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類編 (修持第七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普門品中,列舉多事,若求出世證果,了脫生死,彌陀經中,教念彌陀往生。凡事必依教奉行,方爲合法,初在此機,乃如是解,若明教相以後,解其圓融之理,則無之不可矣。又叁昧譯華語,爲之“正定”,正者不謬,定者不亂,念佛叁昧者,念佛而至一心不亂也。

  問:教遵般若,行在彌陀,是否爲禅淨雙修?(賴棟梁)

  答:了義法門,無不皆是般若,諸行實義,無一能離般若,是般若者,所歸之元也,止觀參念者,入元之門也。以教言禅淨性德唯一,以行言禅淨修法是二,此二句是求明般若之義,仍以念佛求生也。淨門之實相念佛,禅家之雖參兼求往生,方是禅淨雙修也。

  問:敝人每當課誦及閱佛經時,神識深覺睡意,何故?(黃永霖)

  答:此名“昏沈”,乃煩惱障之一,須勤忏悔。

  問:課誦念佛號,睜叁分眼,有何意義?(黃永霖)

  答:眼不觀色,自能心淨,眼開叁分,不越半尺,心不外馳,易得叁昧。

  問:如何求靜,從初部下手的功夫是如何?請詳細說明吧,若有持修靜的書請贈送好嗎?(弘宗師)

  答:佛法大義,戒定慧耳,此叁亦有次第,先須持戒,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,慧生則大有功矣。求靜亦好,靜爲“戒”後之功,如能六根戒染六塵,久之自然心靜,靜又爲“定”前必須,靜之又靜,自然得定矣。惟好染及不靜,皆生妄心,必製此妄心,使之不起,起而不使接續,便能靜矣。但製此妄心,亦必有法,最方便有功德者,莫如念佛。

  問:“淨土叁要述義”內中有雲,要求一心不亂是要閉關百二十日。婦女人業障深重,要理家庭種種事務,不能實行要如何?(林寬修)

  答:此非普通在家人所能辦到,縱是出家人,若無道糧,及護關照料者,亦不易辦。法有法緣,人有人緣,不能勉強。但于朝暮二課敬誠,不用心工作之處,內念不斷,久久薰習,生處使熟,熟處使生,少一緊拶,便成一心。十念往生者,即緊拶之功也。

  問:修淨土法門的人,每逢其他佛菩薩法會,讀誦其他經典以後,對修淨的功課,是否一定要再作?(江寬玉)

  答:佛佛道同,法法理同,此是理也,事則有異,同者謂一道歸元也,果也。異者多種方便也,因也。因必有所專,始散亂而統一,一爲達道之妙門,二則歧中生歧矣。宗門下尚有念佛漱口方便,淨門中豈取雜修而代資糧。遇他法會誦持,只作聊用茶點,本門本業,乃是家常饔飧!

  問:弟子念佛時常易生妄念,乃自己想用加強注意力,閉著眼意向下沈,此時對外的視聽稍差用以控製,但久之發覺過于緊張,身體則欠舒適,是否可用此法或有別的方法使妄念不易發生?(鮮純賢)

  答:多劫狂心,猶如野猿,立即降服,何能辦到,若強抑之,或生他病。應知正妄兩念,淨染兩途。心如行人,須辦途徑。妄念雖多,不去理他,提斯正念,如登險攀索,萬壑千澗,莫介于懷,心手在索,便不墮落。

  問:“爲善弘法”,是佛徒應作的事情,修大乘法的人,必須“叁輪體空”,但是弟子如逢“爲善弘法”時,自覺心中一時非常喜悅,而無希報,如此是否“著相”否?(江寬玉)

  答:此雖著相,亦是法喜。功夫程度,由漸而進,四無量心,內有喜字,此後若能將爲自喜者,轉而爲他喜,則又進步矣。知是著相,習而遣之,自不難至“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”矣。

  問:曾聞老恩師雲:“平常自己念佛是“因”,臨終時自己會念,及助念人是“緣”。往生西方是果,假使,久病在床的人,有的連自己念佛亦忘掉了,臨終時,單有助念,使佛號不斷,念至其人命終,如此有可能與佛相應得蒙佛接引往生的“果”否?(江寬玉)

  答:助念者,助病人之念佛,病者口不能念,而心能念亦得交感,此仍因緣果也。若病者都無是心,徒有助念者,不過消幾分罪障,佛來接引恐不可矣。

  問:念佛是需求一心不亂,才能“返妄歸真”弟子常在開始念佛的時候,初覺散亂得很,念至頃刻,突然境界如換,覺得心身非常輕松,如此是否稍見本性否?(江寬玉)

  答:此系漸澄妄想,自是輕安好象,若謂見性,實尚遠爾。

  問:作暮課時,常感昏沈欲睡,是否可以先睡頃刻,抑或乘此機會磨練習氣?(王志賢)

  答:昏沈掉舉二病,幾至人人皆有。若欲作課以前,先睡片刻,未嘗不可,但睡後作課,如能清醒安靜,不妨爲之,倘睡後作課,仍入昏沈,則先睡爲無益。不如起而拜佛,或冷巾拭面,或兩手搓耳,或長跪諷誦,均能驅昏沈也。

  問:最近念佛時,常感輕似棉花之物壓覆頭上,是何原因?(王志賢)

  答:此亦非佳,即心思昏昧之象,或系身體有不健康,或系腦神經有何障礙。宜于課誦之時,多采繞行方法,減少趺坐時間,再向醫院檢驗有無病象發生,不可但歸咎于坐誦也。

  問:默念佛號時以觀察六字佛號,定于心上,常常用觀察佛號,又帶默念佛號、念念知是單單佛號就將觀察放下,一直念去,可是有時妄念又來,這時趕緊再用觀察,並繼續念下,這辦法是否會發生障礙嗎?(謝幼)

