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類編 (唯識第八)

  佛學問答類編 (唯識第八)

 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

  八、唯識

  問:一切衆生到死後是否有靈魂?(智印)

  答:靈魂在佛家名曰神識,乃真如本性不覺所變。一切衆生,識來則生,識去則死,八識頌雲:去後來先作主公。

  問:一切衆生到死後其業力是否還帶靈魂在六道輪回?(智引)

  答:神識輪轉六道,即爲業力牽引使然。所謂“萬般帶不去,惟有業纏身”,又雲“引滿能招業力牽”。

  問:我不信世界上有鬼神之存在,是否對?(智引)

  答:鬼神乃六道之一,即靈魂所轉,承認靈魂,而不承認鬼神,猶之承認有氫氧,而不承認有水也。

  問:有些教徒還信靈魂出殼而跑到另處投胎變豬變狗之說是否對?(智引)

  答:靈魂出殼,即神識離開之謂;變豬變狗,即輪回生死之謂,參前兩答,自明此理。

  問:靈魂的開始是從何而來?佛教是說因果律的,而造成靈魂的因在何處?爲何人類或一切動物有增無減?(謝碧玉)

  答:此問題不是初學能解,孔子弟子賢哲叁千,孔子尚不與言,可見其難明也。靈魂乃性迷所轉,茲先言性,性是豎窮叁際,無始無終,橫遍八方,無邊無盡,性體本空,遇緣而起,明乎此,當知無來無去,無增無減!君指動物增減而問,只是眼看此處,若就盡虛空遍法界著想,自能了解也。

  問:衆生之靈魂(神識)是如何産生?是否上帝創造或者是靈性母所生的呢?(長生)

  答:無始無終,法爾如是之性,一念不覺,而變無明,至是爲由覺轉迷,由智轉識,此識在佛教外者,名曰靈魂。茲以電影而喻,膠片喻性,光明無相,在鏡頭放出,不過寂寂照照而已。片上即有諸象,山河大地,男女飲食,由鏡頭放出,則幻象萬端,攪擾不甯矣。

  問:神識與其假體是否同樣的形狀?(長星)

  答:神識本無形,由意想而轉變有相,夢中之身,即神識爲意想所轉變者。茲再舉一喻以明之,金之本質,無所謂何形也,但作諸瓶盤钗钏,而由人意,非金本形即是瓶盤钗钏也。

  問:人體死後,其靈魂要從哪門跑出呢?(長星)

  答:一生造業,種子成熟,將往何道,則由身之某部而去,各不一致。聖果由頂,天從額,人從胸,鬼從腹,畜從膝,地獄從腳下也。

  問:人死後,他的靈魂未上西方,也未轉生死,它是不是在陰間生活呢?(長星)

  答:西方非修淨業之學人,而且信願行者,莫由去也。陰司乃鬼及地獄兩處之稱,按衆生住處,共有六道,投之則曰生,離之則曰死,生死二字,非專指人間也。凡衆生在某道死,尚未入某道生,名曰“中有身”,其壽時間,短則一彈指,長可四十九日,便隨其業力而投六道矣,俗謂人死爲鬼,即是陰司,乃未明詳細次第也。

  問:阿賴耶識,是不是我們的靈魂?是永生不滅嗎?(李永茂)

  答:本性爲惑所障,名阿賴耶,外道名爲靈魂。誤認爲本體,更誤認爲永生不滅,去題愈遠矣。破惑究竟,顯豁本性,名轉識成智,惑可破,識可轉,何雲不滅?

  問:唯識宗謂:“一切法種子皆藏第八賴耶識中”。但不知第八本身種子,藏在何處?(方明)

  答:海納百川之水,試思本海之水納于何處?

  問:阿賴耶識,爲無名雜染之識,與“真如”爲一或二?(田倩君)

  答:真如因有雜染,始稱爲識。如水因風激,而生動蕩,名曰波浪,水與波浪,是一非一,說二非二也。

  問:叁界唯識,萬法唯心,識與心有何差別?(郭蓮花)

  答:照字解皆是靜辭,心指本覺真性,識指染後妄心。照句解皆是動辭,識謂分別,心謂念頭。

  問:佛說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,心識如何分別?(張慶祝)

  答:經中心識,有時一事二名,如雲八識,又雲八心王等。有時各事各名,如第八阿賴耶稱心,第七末那稱意,前六統稱識是也。今問之唯心唯識,乃是行文修辭之變化,實則一事二名也。

  問:末那識與阿賴耶識,如何分別?(徐公起)

  答:阿賴耶以含藏及異熟爲作用,末那以執我及不斷思量爲作用,此其區別。

  問:意字(意識、意念、意志、意想、意境、意地、心意等)請從唯識論之八識中,屬于哪一種的?其發生的情形如何開始的?(謝元甫)

  答:六七兩識,皆名曰意。六則續斷分別,七則恒久我執,是其性質不同處。來問括弧內所列七種,除第一第二第七須照上述性質分定屬于何識。若意志、意境、意地類于“決定思”,意想若無造作,類于“審慮思”,若擬造作,類于“動發思”,是四者皆屬于第六識。

  問:人死之後,七八兩識,是否繼續存在?抑與前六識隨軀體同時散滅?若是散滅,則一切都盡,何以複有輪回之說?(徐公起)

  答:人死不滅者唯第八識,舍一身入一身,即是此識。頌雲:“受薰持種根身器,去後來先作主公。”

  問:涅槃真如佛性,是否屬于識類?抑或另有特殊名稱?是第九識否?(謝元甫)

  答:真如名詞不一,然皆是不可說中之代表。九識名庵摩羅,亦真如之異名耳。

  問:要研修“業感緣起,賴耶緣起,真如緣起,法界緣起,六大緣起,諸法緣起,”須讀何經論?(黃槐庭)

