不放逸。

  问:念佛诵咒,贵在一心,所谓摄心静念。但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各种复杂情绪而致念佛。此是好是坏应作如何看法。如何纠正错误?乞示:(一)有时因感怀身世,嫉俗以悲愤情绪而念佛;(二)受世事打击,怀委屈心,不自觉而拼发出念佛。(三)愤怒心情念佛。(四)恐惧心情念佛。(五)与人吵架,自己生气而念佛。(六)怀念先人或亲人念佛而致流泪。(七)思念自己生死事,念佛而致热泪盈眶,不能自止。(八)想佛菩萨功德,自思其恩难报,不自觉念佛而致热泪自涌不止。(九)感叹其他经典而无意中念佛(与上条同)(十)梦中念佛至流泪而醒。(十一)梦中见恶神念六字大明咒,神即退而醒。(十二)遇意外危急,如地震、撞车,而急中无意念佛。(十三)遇特别喜庆(意外)如子女考上台大……等,感动到念佛,有感佛恩之心情。(十四)遇极不如意事,失望心情中念佛。(十五)小孩读书祈望明日考试顺利。以祈求心念佛。(十六)有人赌博祈求盈利而念佛。(十七)病痛中痛极难忍,而大声念佛。乃为欲止痛(十八)睡梦朦胧中,觉有人在耳旁念佛。尚有其他未能尽举,总结以上均在日常生活中之念佛,总结应如何转变特殊情绪念佛而至静念念佛,有时倒能静念念佛常易昏沉,应以何法去昏沉?(阮居士)

  答:了生死法,虽云八万四千,从繁归简,不外戒定慧三种耳。因世法复杂,始学戒定以制之,居世必谋生,谋生即烦乱,但任何人又不能不谋生。故古人定朝暮二课,作求“定”时,余则散乱诵持,悠久薰习,养成事事皆道,即是定有所得。此后能事即是道,道即是事,搬水运柴,饥食困睡,心不失念,皆是道场矣。如所举之十八事,生熟互转,是转烦恼为菩提,大佳,大佳。…

《佛学问答类编 (修持第七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