  答:觀察佛號,亦是收心之法,與持名互相舍取,甚爲合理。所求者惟一心,所用者觀與念似少不同,然重點皆在六字洪名,仍是諸法歸一,如是行之,決無障礙。

  問:“般若”與持名並修當如何修法?(賴棟梁)

  答:佛之法門,皆般若也,以凡屬佛法,無有不求覺者,覺則識漸轉智,智慧即般若也。再則任何法門,皆重行解相應,修淨土者,豈例外乎?解依般若,深悟實相,行尚彌陀,淨念相繼,便是兩者合修之法。

  問:持早晚兩功課,是否一定要照時間,若因早課時,而務忙遲至午時,是否可補做早課?若晚課時,因事忙遲至子時夜,是否可補做晚課?請老師解此疑。(蔡麟定)

  答:偶然一爲,尚無不可,若常如此,似欠誠敬。且修道之人,生活貴有紀律,無紀律則心不定,道亦難上軌道。

  問:現今修持者最多是哪一法門?(嚴明)

  答:現值末法,能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,厥惟淨土法門,而出家者每日課誦,多加彌陀聖號,在家者以俗事繁忙,以淨宗簡而易行,更屬十之七八,昧察現今趨勢,似是修淨最多耳。

  問:在修持上有種種障起,應作何種降伏息災等法?(嚴明)

  答:正行,一句彌陀聖號,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助行,戒殺放生,能得天地和祥之氣。正行培善根消重罪,助行培福德和祥,欲除障礙,此二可謂無上矣。

  問:夜半忽醒,忽起念佛,未經盥漱,猶穿睡衣,有無過咎?(王志賢)

  答:醒即念便佳,若再盥漱,或將此當前覺念,打岔失去。若恐不敬,默念亦可,倘有急迫,高聲無妨。

  問:早晚課,本定佛聖號及彌陀經。近因閱“觀音靈感錄”並發願忏拜。把早晚改持念觀音聖號大悲咒及心經,其余行、住、坐、臥再念佛聖號及觀音聖號可否?課時只能敬茶是否欠誠。有時加班近天明,未能做課,感業障深重,自違願行,未能如願,遇此情形,以行或坐持念當課,未能專靜行課可嗎?(蔡麟定)

  答:道在守一。忽然改換,今日改,明日換,換來換去,恐皆不成。但求道能專一專精,便是法供養,其余之物,量力量時,都是其次。

  問:晚學發願十年期間全閱大藏經,然後歸心行持,此法是合理否?祈示(寶心)

  答:發心十年閱藏,自是美事,但雲然後行持,“然後”二字,未免少有欠妥。學問之道,在“知行合一”,聞而不行,聞亦不能深解,如必然後行持,誰能保定十年之期,豈非此生空過。況古訓“千日聞教,不如一日修道”必即知即行,方不唐捐光陰。

  問:學佛功夫應爲一門深入,惟又有禅淨雙修之說,其理爲何?(吳任輝)

  答:禅淨兩大法門,豈能片言而盡。真知禅者始知淨,真知淨者亦明禅,禅重斷惑豎超,淨可伏惑橫出,一吃力,一省力,修禅帶淨,穩當有助;修淨加禅,恐兩不類。是二者,理則惟一,法則各有方便。

  問:念佛誦咒,有時自覺能束心,即心,能靜,能專,而自覺功夫有進,但有時相反,何故?(阮居士)

  答:此系有行無解,定多慧少之故,既不明其理,言進言退,皆是妄想,並非准確。但認爲進,反增高慢,不如常抱慚愧,庶不放逸。

  問:念佛誦咒,貴在一心,所謂攝心靜念。但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各種複雜情緒而致念佛。此是好是壞應作如何看法。如何糾正錯誤?乞示:(一)有時因感懷身世,嫉俗以悲憤情緒而念佛;(二)受世事打擊,懷委屈心,不自覺而拼發出念佛。(叁)憤怒心情念佛。(四)恐懼心情念佛。(五)與人吵架,自己生氣而念佛。(六)懷念先人或親人念佛而致流淚。(七)思念自己生死事,念佛而致熱淚盈眶,不能自止。(八)想佛菩薩功德,自思其恩難報,不自覺念佛而致熱淚自湧不止。(九)感歎其他經典而無意中念佛(與上條同)(十)夢中念佛至流淚而醒。(十一)夢中見惡神念六字大明咒,神即退而醒。(十二)遇意外危急,如地震、撞車,而急中無意念佛。(十叁)遇特別喜慶(意外)如子女考上臺大……等,感動到念佛,有感佛恩之心情。(十四)遇極不如意事,失望心情中念佛。(十五)小孩讀書祈望明日考試順利。以祈求心念佛。(十六)有人賭博祈求盈利而念佛。(十七)病痛中痛極難忍,而大聲念佛。乃爲欲止痛(十八)睡夢朦胧中,覺有人在耳旁念佛。尚有其他未能盡舉,總結以上均在日常生活中之念佛,總結應如何轉變特殊情緒念佛而至靜念念佛,有時倒能靜念念佛常易昏沈,應以何法去昏沈?(阮居士)

  答:了生死法,雖雲八萬四千,從繁歸簡,不外戒定慧叁種耳。因世法複雜,始學戒定以製之,居世必謀生,謀生即煩亂,但任何人又不能不謀生。故古人定朝暮二課,作求“定”時,余則散亂誦持,悠久薰習,養成事事皆道,即是定有所得。此後能事即是道,道即是事,搬水運柴,饑食困睡,心不失念,皆是道場矣。如所舉之十八事,生熟互轉,是轉煩惱爲菩提,大佳,大佳。…

《佛學問答類編 (修持第七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