  答:華嚴經成唯識論,爲研此而不可不讀者,然非初學所能受,有金陵龔雲伯居士,所著之法界緣起略述一書,簡而易明,可先讀之。

  問:神識之數量無限,並常增減這是何故?(城陽)

  答:今舉一喻,試看大海之水,風大時則浪花洶湧,風微時則漚波漂動而已,浪漚雖有多少,海水實無增減也。

  問:第二能變的末那識翻譯爲“意”,似與第六識表面相混,有無其他譯名,叁十頌既雲思量爲性相,曷譯爲“思量”?(蒿石)

  答:此條細辨甚繁,茲擇大略說之。八識立名,分依根,依識,指相應,稱功能,四類。前五依色根得名,第六依第七所發之識得名,第七以相應得名,第八以功能得名,第七之文義具足,應雲,“訖利瑟吒耶末那”,此翻“染汙意”,染汙指我貪,我嗔,我見,我慢,四惑常俱。意指恒審思量,計第八識爲我,各頌論雲末那,雲爲意,皆省文也,與第六之名並不相混。如改譯爲思量,而第六何嘗不思量耶?釋義不清,失精粹矣。

  問:人死不滅者唯第八識,其余七個識,是否再由第八識産生出來的?並請指教唯識學書類幾種!(謝元甫)

  答:叁細六粗,本已成熟,不過入胎後再借勝義根顯示作用耳。研此之書,宜先看百法明門論,八識規矩頌。

  問:阿賴耶識又名藏識,一切種子都藏其中,人死後帶同轉生,是以該新生小孩之性情好惡,應同前生,而事實則不然,亦每見新生小孩性情好惡多肖其生身父母,俗稱遺傳性,此前生種子已失其功用乎?抑尚未成熟乎?(仲志英)

  答:阿賴耶曆劫輪回,所藏善惡種子,其數無量。許多善種與惡種,均千差萬別,並不一律。其父母之性分(即賴耶)中,所含習氣(即種子),雖具遺傳作用,然必須胎兒神識所含之某種子,與父母習氣同等者,而有力量,今遇父母之習氣作增上緣,引起現行,生後之兒,其性始與其父母同,故稱曰遺傳。如胎兒神識所含之種子,多不與其父母同者,亦不受其遺傳。賢者若舜禹,不肖者若管蔡,是其例也。

  問:諸法無我,惟列不生不滅之阿賴耶識不稱是我嗎?(李永茂)

  答:阿賴耶乃無明雜染之識,何得雲爲不生不滅?至于我之一字,原有分限,不能一概而論,凡夫不明真如,迷執有我,是爲顛倒;二乘滯空,迷執無我,亦是顛倒。

  問:書中雲“阿賴耶識,生先來,死後去,是我們的主人翁”。照樹刊二十期的開示,這個主人翁亦可轉,不是永生的,那麼受叁世報應的本體,是誰呢?這個本體是永生不滅的東西嗎?可謂“真我”嗎?(李永茂)

  答:真如本性,不生不滅,可雲真我。其在無明時,稱之曰識,受叁世報者此耳。

  問:識神入胎,是女人受孕則入,或是臨産之時才來投入?(張慶祝)

  答:此二者均有之,前者最爲普通,後者爲有大德之人,不受胎獄之苦,先有一識代爲入胎,俟胎出時,再來轉換也。

  問:阿賴耶識往往在人死後數小時後,身體冷透才離去,其他衆生是否也如是?(樓永譽)

  答:須視舍暖之遲早而論,似不一也。

  問:唯識學所雲二空所顯“勝義無性”。以本文所論,固無不通,但佛理常雲一切法雖幻尚有法性,前後所雲似有矛盾,應如何解釋?方得圓融乎?(羅德彰)

  答:性爲體義,我法俱無實體,故曰“勝義無性”,換言之,即是真空法性,亦稱圓成實性。此性有不變隨緣二義,不變則真空邊事,隨緣則爲他所依,而起一切有爲法之幻相,故曰,“一切法雖幻,尚有法性”。法性指真空法性,與勝義無性,義同而名異也。

  問:“怨”爲楞嚴經十習因之一(見楞嚴卷八),當屬重要心法。“憂”乃是苦等五心法之一,喜、舍,既見攝于十一善心,“憂”自應攝于煩惱心所。但觀太虛大師講解唯識學百法中,何以竟無憂、怨,兩心所法。若照所論,則唯識心所法,毋乃殘缺不全乎?(羅德彰)

  答:怨憂一事,乃屬于心所有法,遍行五位中有“受”心所,受有五,憂即攝入。隨煩惱中有“憤”“恨”“惱”叁心所,怨已攝入。夫心刹那不停,何所不有,若一一書之,則不勝其煩,故文義采取歸納,言雖簡義則無不眩矣。

  問:壇經前面行由章既言:“何期自性本自清淨”後面付囑章又言“自性能含藏萬法,名含藏識”按藏識爲阿賴耶識,是真妄和合,何以兩說所言自性不同?豈前說本自清淨爲體,後言能含藏萬法是用耶?(鍾觀靖)

  答:真者本覺,妄者不覺而有無明,如金在礦,雖金沙混雜,實則金自金,沙自沙也。此真妄和合與性本清淨,並無矛盾處。至雲含藏,是言其用,如尊說也。

  問: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,如照上說,依文解義,則見性即是見自己賴耶,見賴耶即可成佛,則八識規矩頌中不動地前才舍藏,金剛道後異熟空,又是如何說法?弟子對此有疑,敬乞慈悲開示。(鍾觀靖)

  答:性是體名,…

《佛學問答類編 (唯識第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